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老人寻了一辈子的大哥 在马来西亚抗日纪念碑上找到了

来源:金羊网 作者:郭起 宋毅 发表时间:2018-08-16 09:48

年逾古稀, 老人看着纪念碑上的名字泣不成声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金羊网记者 郭起 宋毅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人们聚集在一起分享和平的喜悦。此时在距中华故土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176名华侨抗日游击队战士已身埋马来西亚沙巴州的神山脚下。1944年1月21日,这些战士在马来西亚必打卡士遭日军集体枪杀。同年8月,游击队员张桂有的弟弟张琦在梅州五华县出生。此后的70多年,张琦踏上了漫漫寻亲路。

74岁的张琦于今年两赴马来西亚寻亲,日前,终在马来西亚亚庇市必打卡士战争烈士纪念碑上找到了大哥张桂有的名字。张琦带回来的还有一份60多位华侨联名向五华县发起的呼吁书:盼望英雄魂归故里。

176名华侨游击队员就义

据纪实文学《北婆罗洲抗日神山游击队》记述,1943年10月,沙巴神山抗日游击队(也称北婆罗洲华侨抗日军)在华侨领袖郭益南司令的指挥下反抗日军,他们袭击宪兵部、警察局、码头、破坏电讯系统,歼灭日军,一度光复亚庇市。但不久,日军从沙捞越调派空军和海军陆战队疯狂反扑,以猛烈炮火轰炸亚庇市,直逼游击队大本营Menggatal文茜坑。

10月10日晚,游击队在通往大本营的必经之路Inanam大桥阻击日军,而盟军的增援部队迟迟未到,游击队寡不敌众,于是烧毁大桥,分散撤退。由于被人告密,日军将藏匿在山洞里的郭益南一路人马重重包围,并把全村400名村民抓为人质。

为了保护村民,郭益南率游击队员毅然走出山洞被俘。其余各路也遭到日军四处搜捕,游击队损失惨重。1944年1月21日, 176名游击队战士在必打卡士遭集体枪杀,张琦的大哥张桂有就是牺牲的烈士之一。

战后,亚庇市政府将一条街道命名为郭益南路,并将烈士遇难处修建为神山游击队纪念公园,将每年的1月21日法定为沙巴公祭日,举行公祭仪式,追忆抗日英烈。

大哥赴南洋后音讯断绝

大哥牺牲时,张琦还未来到这世上,因此,既没有大哥的照片,不知道他的音容模样,也不知道他遇难的具体日期、年龄。老人记得儿时听长辈说过,抗战前父亲带着两个哥哥(大哥桂有和二哥赐寿)下南洋,在沙巴落脚后,父亲将他们安顿在亚庇天主教堂,便只身回国,打算举家迁至南洋。但不久抗战爆发,南迁被搁浅。

由于重洋远隔,社会环境复杂,二哥赐寿难有通信,直至1987年才重新联系上。二哥来信只说“桂有兄反抗日军在1944年给日军杀了”。2015年,当张琦去沙巴寻找二哥时,二哥已在一年前去世,两个哥哥就这样湮没在海外,而二哥的子女们完全不知道大哥的事情。

今年清明节,张琦写了《一封无法寄达的家书》缅怀大哥桂有,发到微信亲戚群里,沙巴的亲戚看到后转给当地华人报馆,几经周折,找到沙巴抗战史研究学者陈冬和先生帮助,终于在他书上和神山游击队纪念公园的烈士纪念碑上发现张桂有的名字。

老人踏上万里寻亲路

得到音讯,张琦于2018年6月22日踏上万里寻亲之旅,飞往沙巴。抵达后,连日驱车走访烈士后裔、寻找知情华侨老人。

6月24日,在《北婆罗洲抗日神山游击队》纪实文学作者陈冬和先生和83岁高龄的抗日烈士后裔石砚田老先生的陪同下,张琦来到静谧肃穆的神山游击队纪念公园。

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于公园中央,碑前大理石广场中间用砌砖围护着的一大片长方形草坪,据公园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当年烈士遇难的土坑,战后被填平,上面绿草如茵,地下掩埋着大哥张桂有等176位神山游击队英烈的遗骸。纪念碑的四周铜牌镶嵌,正面铭刻着176位烈士的英名,其余三面是中、英、马来三种文字镌刻的碑记。

当在烈士纪念碑上找到哥哥张桂有的名字时,张琦压抑已久的眼泪夺眶而出,“75年了,终于找到了多年思念寻觅的亲人。”

盼英魂重归五华故里

七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游击队员只剩下97岁的李明一人,已神志不清,住在老人院,老一辈的知情者也所剩不多。

张琦到沙巴州后,开始走访当地老人。82岁的张国平,五华长布太平山人,他的伯父张春华和大舅曾恩灵参加抗日被杀害;70岁的徐森祥,五华长布粘坑人,他哥哥徐振祥是游击队军需处长,也与张桂有一同牺牲。

据他们介绍,游击队大本营孟加达是广东五华人在沙巴的集居地,因此游击队里有不少五华人,还有女兵。他们向张琦口述,当年游击队有1000多人,牺牲的五华人就约有两三百人。经他们辨认,发现纪念碑上的名字除了哥哥张桂有,五华籍的烈士还有50人之多。

