林丽珠:做一名有“温度”的肿瘤科医生

来源:金羊网 作者:陈映平 发表时间:2018-06-04 09:16

林丽珠教授在作报告

全国劳模、党的十九大代表林丽珠教授致力构建“人文病房”,让病人感到温暖,树立信心,携手抗癌

文/图 记者 陈映平 实习生 罗兰君

面对肿瘤病人,如何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日前,第十五届全国肿瘤综合治疗新进展学术大会暨第三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癌症姑息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广州举行。

非常特别的是,大会主席、全国劳模、党的十九大代表林丽珠教授在这场中外肿瘤综合治疗新进展学术交流大会上,做了一场与往常传统学术报告不同的报告——“肿瘤人文病房的构建与实施”,诠释了如何在病房里让肿瘤病人感受到关怀与温暖,树立信心,携手抗癌。

林丽珠教授说,医学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疾病,而面对肿瘤病人,肿瘤科医生在掌握高超的医疗技术的同时,唯有牢记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对病人“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莫忘对病人以心关爱,做一个让病人感到温暖的有温度的医生。

有时治愈——

“我们谁都不准失约!”

网上传说有三分之一的肿瘤病人是被吓死的,因为病人发现得了癌症会认为是绝症,有的医生也会告诉患者“你回家吧,该吃吃该玩玩”,病人完全掉入失望和痛苦的深渊。面对比普通病人更多身心痛苦的肿瘤病人,如何才能温暖他们?

三年前开始,林丽珠所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通过人文病房的构建理念,让医学生志愿者和临床医生一起,就这一课题展开深入研究,帮助许多绝望的病人配合治疗,得到“身心同治”。

来自佛山的程女士(化名),结肠癌晚期肝转移,来院求治时出现黄疸和腹水,她自知时日无多,住院后,医生通过一次次的交谈帮她树立信心。她告诉医生说希望能够活到参加女儿的婚礼。林教授那一句:“我们谁都不准失约!”给她莫大的力量。

2016年在患癌五年收到无数病危通知书后,程女士终于精神饱满、体面漂亮地参加了女儿的婚礼。

林丽珠解释道:“医生不应该跟病人讲你只能活多长时间,而必须鼓励他,不能轻言放弃。通过心理疏导,病人能配合的话,各方面会好很多。”

常常帮助——

“医闹”临终前要求抱抱医生

患者小华(化名)的转变,最令医务人员感慨。小华2011年发现早期子宫颈癌在医院做妇科手术,不幸2年后复发。家属不理解,在医院妇科打砸闹事,后来院领导让她转到肿瘤科治疗。

面对出了名的“医闹”,林丽珠教授深知“身心同治”才能化开她冰封的内心,亲自带领团队医护人员为她精心治疗,反复跟她沟通。一年半后,尽管医生们为回天无术而遗憾,但小华临终的那一天,提出了一个令所有医务人员都没想到的要求——她想抱一抱每个用心照顾过她的人,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事实证明,肿瘤患者需要精心的治疗,同时也更需要人文的关怀。人文病房的构建,创建后收效很好,很多不和谐在这种人文关怀的过程中化解了。

总是安慰——

“最开心最温暖的一次住院!”

微信名为“……最亮的星”的病友,是位21岁的小伙子,患恶性胸腺癌后他曾两次入住大医院,第三次、今年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的住院经历令他感受到不一般的温暖,他在微信中写道:“这次入院,是最开心、最温暖的一次,因为有你们(志愿者)。谢谢你们陪我玩‘你画我猜’,即使我没能记住你们的名字,但我一定能记住你们每一个人的笑容……谢谢你们在我最无助、枯燥、无聊、烦躁的时候带给我温暖,谢谢你们在元宵节带给我欢乐……”病人发自肺腑的声音,让医学生志愿者感触良多。

林丽珠认为,要让人文的阳光照进病人的心灵深处,医生本身不能只看病不见人。医学生志愿者年轻时若能参与到人文病房的工作中,接受到人文观念的灌溉熏陶,对他们日后成长为有温度的临床医师大有裨益。

