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何信夫和队员前往训练(受访者供图)
文/图 金羊网记者 张韬远
在顺德均安的“女子篮球训练基地”的会客厅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奖杯、奖牌,成为了这支女篮40多年的光辉岁月最好证明。在中国篮球史上,均安女篮是一个不小的奇迹。这个来自顺德农村的女子篮球队,从小镇出发,常常登上全国大赛的舞台,并频频夺得冠军。
70多岁的何信夫是这支女篮的总教练,也是这支队伍的组建者。从组队第一天到如今,何信夫始终相伴在这支队伍左右。眼见她们从无处训练到有了专属的训练场地,从一支队伍,变成了3支队伍的梯队,从公社冠军到全国冠军……他见证了顺德一支女篮的崛起,也见证了顺德群众运动的一步步发展。
曾经追着灯光练篮球
均安女篮始于1970年。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篮球可谓是乡镇青少年们最喜爱的运动,在顺德也不例外。在当时,各镇街修起了篮球场,各个村居各自组建了篮球队。不过,当时篮球场上,几乎清一色的都是男篮,而女子只能在场外围观助威。当时在均安星槎小学任民办体育老师的何信夫便在想:能不能组建一支女子篮球队?他的想法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很快他便在学校里挑选了10名女生组成第一支女子篮球队。1976年,这批女子篮球运动员毕业了。为了保护这批仅有的女“篮球苗子”,均安公社把她们安排到公社蚕种站搞蚕种繁殖工作,让她们边工作边训练。1976年11月15日,均安女篮正式成立,她们成为第一批队员,球队也因此被称为“蚕乡女篮”。
由于费用紧缺,女篮队连一个像样的篮球都没有。何信夫带着队员们去生产队割鱼草,用得到的收入在广州买回来了篮球和球衣。让队里手工好的女生用针线把号数一针一线地绣上球衣,而球裤则是用买来的布匹自己手工剪裁。
“队员们白天有工作,训练就安排在早上5时30分到7时和下午5时30分到7时。”
何信夫回忆称,早上训练还比较容易,但是到了晚上便麻烦不少。上世纪70年代农村用电比较困难,分片错峰用电已是家常便饭。而为了保证每晚的训练时间,何信夫采取了“追电训练”的方法,每到停电的晚上,就带领队员们骑着单车到有电的村篮球场训练。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女篮们开始了日复一日的训练。
土办法照样斩获大奖杯
训练条件有限,何信夫只能想出一些“土办法”给队员们训练。何信夫曾到公社农机厂废铁堆里捡了两个几十斤重的大秤砣,找了一根几十斤的粗铁棒,让队员拎着大秤砣和握着铁棒下蹲起跳,训练她们负重起跳的爆发力。有时还要练习“手推车”,即是让一个球员双手支撑在地上,另一个球员在后边抓起她的双脚,让她在地上用手臂走路。何信夫表示都是在训练中悟出的招式:“看来很老土,但很管用。”
对阵是篮球队提高的最好方式。作为几乎是当时全县唯一的女子篮球队,均安女篮难觅对手。成立之初,为了提高她们的实战经验,何信夫不时带领最初的10名学生,骑单车到县内的其他公社学校,与这些学校的男生举行篮球友谊赛。一年时间里走遍全县10个公社,以赛代练让队员们的球技有了长足进步。1978年公社的男子篮球比赛,作为唯一的女队参加比赛,打赢了15个男队收获了冠军。
在物质条件非常简陋的情况下,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组建一年后,这支队伍便夺得均安公社中小学女篮冠军;再一年,夺得顺德县中小学女篮冠军;1982年获得省农民女篮赛桂冠;1984年夺得全国首届农民丰收杯女篮冠军……成立四十多年来,均安女篮大大小小的全国冠军30多个、蝉联六届全国农运会冠军、获得8项国际赛事桂冠。
最令何信夫难忘的是,1979年坐镇广州文化公园“摆擂台”的事情。“原来只不过是邀请我们去文化公园打三场比赛,没想到这三场球都轻松取胜,当时一些队伍便自告奋勇地来挑战我们,结果我们一直就在文化公园摆下了‘擂台’,一直打了15场比赛才告结束,我们15战全胜,其中对手还包括黑龙江青年队、广州体院队、广州市青年队等专业队。”
均安女篮对阵韩国女篮
草根球队终成“正规军”
随着女篮的比赛层次越来越高,何信夫感到自己的水平有不足之处:“最初当教练时,没有系统学习过篮球理论和技战术,都是靠着一些土方法。”他急需提升教练水平,用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式来训练女篮。
当时,江门市有一个省体校开设的青少年女篮班。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教练,在很长的一段日子里,何信夫每天骑着自行车,前往位于江门的培训基地观摩训练,并购买《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丛书,研究人体结构,找到提高人体弹跳力的那块肌肉来开展科学训练。
成立43年来,均安女篮的队员换了一届又一届,已经70多岁的何信夫也伴随着女篮一路走来,从女篮教练也升级为总教练,带着三名年轻教练一起继续指导着这支女篮队伍。女篮队伍的训练条件也逐渐改善。1996年,均安女篮被广东爱得乐集团接收,球队不仅拥有设施完备的训练场馆和齐全的训练装备,女篮队员们不用再为装备发愁。此外,正式的队员还有工资领,比赛获胜还有丰厚的比赛奖金,让她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比赛之中。
球队从最初的难寻球员,到现在不少家长主动将孩子送来。如今,均安女篮已在各方的支持下建立了少年甲组、少年乙组和成年组等三个梯队。何信夫坦言这条路走得太不容易:“那时候边工作边打球很辛苦,有队员因为太苦太累想退队,我们就给她做思想工作,队员互相也做思想工作,但关键还是因为对篮球的热爱,她们才坚持了下来。”
在何信夫看来,当地浓厚的篮球氛围也是女篮成功的关键元素“一个镇有100多个篮球场,其中灯光球场就有60多座,还有几十个体育场馆。我们女篮现在更有自己的篮球训练基地,这样的条件放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而且地方政府一直很关心女篮的发展,甚至下了文件,对退役优秀运动员给予妥善安置。这就解决了我们球队的后顾之忧。”何信夫说,正是这些有利因素,使得很多当地女孩子愿意打篮球,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