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晚报界”的年度盛会 全国近140家晚报老总齐聚南京 共商发展大计

来源:扬子晚报网 作者:蔡蕴琦 杨甜子 杨彦王赟 张琳 发表时间:2018-10-25 12:24

扬子晚报记者 范晓林 摄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33届年会今天上午在南京开幕!昨天,全国各地近140家晚报媒体的社长、总编陆续抵宁。中国晚协现有会员单位192家,无论是发行数量还是经营规模,中国晚报界都稳占中国报业的“半壁江山”。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晚报界”也纷纷转型,亮点频出。


中国最早的一张晚报、最资深的晚报、发行量最大的晚报、海拔最高的晚报……就让扬子晚报记者带你悉数了解“晚报界”的几个全国之“最”吧!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蔡蕴琦 杨甜子 杨彦王赟 张琳

东部出场代表

【最资深的晚报:新民晚报】

1929年9月9日创刊于南京 贯穿半部新闻史

朱国顺(新民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

新民晚报和南京有着深厚的渊源,1929年,新民晚报正是由知名报业发行人陈铭德等人在南京创刊,原名新民报。此次来宁参加年会,新民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朱国顺自然有种“回家”般的亲切。追溯“最资深晚报”的历史,足以贯穿半本中国新闻史教科书。接受记者采访时,朱国顺划出了两条“重点”。一条是1944年6月,新民报主笔赵超构参加中外记团去陕甘宁边区采访,此后在新民报先后81天连载长篇通讯《延安一月》,采访毛泽东,写共产党,写真实的延安,让新闻封锁下的国统区人民大开眼界。另一条“重点”来自1945年,新民报重庆版晚刊“西方夜谭”副刊上,首次发表了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并在词后加赞语。当时,国民政府虽横加指责,但亦无可奈何。

资深的新民晚报,如今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秉承着‘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的原则,正在打造一支专家型的全媒体记者队伍。”朱国顺介绍,2017年8月,新民晚报融媒体中心建成,“新民”客户端启用,媒体融合有了物理平台。2018年,新民晚报将从“物理融合”向全面融合转变,意识、流程和采编呈现模式都将实现更深度的融合,努力将“24小时一张报”转型为“24小时一直报”。

西部出场代表

【最西端的晚报:乌鲁木齐晚报】

打造品牌效应 强化互联网思维

张培峰(乌鲁木齐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乌鲁木齐晚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

张培峰告诉记者,乌鲁木齐晚报创刊于 1984 年1月 1 日,分为汉、维两种文版,汉文报头沿用1958年郭沫若同志为当时乌鲁木齐日报所题写的报头,只是另取其手书“晚”字以代“日”字。“用主流声音讲述市民生活,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用新闻力量推动社会进步是我们的媒体责任。”张培峰说,乌鲁木齐晚报是乌鲁木齐市委机关报,它的发行量、读者认知度和社会影响力均占据新疆全疆党报首要地位。“我们现在全力打造乌鲁木齐晚报的品牌效应,重点培养一批名编辑、名记者,开设一批名栏目,提高我们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形成了由一张政策纸向新闻纸、服务纸的转变,版面差异化定位与视觉识别差异化设计的办报风格。”

“对于晚报来说,我认为这是一个尝试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发展时代。”面对市场竞争和纸媒逐渐衰退,张培峰告诉记者,乌鲁木齐晚报迈出了数字化转型和跨媒体融合发展的步伐,整合现有新闻媒体资源,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入融合,张培峰向记者介绍,现在的乌鲁木齐晚报已经形成了三报、两网、两微一端、两手机报的全媒体矩阵,不仅有传统纸媒维、汉两种文版乌鲁木齐晚报和金报,也拥有“新疆网”和“乌鲁木齐在线”两个网站,维、汉两种文版的“手机晚报”,以及“看新疆”、“掌上乌鲁木齐”手机终端等现代新兴传媒。

【海拔最高的晚报——拉萨晚报】

跟江苏“缘来已久” 大力发展新媒体

蔡新平(拉萨晚报社总编辑)

“拉萨晚报创立之初,身兼两个身份,一个是市委机关报,一个是都市报。”拉萨晚报社总编辑蔡新平介绍,拉萨晚报创刊于1985年7月1日,分藏、汉文两种文字出版发行,从创刊初期到规模显现,拉萨晚报克服人才资源匮乏、硬件设施陈旧等主客观困难,经历了告别“铅与火”、数次改扩版、购置印刷机、开专版、设专栏、出彩报等一系列变迁。 经过32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国内外了解拉萨、认识西藏的一个重要窗口。直到去年7月1日,拉萨晚报社创立了党报拉萨日报,自此拉萨晚报褪去了党报光环,回归到都市报身份。