编辑:海辉
数字报

林丽珠:做一名有“温度”的肿瘤科医生

金羊网  作者:陈映平  2018-06-04

林丽珠教授在作报告

全国劳模、党的十九大代表林丽珠教授致力构建“人文病房”,让病人感到温暖,树立信心,携手抗癌

文/图 记者 陈映平 实习生 罗兰君

面对肿瘤病人,如何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日前,第十五届全国肿瘤综合治疗新进展学术大会暨第三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癌症姑息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广州举行。

非常特别的是,大会主席、全国劳模、党的十九大代表林丽珠教授在这场中外肿瘤综合治疗新进展学术交流大会上,做了一场与往常传统学术报告不同的报告——“肿瘤人文病房的构建与实施”,诠释了如何在病房里让肿瘤病人感受到关怀与温暖,树立信心,携手抗癌。

林丽珠教授说,医学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疾病,而面对肿瘤病人,肿瘤科医生在掌握高超的医疗技术的同时,唯有牢记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对病人“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莫忘对病人以心关爱,做一个让病人感到温暖的有温度的医生。

有时治愈——

“我们谁都不准失约!”

网上传说有三分之一的肿瘤病人是被吓死的,因为病人发现得了癌症会认为是绝症,有的医生也会告诉患者“你回家吧,该吃吃该玩玩”,病人完全掉入失望和痛苦的深渊。面对比普通病人更多身心痛苦的肿瘤病人,如何才能温暖他们?

三年前开始,林丽珠所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通过人文病房的构建理念,让医学生志愿者和临床医生一起,就这一课题展开深入研究,帮助许多绝望的病人配合治疗,得到“身心同治”。

来自佛山的程女士(化名),结肠癌晚期肝转移,来院求治时出现黄疸和腹水,她自知时日无多,住院后,医生通过一次次的交谈帮她树立信心。她告诉医生说希望能够活到参加女儿的婚礼。林教授那一句:“我们谁都不准失约!”给她莫大的力量。

2016年在患癌五年收到无数病危通知书后,程女士终于精神饱满、体面漂亮地参加了女儿的婚礼。

林丽珠解释道:“医生不应该跟病人讲你只能活多长时间,而必须鼓励他,不能轻言放弃。通过心理疏导,病人能配合的话,各方面会好很多。”

常常帮助——

“医闹”临终前要求抱抱医生

患者小华(化名)的转变,最令医务人员感慨。小华2011年发现早期子宫颈癌在医院做妇科手术,不幸2年后复发。家属不理解,在医院妇科打砸闹事,后来院领导让她转到肿瘤科治疗。

面对出了名的“医闹”,林丽珠教授深知“身心同治”才能化开她冰封的内心,亲自带领团队医护人员为她精心治疗,反复跟她沟通。一年半后,尽管医生们为回天无术而遗憾,但小华临终的那一天,提出了一个令所有医务人员都没想到的要求——她想抱一抱每个用心照顾过她的人,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事实证明,肿瘤患者需要精心的治疗,同时也更需要人文的关怀。人文病房的构建,创建后收效很好,很多不和谐在这种人文关怀的过程中化解了。

总是安慰——

“最开心最温暖的一次住院!”

微信名为“……最亮的星”的病友,是位21岁的小伙子,患恶性胸腺癌后他曾两次入住大医院,第三次、今年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的住院经历令他感受到不一般的温暖,他在微信中写道:“这次入院,是最开心、最温暖的一次,因为有你们(志愿者)。谢谢你们陪我玩‘你画我猜’,即使我没能记住你们的名字,但我一定能记住你们每一个人的笑容……谢谢你们在我最无助、枯燥、无聊、烦躁的时候带给我温暖,谢谢你们在元宵节带给我欢乐……”病人发自肺腑的声音,让医学生志愿者感触良多。

林丽珠认为,要让人文的阳光照进病人的心灵深处,医生本身不能只看病不见人。医学生志愿者年轻时若能参与到人文病房的工作中,接受到人文观念的灌溉熏陶,对他们日后成长为有温度的临床医师大有裨益。

编辑:海辉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