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九湾一岸、碧秀珠海”碧道建设格局成亮点 郑紫薇 摄
到2022年将建成1000公里试点碧道
金羊网记者 沈钊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是广州自古以来的历史山水格局,统计数据显示,广州共有河道1368条,水库368宗,主要生态调蓄湖12个。以水为主线,广州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并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等工作有机结合,高标准谋划碧道建设工作。
当前,广州全面启动了市级碧道试点工作,每个区都安排了5公里以上的碧道试点任务,计划2019年全市建成103.98公里试点碧道,目前已有20.7公里的碧道试点项目开工,98.13公里碧道试点项目启动前期工作。下一步,广州将力争2022年底,高质量完成约462公里三纵三横骨干网建设,同时全市建成碧道1000公里以上,形成一幅碧道的“千里长卷”。
南沙蕉门河变身“城市客厅”
蕉门河位于南沙区黄阁镇和南沙街区域的中心,全长6260米,河堤两岸建设了亲水平台、绿地、园林等,被称为南沙的“城市客厅”。
过去,十多米宽的蕉门河两岸搭建了不少窝棚、养殖场,河水较为浑浊。“蕉门河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我很有发言权。”南沙区南沙街道村居级河长、金洲村第一书记周春松说,他在蕉门河边已度过五十载春秋。蕉门河不仅是周围村民出行的交通要道,还是灌溉农田、生活饮用的重要水源,可说是南沙区的“母亲河”。由于生活污水直排,蕉门河水质一直不佳。近年来,南沙区政府积极推进蕉门河生态化、景观化和人文化建设,清拆了两岸的烂船、窝棚和违章搭建,同时将原本窄小的河道拓宽至近百米,蕉门河一改前貌,成为附近民众每晚散步的好去处。
记者了解到,在蕉门河道建设的过程中,当地政府还同时开展全区污水管网的建设工作,实现雨污分流,使蕉门河的水质逐渐清澈。
南沙区城管局主任科员陈洁介绍,整个蕉门河的绿道体系预计到2022年全部完成,未来南沙区将进一步加快蕉门河一河两岸中心城区的规划,促进高标准的中央商务区和滨海新城区的建设。
废弃采石坑今成秀美凤凰湖
凤凰湖就像点缀在南沙碧道上的一颗明珠,湖区范围内建有入口广场、停车场、驿站、亲水平台、观景平台、滨水栈道、环湖绿道等休闲配套设施,风景秀美怡人。
“凤凰湖以前是一个废弃的采石坑,最深处达50米。”居住在凤凰湖2号湖附近的居民周秀美告诉记者,此前凤凰湖一带被政府封闭起来,从外面只能看到野蛮生长的杂草,一旦有人误入,还容易发生危险。
而今,每天晚上凤凰湖边就会响起音乐,约四五十名市民在此跳舞。练瑜伽的、拉二胡的、吹笛子的,各种市民文体活动也都在凤凰湖边开展。
据南沙区水务局总工程师周瑛介绍,南沙区凤凰湖项目共有7个湖,全部位于山上,通过连通渠、涵洞等与蕉门河及周边河涌相连,规划设计排涝标准为5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