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史】为山水画开一生面 为主权战奏响凯歌

来源:金羊网 作者:朱绍杰 发表时间:2019-11-30 09:23
分享到

画家梁世雄和他的作品《红日照西沙》 朱绍杰摄

林墉画作《西沙风光》 广东美术馆供图

【岭南文史】

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

羊城晚报社

联合主办

【画事拾零】

1974年“西沙之战”告捷,中国文艺界以南海海疆为题材,兴起一系列的创作热潮,广东画家更为此留下一批作品——

在“我和我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东优秀美术作品展”上,著名画家林墉所作的《西沙风光》引人注目。作品描绘的是西沙的海防前线,画面中驶向深海的船舰、高耸的哨塔、训练的靶场都暗示着平静中的波澜,而正抵挡着狂风袭击的椰林和勇敢的边防战士如一道道铜墙铁壁守卫着祖国的南疆。

《西沙风光》尺幅巨大,占据了展厅一整堵墙。更引起观众注意的是,这幅“吸睛”大画的标签上竟标识为“年代不详”。而在同期展出的西沙题材作品,陈洞庭所作《西沙椰林》亦未辨识出定稿何时。这两幅同时代画家的同题创作,恰是新中国七十年艺术探索创新的一个切面,钩沉广东美术界,乃至全国文艺界的一段“海洋”往事。

金羊网记者 朱绍杰

林墉烧了几麻袋速写

“当时交接给我们的时候这两件作品就写着年代不详”,广东美术馆典藏部主任胡宇清告诉记者,林墉《西沙风光》、陈洞庭《西沙椰林》原藏在广州迎宾馆,2017年移交广东美术馆。

广东画院理论研究室副主任麦荔红告诉记者,广东画院还藏有另一幅西沙题材作品,由林墉与伍启中、周波合作的《北京送来的礼物》。过去,中国艺术家的表现对象多为大江大河,少有海洋海岛。麦荔红认为,这些表现海洋海岛风光的西沙题材画作均创作于同一个历史时期,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

麦荔红对记者表示:“在反映时代主题与建设祖国边疆的背景下,广东的一批艺术家前往西沙群岛考察写生,其中包括关山月、林墉、陈洞庭等。”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林墉就以清新洒脱的笔墨情趣和富有南国秀美温和特色的人物画创作为画坛所瞩目。《西沙风光》作为一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山水景物画作品,在林墉的早期创作中并不常见。林墉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西沙风光》之所以没有落款具体创作年份,是因为自己感觉那幅作品还画得不够满意,年轻时也为此烧了几麻袋的写生速写。

文艺创作的『西沙热』

1974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一部与陆军分队、民兵协同,对入侵西沙群岛的南越军队进行反击作战,史称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以下简称“西沙之战”)。“西沙之战”打响后不久,军旅诗人张永枚写出了长篇诗报告《西沙之战》,著名作家浩然则完成了长篇小说《西沙儿女》,拉开了全国文艺界对于“西沙”同题创作的时代之风。

西沙的广阔天地、火热的时代背景为当时像林墉这样的中青年画家,提供了创作的灵感、题材和舞台。1974年正值全国美展。自西沙归来的年轻画家们回来就进行如火如荼的创作,为全国美展做准备。10月,林墉的《战地新歌》及《北京送来的礼物》亮相“建国25周年全国美展”。《人民日报》在报道中强调,展览反映“西沙之战”的重大题材。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以上世纪70年代西沙为背景创作、写生的画家就有:黄胄、郭绍纲、谢耀庭、曾照欣、彭强华、招炽挺、吕恩谊、艾民等。其中关山月女婿、画家陈章绩的成名作就是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的《西沙丽日》。

广东画家在“西沙”题材创作上独树一帜,不仅得近水楼台之利,更与创作者的长期储备有关。据周波的“艺术活动年表”记载,早在1973年,他就与林墉到西沙群岛去体验生活。