“我们跟江苏、跟南京还是很有缘分的。”蔡新平说,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和拉萨晚报社是对口支援单位,江苏先进的媒体发展理念和管理方法给了他们很多的帮助和支持,拉萨晚报的报纸栏目日益丰富了,版式活泼了,稿件质量也提高了。“拉萨晚报在2017年还拿到了第一个中国新闻奖。”蔡新平说,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拉萨晚报会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互动发展,重受众、重内容、重时效,大力整合报社新闻资源,培养全媒体采编人才队伍手,积极拓展传播方式载体。“下一步,我们会不断加大新媒体的投入建设力度,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深入推进新闻产品生产改革,实现全媒体发展、全方位宣传、全视角呈现。”

南部出场代表

【最“新潮”的晚报:羊城晚报】

从纸开始,向云出发

刘海陵(羊城晚报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我和南京特别有缘分,当兵时在南京呆过六七个月,还在八卦洲抗过洪。”羊城晚报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刘海陵是江苏的“老朋友”了,几乎每两三年就会来一趟南京,“每次都会有变化,梧桐一直很漂亮!”今年来南京参加晚协年会,刘海陵觉得是一个契机。“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晚报都市报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密不可分,同时也走到一个时间点思考接下来怎样去创新。晚报协会年会就给了大家一个互相学习、借鉴的机会。”

从纸开始,向云出发,羊城晚报近几年来在融合转型上步履轻快,网、端、微、屏各平台建设都走在全国前列。以“跳出报业谋融合,扎根传媒促转型”的发展思路,羊晚集团已经形成了羊城晚报和羊城创意产业园“双品牌、双平台”。此外,集团还与顶尖的高科技公司合作,已经建立起了自有品牌的“智慧信息研究中心”、推出“羊晚大数据报告”,还合资成立生态型云孵化器平台,联合打造众创空间,将报业转型融入到全新的创意文化产业开拓之中。

刘海陵说,现在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年代,报纸面对的是技术的革新,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老牌的晚报都市报有自媒体不具备的人才智力资源,深入群众,和读者的粘度更高,有些还已经成地方的文化符号。“我们不应当仅仅做资讯,还应当成为文化的载体,全方位、全链条地拓展。”

北部出场代表

【东北第一都市报:辽沈晚报】

创新形式 传播主流价值

徐晓民(辽沈晚报常务副社长、总编辑)

东北,是个有着国民好感的地儿,辽沈晚报就诞生于此。创刊于1993年1月1日的辽沈晚报,早在2002年就入选过“全国报业五强(都市类、晚报类)”,目前是东北地区影响最为深远的老牌都市报。“江苏有着厚重的历史感,辽宁是老牌重工业基地,两省是对口合作省份,辽沈晚报和扬子晚报也一直是兄弟报纸。”辽沈晚报常务副社长、总编辑徐晓民点赞了扬子晚报近些年的转型,包括紫牛新闻在内的一系列融媒体产品。他表示,近几年辽沈晚报也在主动尝鲜,直播视频、音频、漫画、游戏、H5、无人机拍摄等等,他们都在尝试,但内在的,办报的站位、审美口味的改变,才是辽沈晚报最持久的驱动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主流都市报如何来传播主流价值,辽沈晚报最近几年也在思考、不断创新。”徐晓民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辽沈晚报打造品牌的核心要素,辽沈晚报增加了正能量、高品位报道,努力生产“原发性、独家性、原创性”的融媒体产品。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辽沈晚报做出了《寻访辽宁名片》、《温暖2018·见证城市文明的力量》等一系列亮眼的策划,用小切口展现大主题,用小人物来反映大背景,赢得了各方赞誉。“用打打杀杀来吸引眼球的时代过去了,把新闻放到大局中去思考,用脚采访、用心交流,才能做出一张都市报新时代的好文章!”

中国最早的晚报

19世纪60年代初诞生在香港

中国最早的晚报是哪一张?据《中国晚报学》记载,中国最早的晚报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初期的香港。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是1845年2月创刊的《德臣报》(The China Mail),该报馆于1863年创办了英文的《晚邮报和香港航运录》(Evening Mail and Hongkong Shipping List),是在中国出版的最早晚报。

最早的中文晚报是哪一家?《中国晚报学》一书记录道:孙玉声在1934年《晨报》上连载的《报海前尘录》中说:“发刊夜报,则沪报馆曾首先试行,在光绪初年,其名称即曰《夜报》。每张售钱八文,篇幅为毛边纸对开,与《申报》昔出之《民报》略同,每晚在六、七时出版,时招售报人兜售。

