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中轴线上新地标装点千年广州
金羊网记者 甘韵仪 李焕坤
花城广场—海心沙—广州塔,这里是广州对外开放的“城市客厅”,是“千年商都”的新地标,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7年广州《财富》全球论坛均在此精彩亮相。其中,花城广场是广州目前最大的广场,2010年10月起向公众开放,周边建有广州图书馆新馆、广州大剧院、广东博物馆新馆、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等地标建筑;位于珠江江心的海心沙岛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的举办场地,现已开放为市民公园,也是城市重要的文艺演出地;广州塔则是“羊城新八景”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旅游观光塔。
威水史
城市中心区建设的典范
花城广场位于广州市城市新中轴线珠江新城核心区,规划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呈宝瓶状,绿化面积40万平方米,为市民及游客打造观光、休闲、娱乐、购物等配套齐全的“城市客厅”。其规划理念超前,被誉为“特大城市中心区建设的典范”。作为广州市目前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地下空间开发项目,花城广场地下50多万平方米全部架空打通,用作车行通道、地下商业城、停车位,以及APM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广场每天客流量超过20万,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能有效解决城市CBD的交通难题。
海心沙与花城广场一桥相连,是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和文化旅游名片。园博会、广州国际灯光节、广州国际马拉松等盛大活动,均以海心沙为重要选点。
隔江相望的广州塔,以600米建筑总高度成为目前全世界已投入使用的最高电视观光塔。多年来,广州塔斩获不少奖项,包括第37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及创新技术与产品展览金奖和大会特别大奖,国家级建筑设计金奖,中国土木工程领域科技创新最高荣誉奖项——詹天佑奖,被誉为世界工程咨询行业的“诺贝尔奖”的“菲迪克百年重大建筑项目杰出奖”等。
新征程
A
广州的城市客厅与形象担当
花城广场—海心沙—广州塔这一广州城市形象标志性区域的形成,与广州亚运会等盛事密切相关。
此前,中轴线北段80层中信广场未考虑设计观光层,如何俯瞰广州市容?适逢2010年广州亚运会电视转播需要,城市需要一座新的地标。广州塔2005年正式动工建设,亚运会开幕式前建成,其后成为广州新城市地标。
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在海心沙举行。亚运会之后,广州市政府将有代表性的场馆活化利用,打造成为海心沙公园。
如今的海心沙,还拥有占地两万平方米的花海,每个季度都有不同的主题花海,成为市民周末消遣好去处。原来的亚运码头也已恢复,粤剧红船在此停靠,与岸上展览、特色餐饮逐步联动。
羊城晚报记者从广州市国规委获悉,花城广场(珠江新城核心区)从提出规划概念到亚运会前建成前后历经18年。它的成功建成,彰显了广州始终坚持将城市最中心、地价最贵的区域留给广大市民享用的理念。逐步建成的花城广场—海心沙—广州塔,成为城市新中轴线的三颗明珠,也成为广州的城市客厅与形象担当。
B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传播中心
根据规划,广州新中轴线的城市功能涵盖金融办公、商务综合、商务办公、文化艺术。
花城广场周边39幢各有特色的建筑,既有博物馆、大剧院、少年宫、图书馆四大公共文化设施,也有商业建筑等。据天河中央商务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花城广场内的花城汇汇聚300余家优质商户,周边业态以金融业、现代商贸业和商务服务业为主,总部企业集聚,“天河CBD拥有广州市认定的总部企业105家,60%以上集中在花城广场周边”。
据介绍,花城广场—海心沙—广州塔一带正打造成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市民及游客带来更有品质的生活体验。目前,广州塔·珠江黄金水段创5A景区申报工作正积极推进,整个区域包括海心沙与花城广场,最终将形成水陆空枢纽型网络景区。
随着广州市“一江两岸三带”的优化,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推进,花城广场—海心沙—广州塔未来大有可为。今年9月,广州市政协城建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崔虹建议,整合广州海心沙一带文化资源,将其打造成为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传播中心。
规划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建筑设计经全球征集,绿色环保新技术率先应用,高端产业与人才集聚,商业模式多维度创新,资金频繁流动……这一片区成为改革开放广州城市发展最鲜活的样本之一。
亲历者
广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强:用“绣花”功夫 打造区域典范
“这一城市中央区域的形成,要感恩时代,感恩改革开放。”陈强说。他告诉记者,2008年正值广州“十年一大变”的节点,广州亚运会等多个机遇叠加,天时地利人和,快速推进了广州的城市开发与建设。这几年,广州城投一直配合天河区政府,用“绣花”的功夫实施城市管理,打造区域典范。
“花城广场—海心沙—广州塔连成一线,是城市的中心。这里的硬件条件已经比较完善,当下与未来,要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继续以人为本,提升服务品质,营造文化氛围,同时展示城市的新面貌。”陈强说。
值得一提的是,海心沙与羊城晚报还有一段缘分。广州亚运会闭幕后,海心沙的定位问题备受关注。2012年,羊城晚报就海心沙“后亚运时代”的开发利用适时推出系列独家策划,与市民一起探讨“共建共治共享”,为海心沙公共与商业利益寻找平衡点。
其时参与报道采写的羊城晚报记者何裕华回忆:“政府曾表态海心沙将作为市民广场,那么如何在惠民的同时寻找盈利点呢?为了找到这个共赢点,报社派记者前往新加坡和上海体验当地商务会展旅游产业,寻找海心沙未来发展可借鉴的经验;并采访专家学者,召集市民前往海心沙调研等,广泛听取各方建议。”
“报道出街没多久,海心沙就宣布免费开放了,这在当时是很大的变化。现在的海心沙加入了演出、展览等商业运营,不仅有了‘生财之道’,还丰富了城市旅游文化资源。” 何裕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