艺术家必须亲临现场

其实,在林墉与周波到西沙群岛体验生活的之前一年,著名画家梁世雄就随南海舰队军舰前往西沙,登上永兴岛体验海岛生活。日前,年近九十的梁世雄先生在家中整理旧作,发现了一幅超过六平方尺的大幅国画《红日照西沙》,他向记者讲述了这幅从未发表、从未参展的西沙画作的创作前后。

1972年,恰逢南海舰队派人到广州美院进修,梁世雄等人与部队画家自此结下深厚友谊。在部队同仁的牵桥搭线下,梁世雄、郭绍纲及汪宗伟三人结伴登上南海舰队护卫舰503号,前往西沙群岛采风写生创作。

“当时听说能够去南海看一看,很是兴奋,毕竟自己去过高山高原、大江大河,但没有切身处地地面对过大海。”此前,梁世雄走访中印边境,为人民大会堂西藏厅创作边防题材。“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他多年的创作心得。对于他来说,艺术创作要求艺术家必须亲临现场。

回忆起四十年前的西沙之旅,梁世雄依然历历在目。“我到了西沙群岛,那里的海浪盖脸而来,但我不怕。很多同行的战士来自山东,不适应风浪,但我在甲板上安然自得。这对我创作很有利。”

“那次我从出发到回来,前后约一个星期。是我第一次在大海上长时间体验生活。来回西沙的路途风光、经历让我大开眼界。”西沙之行让梁世雄留下了深刻印象。梁世雄说:“我在画长江的时候,注重表现“不尽长江滚滚来”,即江水绵延向前的动感。西沙之行后是我第一次画大海。大海给我的感觉是开阔,一望无际,这是大海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和江河最大的区别。”

在中国历史上,描绘海洋的绘画作品比较少,其中不少还是神话中的海上仙山。在中国传统艺术史中,历朝历代的艺术家的创作对象往往是花鸟山水,少有表现海边的事物。可以说,表现海洋事物在传统绘画中并非主流。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不同的区域特色开始在绘画中得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后,海洋题材的画作大都紧扣社会主义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生活来进行表现。

让看到画的人热爱西沙

梁世雄一众所乘护卫舰担负补给任务前往西沙群岛中心永兴岛。停留两日后,他们即随军舰返回。返程途中,军舰还接到上级命令,救助了一艘触礁被困的泰国渔船。

这趟南海之旅让梁世雄留下了四本大小不一的写生速写。“我在西沙之行的过程中,侧重写生观察、画速写,体验生活,回来后再重新组织画面。”回到广州后,梁世雄在六尺的宣纸上着手创作了《红日照西沙》。画作前景为永兴岛上军民在椰树下围坐学习,海岸上渔船停靠休憩,远方红日映照南海,军舰巡航渐至,保卫着祖国海疆。梁世雄为画面添加了大量细节,其中军民群众、军舰渔船均来自其现场速写的基础素材。

《红日照西沙》落款描述该作完成于1976年,时隔西沙之旅业已数年,此间由于诸多客观原因,该作一直没有送展或发表。直至近日为筹备即将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办的个人展览,梁世雄的子女才从“故纸堆”中重新找出,并计划捐献给关山月美术馆作为永久收藏。

南海雄奇壮美,西沙风光旖旎,但军民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现实中的植被、军舰或军民,都没有画面上那么一派繁华。梁世雄在创作中,特意对画面进行了美化。“世界上哪里有完整的景色?画家对于素材的正确把握和组织,才能让画面表现出美。”梁世雄认为,无论是永兴岛还是其他题材,艺术都需要画家对素材进行加工、美化。而他希望自己的创作可以表现出永兴岛上的一种希望:“让看到画的人对西沙产生热爱。”