编辑: 宝厷
数字报

这是“晚报界”的年度盛会 全国近140家晚报老总齐聚南京 共商发展大计

扬子晚报网  作者:蔡蕴琦 杨甜子 杨彦王赟 张琳  2018-10-25

扬子晚报记者 范晓林 摄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33届年会今天上午在南京开幕!昨天,全国各地近140家晚报媒体的社长、总编陆续抵宁。中国晚协现有会员单位192家,无论是发行数量还是经营规模,中国晚报界都稳占中国报业的“半壁江山”。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晚报界”也纷纷转型,亮点频出。


中国最早的一张晚报、最资深的晚报、发行量最大的晚报、海拔最高的晚报……就让扬子晚报记者带你悉数了解“晚报界”的几个全国之“最”吧!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蔡蕴琦 杨甜子 杨彦王赟 张琳

东部出场代表

【最资深的晚报:新民晚报】

1929年9月9日创刊于南京 贯穿半部新闻史

朱国顺(新民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

新民晚报和南京有着深厚的渊源,1929年,新民晚报正是由知名报业发行人陈铭德等人在南京创刊,原名新民报。此次来宁参加年会,新民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朱国顺自然有种“回家”般的亲切。追溯“最资深晚报”的历史,足以贯穿半本中国新闻史教科书。接受记者采访时,朱国顺划出了两条“重点”。一条是1944年6月,新民报主笔赵超构参加中外记团去陕甘宁边区采访,此后在新民报先后81天连载长篇通讯《延安一月》,采访毛泽东,写共产党,写真实的延安,让新闻封锁下的国统区人民大开眼界。另一条“重点”来自1945年,新民报重庆版晚刊“西方夜谭”副刊上,首次发表了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并在词后加赞语。当时,国民政府虽横加指责,但亦无可奈何。

资深的新民晚报,如今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秉承着‘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的原则,正在打造一支专家型的全媒体记者队伍。”朱国顺介绍,2017年8月,新民晚报融媒体中心建成,“新民”客户端启用,媒体融合有了物理平台。2018年,新民晚报将从“物理融合”向全面融合转变,意识、流程和采编呈现模式都将实现更深度的融合,努力将“24小时一张报”转型为“24小时一直报”。

西部出场代表

【最西端的晚报:乌鲁木齐晚报】

打造品牌效应 强化互联网思维

张培峰(乌鲁木齐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乌鲁木齐晚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

张培峰告诉记者,乌鲁木齐晚报创刊于 1984 年1月 1 日,分为汉、维两种文版,汉文报头沿用1958年郭沫若同志为当时乌鲁木齐日报所题写的报头,只是另取其手书“晚”字以代“日”字。“用主流声音讲述市民生活,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用新闻力量推动社会进步是我们的媒体责任。”张培峰说,乌鲁木齐晚报是乌鲁木齐市委机关报,它的发行量、读者认知度和社会影响力均占据新疆全疆党报首要地位。“我们现在全力打造乌鲁木齐晚报的品牌效应,重点培养一批名编辑、名记者,开设一批名栏目,提高我们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形成了由一张政策纸向新闻纸、服务纸的转变,版面差异化定位与视觉识别差异化设计的办报风格。”

“对于晚报来说,我认为这是一个尝试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发展时代。”面对市场竞争和纸媒逐渐衰退,张培峰告诉记者,乌鲁木齐晚报迈出了数字化转型和跨媒体融合发展的步伐,整合现有新闻媒体资源,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入融合,张培峰向记者介绍,现在的乌鲁木齐晚报已经形成了三报、两网、两微一端、两手机报的全媒体矩阵,不仅有传统纸媒维、汉两种文版乌鲁木齐晚报和金报,也拥有“新疆网”和“乌鲁木齐在线”两个网站,维、汉两种文版的“手机晚报”,以及“看新疆”、“掌上乌鲁木齐”手机终端等现代新兴传媒。

【海拔最高的晚报——拉萨晚报】

跟江苏“缘来已久” 大力发展新媒体

蔡新平(拉萨晚报社总编辑)

“拉萨晚报创立之初,身兼两个身份,一个是市委机关报,一个是都市报。”拉萨晚报社总编辑蔡新平介绍,拉萨晚报创刊于1985年7月1日,分藏、汉文两种文字出版发行,从创刊初期到规模显现,拉萨晚报克服人才资源匮乏、硬件设施陈旧等主客观困难,经历了告别“铅与火”、数次改扩版、购置印刷机、开专版、设专栏、出彩报等一系列变迁。 经过32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国内外了解拉萨、认识西藏的一个重要窗口。直到去年7月1日,拉萨晚报社创立了党报拉萨日报,自此拉萨晚报褪去了党报光环,回归到都市报身份。

