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中国乒乓球,你最先想到的是谁?是从天才球手到王牌教练的“不懂球的胖子”刘国梁,用炒菜勺打球碾压卷福的“乒坛女王”邓亚萍,曾打哭过福原爱的“大魔王”张怡宁,还是被体育耽误的灵魂诗人“藏獒”张继科?
然而,比起群星闪耀的今天,60年前,却是来自广东的容国团,单枪匹马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打开了中国运动员通往世界冠军的大门,夺得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冠军。
19岁击败世界冠军
容国团出生于香港一个贫苦的海员家庭,祖籍珠海市南屏镇——父亲容勉之虽然贫困,但是胆识过人,参加过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和团结的民族,这也是“国团”名字的来源。容国团的舅舅是位业余乒乓球运动员,在其影响下,容国团从小就迷上乒乓球。12岁开始接受乒乓球训练,15岁时即代表香港工联乒乓球队参加比赛。
1954年10月1日,在香港工联会举办的庆国庆乒乓球表演赛上,稚气未脱的容国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之后,容国团获得了一份陪练的工作,晚上陪着会员们打球,白天自己练球。
自从有了练球和参加球赛的条件,他如鱼得水,凭着聪明和勤奋进步如飞,很快对香港名流选手形成了威胁。1957年4月下旬,日本乒乓球队访问香港,容国团像一头初生牛犊,与世界冠军对阵。在一片惊叹声中,他竟然以20的绝对优势大胜!
1957年,应贺龙邀请,19岁的香港人容国团走过深圳罗湖桥,进入广州体育学院,他用日记记录下当时的心情:“这是我走向新生活的第一天,我心里充满了幸福感。”
“红双喜”因他得名
一年后,在中国乒协确定的多特蒙德世乒赛11人参赛名单中,容国团的名字赫然在目。但当时谁也没想到,最后拿冠军的会是他!
60年前在多特蒙德发生的一切,依然历历在目。当时,在前八名里,中国运动员有四个,庄家富、王传耀、杨瑞华、容国团。后来庄家富等三个都被淘汰,就剩容国团孤军奋战。
决赛的对手是匈牙利老将西多。当时,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认为西多肯定获胜。比赛当天,匈牙利甚至买好鲜花放在旁边,就等西多赢了上去献花。
这是一场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比赛,他是一个注定要成为英雄的人——容国团淋漓尽致地发挥了机动灵活的优势,以剑走偏锋的“小路球”创造了奇迹。随着容国团最后的有力一击,记分牌被定格在2114,男子单打圣·勃莱德杯上第一次刻上了中国人的名字。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获得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也成为中国乒乓球和中国体育腾飞的起点。 随着竞技成绩的提高,中国乒乓球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步提升。国际乒联将第26届世乒赛的举办权交给了中国,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举办国际体育赛事。
“中国举办的国际赛事上使用中国器材”,成为中国人的梦想。同年,全套符合国际标准的乒乓赛事器材包括球台、球、裁判器械在上海设计成样,并获得国际乒乓球联合会的认证和批准。恰逢当年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周总理更是把容国团夺冠和十周年国庆列为1959年的两大喜事——“红双喜”因此得名。
带领中国乒乓开启盛世
两年后第26届世乒赛在北京举行,中日两队在男团决赛展开激烈交锋。容国团先失两局,后由徐寅生、庄则栋将比分追平。
在决赛局上场前,容国团喊出了一句后来激励着无数中国人的口号——“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当天,中国男队以53战胜日本,首次夺得男团冠军的新闻迅速轰动中国。第二天,邱钟惠在女子单打决赛中首次夺冠,中国再次沸腾了。
1964年底,容国团受命于女队连败于日本的“危亡之际”,出任国家女队教练。在他的指导下,中国女队在南斯拉夫举行的第28届世乒赛上勇夺女子团体冠军、女子双打和混合双打冠军……
如今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提起乒乓球,首先被想起的肯定是中国,乒乓球也成为中国的“国球”。
但毫无疑问,是容国团给中国乒乓球带来了生命力,注入了中国乒乓球长盛不衰的基因。正是在容国团的带领下,中国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乒乓盛世。
金羊网记者 周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