延伸

西沙题材创作的时代之风

1974年,浩然的长篇小说《西沙儿女》出版,轰动一时。西沙创作的时代之风自文学吹向电影、音乐及美术领域。

北京人民出版社捷足先登,组织了岭南画坛的精兵强将如林墉、周波等画家,将小说《西沙儿女》改编成了连环画。1975年1月,连环画上篇《正气篇》出版,下部“奇志篇”在5月出版。这在当时的中国形成了《西沙儿女》小说、连环画畅销的风潮。值得一提的是,同时代同题创作的《西沙儿女》连环画共有三个版本,分别为北京人民出版社的林墉、周波版本、黑龙江建设兵团的吕敬人、侯国良、刘宇廉版本,及上海画家赵仁年版本。

197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推出《南海风云》,其插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由著名军旅作曲家吕远作曲,著名军旅歌唱家吕文科、卞小贞首唱,成了西沙的名片。

访谈

胡斌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海洋题材的创作越来越重要

金羊网:广美美术馆在今年10月策划展出“20世纪50-70年代‘海洋建设’主题作品展”。在当下谈论“西沙”题材的海洋创作有怎样的背景?

胡斌:今年全国的美术馆都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来设计策划馆藏作品展。策展的角度很多,其中比较多的是围绕七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新生活。在这七十年间,各个时代的艺术家们也积极投身服务或反映新中国建设的创作之中。在以往的这类主题创作中,我们较多地见到工农业方面的建设,比如开山修路、筑堤围田等。传统而言,中国的文化主流是陆地国家性质的,虽然我们的海岸线很长,但谈论、创作海洋题材,一直比较少。一般来说,艺术家写生、深入生活的目的地,往往是高原高山,大江大河,广东作为沿海省份,艺术界在这方面的实践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这方面关注和研究开展基于这种地理环境、地缘关系。

金羊网:如何评价海洋题材的特点和意义?

胡斌:从题材上说,海洋水浪的纹路当然和江河有着巨大区别,不过其中还是有一些相通甚至接近的地方。我觉得海洋题材中最突出的特点应该在于海滨的风光,包括沿海居民的衣着生活、海滨地区的地理地貌、植被事物等。

在传统的中国画中,对于内陆风光事物的表现有着一套成熟而行之有效的范式。这就是为什么不少艺术家写生创作喜欢去西北、黄山、太行山等地方,那里都沉积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上的表达范式。而在海滨的热带风光里,没有这种历史沉积,画家不大能从过去中找到范式、甚至套路。因此,海洋题材需要艺术家真正地、用心地去观察事物,寻找新的方式表现海洋,而不是仅仅以眼前的事物,套用过去中国画上千年的传统范式。这些有别于内地的风光、植被带来了某种新奇感,可能对已有的笔墨语言、表现方式产生冲击。我们今天看到一些海洋题材的探索中,画面的色彩、光线和主流国画有所区别。我觉得这是比较重要的意义,艺术家要真切地反映新题材,就会带来语言上的创新与变化。

金羊网:回顾过去对于海洋的描绘,有什么方向值得继续注意?

胡斌:海洋题材的创作丰富了我们表达生活的类型,但我觉得还不仅如此。今天,中国正从陆地大国向海洋大国发展转型,海洋题材的创作越发重要。由于对海洋的不熟悉,我们在表达中往往加入对于海洋的想象,甚至某种恐惧和警惕,海洋的形象也和某种政治生活联系在了一起,成为民众对于海洋的认识。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于海洋建设、海洋边防等方面非常重视,其中的话题也很值得研究,比如如何建设海疆、如何填海造田等,这些都是非常具有画面感和年代感的事件。

编辑:海辉
  • 旅游
  • 汽车
  • 科技
  • 文化
  • 美食

到法属留尼汪奇境探秘 体验户外天堂

  • 你的春节“举家游”,有想法了吗? 2019-11-28
  • 边陲小镇里的童话故事 2019-11-28
  • 一起去韶关“邂逅秋天” 2019-11-28
  • 夏威夷走起近身体验好莱坞大片拍摄地 2019-11-28
  • 广州新增4条直航航线 2019-11-18
  • 被英国人忽视的吴哥窟 2019-11-18
  • 广州融创水世界 暖冬玩水狂欢盛宴 2019-11-14
  • “新旅游”瞄准“新中产”及年轻人 2019-11-14