“我们跟江苏、跟南京还是很有缘分的。”蔡新平说,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和拉萨晚报社是对口支援单位,江苏先进的媒体发展理念和管理方法给了他们很多的帮助和支持,拉萨晚报的报纸栏目日益丰富了,版式活泼了,稿件质量也提高了。“拉萨晚报在2017年还拿到了第一个中国新闻奖。”蔡新平说,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拉萨晚报会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互动发展,重受众、重内容、重时效,大力整合报社新闻资源,培养全媒体采编人才队伍手,积极拓展传播方式载体。“下一步,我们会不断加大新媒体的投入建设力度,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深入推进新闻产品生产改革,实现全媒体发展、全方位宣传、全视角呈现。”

南部出场代表

【最“新潮”的晚报:羊城晚报】

从纸开始,向云出发

刘海陵(羊城晚报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我和南京特别有缘分,当兵时在南京呆过六七个月,还在八卦洲抗过洪。”羊城晚报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刘海陵是江苏的“老朋友”了,几乎每两三年就会来一趟南京,“每次都会有变化,梧桐一直很漂亮!”今年来南京参加晚协年会,刘海陵觉得是一个契机。“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晚报都市报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密不可分,同时也走到一个时间点思考接下来怎样去创新。晚报协会年会就给了大家一个互相学习、借鉴的机会。”

从纸开始,向云出发,羊城晚报近几年来在融合转型上步履轻快,网、端、微、屏各平台建设都走在全国前列。以“跳出报业谋融合,扎根传媒促转型”的发展思路,羊晚集团已经形成了羊城晚报和羊城创意产业园“双品牌、双平台”。此外,集团还与顶尖的高科技公司合作,已经建立起了自有品牌的“智慧信息研究中心”、推出“羊晚大数据报告”,还合资成立生态型云孵化器平台,联合打造众创空间,将报业转型融入到全新的创意文化产业开拓之中。

刘海陵说,现在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年代,报纸面对的是技术的革新,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老牌的晚报都市报有自媒体不具备的人才智力资源,深入群众,和读者的粘度更高,有些还已经成地方的文化符号。“我们不应当仅仅做资讯,还应当成为文化的载体,全方位、全链条地拓展。”

北部出场代表

【东北第一都市报:辽沈晚报】

创新形式 传播主流价值

徐晓民(辽沈晚报常务副社长、总编辑)

东北,是个有着国民好感的地儿,辽沈晚报就诞生于此。创刊于1993年1月1日的辽沈晚报,早在2002年就入选过“全国报业五强(都市类、晚报类)”,目前是东北地区影响最为深远的老牌都市报。“江苏有着厚重的历史感,辽宁是老牌重工业基地,两省是对口合作省份,辽沈晚报和扬子晚报也一直是兄弟报纸。”辽沈晚报常务副社长、总编辑徐晓民点赞了扬子晚报近些年的转型,包括紫牛新闻在内的一系列融媒体产品。他表示,近几年辽沈晚报也在主动尝鲜,直播视频、音频、漫画、游戏、H5、无人机拍摄等等,他们都在尝试,但内在的,办报的站位、审美口味的改变,才是辽沈晚报最持久的驱动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主流都市报如何来传播主流价值,辽沈晚报最近几年也在思考、不断创新。”徐晓民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辽沈晚报打造品牌的核心要素,辽沈晚报增加了正能量、高品位报道,努力生产“原发性、独家性、原创性”的融媒体产品。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辽沈晚报做出了《寻访辽宁名片》、《温暖2018·见证城市文明的力量》等一系列亮眼的策划,用小切口展现大主题,用小人物来反映大背景,赢得了各方赞誉。“用打打杀杀来吸引眼球的时代过去了,把新闻放到大局中去思考,用脚采访、用心交流,才能做出一张都市报新时代的好文章!”

中国最早的晚报

19世纪60年代初诞生在香港

中国最早的晚报是哪一张?据《中国晚报学》记载,中国最早的晚报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初期的香港。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是1845年2月创刊的《德臣报》(The China Mail),该报馆于1863年创办了英文的《晚邮报和香港航运录》(Evening Mail and Hongkong Shipping List),是在中国出版的最早晚报。

最早的中文晚报是哪一家?《中国晚报学》一书记录道:孙玉声在1934年《晨报》上连载的《报海前尘录》中说:“发刊夜报,则沪报馆曾首先试行,在光绪初年,其名称即曰《夜报》。每张售钱八文,篇幅为毛边纸对开,与《申报》昔出之《民报》略同,每晚在六、七时出版,时招售报人兜售。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