张琦感慨,年代久远,他们或许没有亲人来寻找,甚至在五华老家也无人提起、无人知晓。

今年7月末,张琦再次从深圳飞往沙巴州,带回了60多位华侨给五华县政府的呼吁信,希望在英烈的故土能建立一些纪念设施,让五华市民了解这段历史,让英魂重归故里。


编辑: 智韬
数字报

五华老人寻了一辈子的大哥 在马来西亚抗日纪念碑上找到了

金羊网  作者:郭起 宋毅  2018-08-16

年逾古稀, 老人看着纪念碑上的名字泣不成声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金羊网记者 郭起 宋毅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人们聚集在一起分享和平的喜悦。此时在距中华故土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176名华侨抗日游击队战士已身埋马来西亚沙巴州的神山脚下。1944年1月21日,这些战士在马来西亚必打卡士遭日军集体枪杀。同年8月,游击队员张桂有的弟弟张琦在梅州五华县出生。此后的70多年,张琦踏上了漫漫寻亲路。

74岁的张琦于今年两赴马来西亚寻亲,日前,终在马来西亚亚庇市必打卡士战争烈士纪念碑上找到了大哥张桂有的名字。张琦带回来的还有一份60多位华侨联名向五华县发起的呼吁书:盼望英雄魂归故里。

176名华侨游击队员就义

据纪实文学《北婆罗洲抗日神山游击队》记述,1943年10月,沙巴神山抗日游击队(也称北婆罗洲华侨抗日军)在华侨领袖郭益南司令的指挥下反抗日军,他们袭击宪兵部、警察局、码头、破坏电讯系统,歼灭日军,一度光复亚庇市。但不久,日军从沙捞越调派空军和海军陆战队疯狂反扑,以猛烈炮火轰炸亚庇市,直逼游击队大本营Menggatal文茜坑。

10月10日晚,游击队在通往大本营的必经之路Inanam大桥阻击日军,而盟军的增援部队迟迟未到,游击队寡不敌众,于是烧毁大桥,分散撤退。由于被人告密,日军将藏匿在山洞里的郭益南一路人马重重包围,并把全村400名村民抓为人质。

为了保护村民,郭益南率游击队员毅然走出山洞被俘。其余各路也遭到日军四处搜捕,游击队损失惨重。1944年1月21日, 176名游击队战士在必打卡士遭集体枪杀,张琦的大哥张桂有就是牺牲的烈士之一。

战后,亚庇市政府将一条街道命名为郭益南路,并将烈士遇难处修建为神山游击队纪念公园,将每年的1月21日法定为沙巴公祭日,举行公祭仪式,追忆抗日英烈。

大哥赴南洋后音讯断绝

大哥牺牲时,张琦还未来到这世上,因此,既没有大哥的照片,不知道他的音容模样,也不知道他遇难的具体日期、年龄。老人记得儿时听长辈说过,抗战前父亲带着两个哥哥(大哥桂有和二哥赐寿)下南洋,在沙巴落脚后,父亲将他们安顿在亚庇天主教堂,便只身回国,打算举家迁至南洋。但不久抗战爆发,南迁被搁浅。

由于重洋远隔,社会环境复杂,二哥赐寿难有通信,直至1987年才重新联系上。二哥来信只说“桂有兄反抗日军在1944年给日军杀了”。2015年,当张琦去沙巴寻找二哥时,二哥已在一年前去世,两个哥哥就这样湮没在海外,而二哥的子女们完全不知道大哥的事情。

今年清明节,张琦写了《一封无法寄达的家书》缅怀大哥桂有,发到微信亲戚群里,沙巴的亲戚看到后转给当地华人报馆,几经周折,找到沙巴抗战史研究学者陈冬和先生帮助,终于在他书上和神山游击队纪念公园的烈士纪念碑上发现张桂有的名字。

老人踏上万里寻亲路

得到音讯,张琦于2018年6月22日踏上万里寻亲之旅,飞往沙巴。抵达后,连日驱车走访烈士后裔、寻找知情华侨老人。

6月24日,在《北婆罗洲抗日神山游击队》纪实文学作者陈冬和先生和83岁高龄的抗日烈士后裔石砚田老先生的陪同下,张琦来到静谧肃穆的神山游击队纪念公园。

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于公园中央,碑前大理石广场中间用砌砖围护着的一大片长方形草坪,据公园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当年烈士遇难的土坑,战后被填平,上面绿草如茵,地下掩埋着大哥张桂有等176位神山游击队英烈的遗骸。纪念碑的四周铜牌镶嵌,正面铭刻着176位烈士的英名,其余三面是中、英、马来三种文字镌刻的碑记。

当在烈士纪念碑上找到哥哥张桂有的名字时,张琦压抑已久的眼泪夺眶而出,“75年了,终于找到了多年思念寻觅的亲人。”

盼英魂重归五华故里

七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游击队员只剩下97岁的李明一人,已神志不清,住在老人院,老一辈的知情者也所剩不多。

张琦到沙巴州后,开始走访当地老人。82岁的张国平,五华长布太平山人,他的伯父张春华和大舅曾恩灵参加抗日被杀害;70岁的徐森祥,五华长布粘坑人,他哥哥徐振祥是游击队军需处长,也与张桂有一同牺牲。

据他们介绍,游击队大本营孟加达是广东五华人在沙巴的集居地,因此游击队里有不少五华人,还有女兵。他们向张琦口述,当年游击队有1000多人,牺牲的五华人就约有两三百人。经他们辨认,发现纪念碑上的名字除了哥哥张桂有,五华籍的烈士还有50人之多。

张琦感慨,年代久远,他们或许没有亲人来寻找,甚至在五华老家也无人提起、无人知晓。

今年7月末,张琦再次从深圳飞往沙巴州,带回了60多位华侨给五华县政府的呼吁信,希望在英烈的故土能建立一些纪念设施,让五华市民了解这段历史,让英魂重归故里。


编辑: 智韬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