启辰T60EV上市 补贴后售价13.88万元起

  • 斯柯达全新SUV柯米克GT广州车展上市 售价12.59万起 2019-11-27
  • ​全新腾势X广州国际车展上市 售价28.98万起 2019-11-25
  • 梅赛德斯-奔驰多款重磅车型亮相2019广州国际车展 2019-11-25
  • 全新雷克萨斯纯电动UX 300e于广州车展全球首发 2019-11-22
  • 吉利icon广州车展全球首秀 "银河限量版"开启预售 2019-11-22
  • 梅赛德斯-迈巴赫GLS 2019广州车展全球首发 2019-11-22
  • 量产版哪吒U亮相2019广州车展 2019-11-22
  • 新劲炫上市 广汽三菱携众多明星车型亮相广州车展 2019-11-22

患绝症员工遭暴力驱逐 网易致歉:确实存在粗暴、不近人情等不妥行为

  • 《三体》广播剧将在这里全球首发!“耳朵经济”狂欢 2019-11-29
  • 4G网速到底降了没?《中国宽带速率状况报告》告诉你 2019-11-27
  • 荣耀首款5G旗舰荣耀V30系列,售价仅3299元起 2019-11-27
  • 罗永浩限制高消费刚被取消,股权又遭冻结 2019-11-26
  • 美国再出华为中兴禁令!华为回应:没证据,涉嫌违法 2019-11-25
  • 这是怎么回事?一夜过后,王思聪又被限制消费 2019-11-25
  • 考拉征信被查引发连锁反应 非法收集个人信息何时了? 2019-11-25
  • 阿里入股蒙牛天鲜配电商发力鲜奶配送 2019-11-22

《中国有故事》系列微纪录片的幕后故事

  • 老北京什么时候兴起斗蛐蛐的? 2019-11-29
  • 探访丝路之源 寻求发展之路 2019-11-27
  • 百余作品回顾熊秉明艺术人生,97岁杨振宁出席展览 2019-11-27
  • 守护文化根脉传承红色基因 2019-11-27
  • 当非遗遇上短视频:活了、靓了、年轻了 2019-11-27
  • 影视作品有自己的“文化观”方能传得远 2019-11-27
  • 《长风啸》的中国意象令俄罗斯观众着迷 2019-11-27
  • 敦煌文献中的“号头” 2019-11-25

干杯!十月里多个德国啤酒节开锣

  • 金秋吃蟹 这样吃才健康 2019-09-24
  • 炎炎夏日来份凉菜才是正经事 2019-07-10
  • 一年一度鲱鱼节来袭 就问你敢不敢吃? 2019-07-01
  • 最佳赏味期 抢鲜当造夏滋味 2019-05-31
  • 初夏五月 白芦笋相伴 2019-05-16
  • 又到海鲜季 不这么吃就白瞎了! 2019-05-06
  • 春日食游 鲜味先行 2019-04-12
  • 草头、香椿、螺蛳“抱团”上市 春天在南京菜中萌发 2019-04-10
金羊图库
  • 纽约梅西感恩节游行登场
  • 美洲原住民感恩节日出仪式在旧金山“恶魔岛”举行
  • 两只糯米团子 柏林动物园发布双胞胎大熊猫宝宝组照
  • 硅谷高房价之下 那些“以车为家”的人
  • 第60届羊城菊会于本周末迎来最佳观赏期
  • 首钢滑雪大跳台主体施工全部完成即将迎来首项赛事检验
  • 候鸟天堂黄河入海口
  • 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物的天堂
新闻排行榜
羊晚24小时
《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发布 明年1月1日起施行
2019-11-30 08:56:43
教育部:2023年前将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2019-11-30 07:32:18
教育部: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 不得超标命题
2019-11-30 07:32:18
“买全国” “卖世界”?来这里轻松搞定!
2019-11-30 08:30:54
国潮来袭! 创意设计闪耀羊城时尚谷
2019-11-30 08:03:50
返回顶部
数字报
精彩推荐 滚动 新闻 广州 广东 中国 娱乐 健康 体育 IT 财富 汽车 房产 美食 图集 生活 食安 科技 教育 军事
【岭南文史】为山水画开一生面 为主权战奏响凯歌
金羊网  作者:朱绍杰  2019-11-30
在“我和我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东优秀美术作品展”上,著名画家林墉所作《西沙风光》引人注目。

画家梁世雄和他的作品《红日照西沙》 朱绍杰摄

林墉画作《西沙风光》 广东美术馆供图

【岭南文史】

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

羊城晚报社

联合主办

【画事拾零】

1974年“西沙之战”告捷,中国文艺界以南海海疆为题材,兴起一系列的创作热潮,广东画家更为此留下一批作品——

在“我和我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东优秀美术作品展”上,著名画家林墉所作的《西沙风光》引人注目。作品描绘的是西沙的海防前线,画面中驶向深海的船舰、高耸的哨塔、训练的靶场都暗示着平静中的波澜,而正抵挡着狂风袭击的椰林和勇敢的边防战士如一道道铜墙铁壁守卫着祖国的南疆。

《西沙风光》尺幅巨大,占据了展厅一整堵墙。更引起观众注意的是,这幅“吸睛”大画的标签上竟标识为“年代不详”。而在同期展出的西沙题材作品,陈洞庭所作《西沙椰林》亦未辨识出定稿何时。这两幅同时代画家的同题创作,恰是新中国七十年艺术探索创新的一个切面,钩沉广东美术界,乃至全国文艺界的一段“海洋”往事。

金羊网记者 朱绍杰

林墉烧了几麻袋速写

“当时交接给我们的时候这两件作品就写着年代不详”,广东美术馆典藏部主任胡宇清告诉记者,林墉《西沙风光》、陈洞庭《西沙椰林》原藏在广州迎宾馆,2017年移交广东美术馆。

广东画院理论研究室副主任麦荔红告诉记者,广东画院还藏有另一幅西沙题材作品,由林墉与伍启中、周波合作的《北京送来的礼物》。过去,中国艺术家的表现对象多为大江大河,少有海洋海岛。麦荔红认为,这些表现海洋海岛风光的西沙题材画作均创作于同一个历史时期,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

麦荔红对记者表示:“在反映时代主题与建设祖国边疆的背景下,广东的一批艺术家前往西沙群岛考察写生,其中包括关山月、林墉、陈洞庭等。”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林墉就以清新洒脱的笔墨情趣和富有南国秀美温和特色的人物画创作为画坛所瞩目。《西沙风光》作为一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山水景物画作品,在林墉的早期创作中并不常见。林墉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西沙风光》之所以没有落款具体创作年份,是因为自己感觉那幅作品还画得不够满意,年轻时也为此烧了几麻袋的写生速写。

文艺创作的『西沙热』

1974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一部与陆军分队、民兵协同,对入侵西沙群岛的南越军队进行反击作战,史称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以下简称“西沙之战”)。“西沙之战”打响后不久,军旅诗人张永枚写出了长篇诗报告《西沙之战》,著名作家浩然则完成了长篇小说《西沙儿女》,拉开了全国文艺界对于“西沙”同题创作的时代之风。

西沙的广阔天地、火热的时代背景为当时像林墉这样的中青年画家,提供了创作的灵感、题材和舞台。1974年正值全国美展。自西沙归来的年轻画家们回来就进行如火如荼的创作,为全国美展做准备。10月,林墉的《战地新歌》及《北京送来的礼物》亮相“建国25周年全国美展”。《人民日报》在报道中强调,展览反映“西沙之战”的重大题材。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以上世纪70年代西沙为背景创作、写生的画家就有:黄胄、郭绍纲、谢耀庭、曾照欣、彭强华、招炽挺、吕恩谊、艾民等。其中关山月女婿、画家陈章绩的成名作就是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的《西沙丽日》。

广东画家在“西沙”题材创作上独树一帜,不仅得近水楼台之利,更与创作者的长期储备有关。据周波的“艺术活动年表”记载,早在1973年,他就与林墉到西沙群岛去体验生活。

艺术家必须亲临现场

其实,在林墉与周波到西沙群岛体验生活的之前一年,著名画家梁世雄就随南海舰队军舰前往西沙,登上永兴岛体验海岛生活。日前,年近九十的梁世雄先生在家中整理旧作,发现了一幅超过六平方尺的大幅国画《红日照西沙》,他向记者讲述了这幅从未发表、从未参展的西沙画作的创作前后。

1972年,恰逢南海舰队派人到广州美院进修,梁世雄等人与部队画家自此结下深厚友谊。在部队同仁的牵桥搭线下,梁世雄、郭绍纲及汪宗伟三人结伴登上南海舰队护卫舰503号,前往西沙群岛采风写生创作。

“当时听说能够去南海看一看,很是兴奋,毕竟自己去过高山高原、大江大河,但没有切身处地地面对过大海。”此前,梁世雄走访中印边境,为人民大会堂西藏厅创作边防题材。“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他多年的创作心得。对于他来说,艺术创作要求艺术家必须亲临现场。

回忆起四十年前的西沙之旅,梁世雄依然历历在目。“我到了西沙群岛,那里的海浪盖脸而来,但我不怕。很多同行的战士来自山东,不适应风浪,但我在甲板上安然自得。这对我创作很有利。”

“那次我从出发到回来,前后约一个星期。是我第一次在大海上长时间体验生活。来回西沙的路途风光、经历让我大开眼界。”西沙之行让梁世雄留下了深刻印象。梁世雄说:“我在画长江的时候,注重表现“不尽长江滚滚来”,即江水绵延向前的动感。西沙之行后是我第一次画大海。大海给我的感觉是开阔,一望无际,这是大海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和江河最大的区别。”

在中国历史上,描绘海洋的绘画作品比较少,其中不少还是神话中的海上仙山。在中国传统艺术史中,历朝历代的艺术家的创作对象往往是花鸟山水,少有表现海边的事物。可以说,表现海洋事物在传统绘画中并非主流。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不同的区域特色开始在绘画中得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后,海洋题材的画作大都紧扣社会主义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生活来进行表现。

让看到画的人热爱西沙

梁世雄一众所乘护卫舰担负补给任务前往西沙群岛中心永兴岛。停留两日后,他们即随军舰返回。返程途中,军舰还接到上级命令,救助了一艘触礁被困的泰国渔船。

这趟南海之旅让梁世雄留下了四本大小不一的写生速写。“我在西沙之行的过程中,侧重写生观察、画速写,体验生活,回来后再重新组织画面。”回到广州后,梁世雄在六尺的宣纸上着手创作了《红日照西沙》。画作前景为永兴岛上军民在椰树下围坐学习,海岸上渔船停靠休憩,远方红日映照南海,军舰巡航渐至,保卫着祖国海疆。梁世雄为画面添加了大量细节,其中军民群众、军舰渔船均来自其现场速写的基础素材。

《红日照西沙》落款描述该作完成于1976年,时隔西沙之旅业已数年,此间由于诸多客观原因,该作一直没有送展或发表。直至近日为筹备即将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办的个人展览,梁世雄的子女才从“故纸堆”中重新找出,并计划捐献给关山月美术馆作为永久收藏。

南海雄奇壮美,西沙风光旖旎,但军民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现实中的植被、军舰或军民,都没有画面上那么一派繁华。梁世雄在创作中,特意对画面进行了美化。“世界上哪里有完整的景色?画家对于素材的正确把握和组织,才能让画面表现出美。”梁世雄认为,无论是永兴岛还是其他题材,艺术都需要画家对素材进行加工、美化。而他希望自己的创作可以表现出永兴岛上的一种希望:“让看到画的人对西沙产生热爱。”

延伸

西沙题材创作的时代之风

1974年,浩然的长篇小说《西沙儿女》出版,轰动一时。西沙创作的时代之风自文学吹向电影、音乐及美术领域。

北京人民出版社捷足先登,组织了岭南画坛的精兵强将如林墉、周波等画家,将小说《西沙儿女》改编成了连环画。1975年1月,连环画上篇《正气篇》出版,下部“奇志篇”在5月出版。这在当时的中国形成了《西沙儿女》小说、连环画畅销的风潮。值得一提的是,同时代同题创作的《西沙儿女》连环画共有三个版本,分别为北京人民出版社的林墉、周波版本、黑龙江建设兵团的吕敬人、侯国良、刘宇廉版本,及上海画家赵仁年版本。

197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推出《南海风云》,其插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由著名军旅作曲家吕远作曲,著名军旅歌唱家吕文科、卞小贞首唱,成了西沙的名片。

访谈

胡斌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海洋题材的创作越来越重要

金羊网:广美美术馆在今年10月策划展出“20世纪50-70年代‘海洋建设’主题作品展”。在当下谈论“西沙”题材的海洋创作有怎样的背景?

胡斌:今年全国的美术馆都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来设计策划馆藏作品展。策展的角度很多,其中比较多的是围绕七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新生活。在这七十年间,各个时代的艺术家们也积极投身服务或反映新中国建设的创作之中。在以往的这类主题创作中,我们较多地见到工农业方面的建设,比如开山修路、筑堤围田等。传统而言,中国的文化主流是陆地国家性质的,虽然我们的海岸线很长,但谈论、创作海洋题材,一直比较少。一般来说,艺术家写生、深入生活的目的地,往往是高原高山,大江大河,广东作为沿海省份,艺术界在这方面的实践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这方面关注和研究开展基于这种地理环境、地缘关系。

金羊网:如何评价海洋题材的特点和意义?

胡斌:从题材上说,海洋水浪的纹路当然和江河有着巨大区别,不过其中还是有一些相通甚至接近的地方。我觉得海洋题材中最突出的特点应该在于海滨的风光,包括沿海居民的衣着生活、海滨地区的地理地貌、植被事物等。

在传统的中国画中,对于内陆风光事物的表现有着一套成熟而行之有效的范式。这就是为什么不少艺术家写生创作喜欢去西北、黄山、太行山等地方,那里都沉积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上的表达范式。而在海滨的热带风光里,没有这种历史沉积,画家不大能从过去中找到范式、甚至套路。因此,海洋题材需要艺术家真正地、用心地去观察事物,寻找新的方式表现海洋,而不是仅仅以眼前的事物,套用过去中国画上千年的传统范式。这些有别于内地的风光、植被带来了某种新奇感,可能对已有的笔墨语言、表现方式产生冲击。我们今天看到一些海洋题材的探索中,画面的色彩、光线和主流国画有所区别。我觉得这是比较重要的意义,艺术家要真切地反映新题材,就会带来语言上的创新与变化。

金羊网:回顾过去对于海洋的描绘,有什么方向值得继续注意?

胡斌:海洋题材的创作丰富了我们表达生活的类型,但我觉得还不仅如此。今天,中国正从陆地大国向海洋大国发展转型,海洋题材的创作越发重要。由于对海洋的不熟悉,我们在表达中往往加入对于海洋的想象,甚至某种恐惧和警惕,海洋的形象也和某种政治生活联系在了一起,成为民众对于海洋的认识。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于海洋建设、海洋边防等方面非常重视,其中的话题也很值得研究,比如如何建设海疆、如何填海造田等,这些都是非常具有画面感和年代感的事件。

编辑:海辉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20:18
人民领袖|奋斗共圆中国梦
20:18
习近平向“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致贺电
21:05
广东省下届村委会、居委会选举调整至2021年
09:26
药价要降!广东19市全部参加药品集中采购试点
09:22
第十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在广州开幕 为期三天
09:22
广州7月以来已有3627人因不文明养犬被查
09:22
广东:明天起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按四种方式推进改革
09:22
教育部:2023年前要将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09:22
教育部: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 不得超标命题
09:22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