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又新增两所公办初中 名校初中规模将迎大扩张?

来源:金羊网 作者:蒋隽 发表时间:2021-03-23 08:45
金羊网  作者:蒋隽  2021-03-23
公办名校频频布局复办和扩大初中办学规模,或使得广州进入名校初中部扩张阶段。

广州广雅实验学校针对现初一、初二学生将按照“老生老办法”执行教育教学工作 通讯员供图

今年9月起,广东广雅中学本部复办公办初中,原广州广雅实验学校将从民办转为公办学校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蒋隽

22日,广州市教育局发布两大“重磅”消息:从2021学年开始,办学19年的广州广雅实验学校将从民办转办为公办学校,并更名为西关广雅实验学校东风西路校区。广东广雅中学本部校区,今年9月起复办公办初中。

广东广雅中学本部复办初中:

初始招生4个班 电脑派位分学位

经广州市教育局批复,广东广雅中学校自2021学年起在本部校区(广州市荔湾区广雅路1号)复办公办初中,初始招生规模为初一年级4个班,以后初中每个年级维持4个班的规模,具体办学规模最终以教育行政部门批复为准。

广东广雅中学为市属公办中学,目前办学层次为普通高中,于2008年被认定为第一批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广雅中学本部校区复办公办初中后,初中招生工作由属地荔湾区教育局按照国家、省和市义务教育招生政策统一管理。

广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招生的4个班按照电脑派位的方式分配学位,多校划片分组信息将与荔湾区公办初中招生工作方案一并公布,不提供住宿。师资由经验丰富的广雅名师、具有特色课程优势的老师、具备初高中教学经历的老师构成。同时,同为市属中学的广雅中学花都校区,高中招生批次以及流程完全按照市属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在初升高时参加招生名额分配。同时也会招收部分体育、艺术的特长生。

原广州广雅实验学校民转公:

老生老办法 新生新办法

记者了解到,广州广雅实验学校是2002年由广东广雅中学工会创办的民办初中学校,位于荔湾区东风西路118号,租用荔湾区教育局物业进行办学。2021学年开始,广州广雅实验学校原校址将转办为区属公办初中,作为西关广雅实验学校(广雅教育集团成员校)东风西路校区(简称“荔湾广雅”)。

广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因受办学场地等硬件条件的限制,荔湾广雅转办成公办学校后,2021级初一招生将由去年的6个班变为5个班,“虽然减少了一个班,但转公后增加了优质义务教育公办学位,符合‘义务教育以政府为主导’的要求,同时也更符合广大家长、学生的实际需求”。

荔湾广雅转办成公办学校后,现初一、初二学生将按照“老生老办法”,继续按照广雅实验学校收费标准和教学模式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直至广雅实验学校所有在籍民办学生全部毕业。毕业时由广州广雅实验学校颁发毕业证书。而2021级新招学生将按照电脑派位的方式向符合条件的小学毕业生分配学位,多校划片分组将与荔湾区公办初中招生工作方案一并公布。

转成公办后,教师编制如何解决?根据《广州广雅实验学校转办为公办学校工作方案》,荔湾广雅目前有教职员工88人,其中专任教师73人,教辅人员15人。学校采用新机制方式运作后,由荔湾区财政每年全额拨付学校办学经费和教师人员经费,教师全部由学校实行聘任制管理。

记者观察

转公办、自愿退出、被动淘汰……

民办学校或迎新变局

广州广雅实验学校从民办转为公办,广东广雅中学本部校区复办公办初中,这两大重要的教育信息透露了未来一段时间,广州教育办学的发展趋势。有业内人士认为,广州广雅实验学校民办转公办,开启了民办学校新变局的大幕,未来广州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或面临转公办、自愿退出、被动淘汰的“宿命”。此外,公办名校频频布局复办和扩大初中办学规模,或使得广州进入名校初中部扩张阶段。

公办名校频繁扩张

去年广州市第六中学在校本部复办公办初中。

广州市执信中学天河校区今年9月启动,高中部将逐渐集中于天河校区,同时设置初中部,执信路老校区、水荫路校区未来将以初中部为主,规模必然扩大。

广东实验中学落户白云区,将在白云新城片区地块和东平片区地块选址设立开办两个校区,提供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学位。

未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黄埔落户知识城新校区,其中初中18个班,知识城校区投入使用后,华附将用约3年的时间把高中部慢慢迁移至知识城校区,石牌校区主要用于初中部办学,面向天河区招生,初中招生规模可能将翻倍。

公办名校为何频频布局初中,将初中部做大做强?有关人士表示,这一方面是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保持高中自身竞争力的需要。近几年,广州公办名校的分校、集团校为高中总校稳定输送优质生源。因此,如何扩大初中部办学规模,成为近几年名校校长们思考最多的问题。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广州将进入名校初中部扩张时期。

民办学校“宿命”不同

2017年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禁设义务教育阶段的营利性民办学校。随后,广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广东省民办学校规范达标计划和品牌提升计划(2019—2022年)》,强调民办学校的依法依规和高质量办学。在这样的教育发展背景下,一些条件成熟、符合政策要求、地方政府又有财力接收的民办学校,开始陆续转为公办。一些投资方则可能迫于学校滚动发展投入的资金,以及相关的规范管理等要求,主动将学校转让或退出教育市场。

“义务教育阶段,一些民办学校的淘汰是必然的。”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广州中学校长吴颖民表示,过去除部分提供优质特色教育外,大部分民办学校是为没有户籍,但又进不了公办学校的群体服务的。随着政府提供对外来务工子女教育能力和百分比的上升,政策对民办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学校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其减少也是必然的。

另外,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公民同招”的政策,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民办普通高中按审批机构统一批准的招生计划、范围、标准和方式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这样一来,传统优质民办学校面临生源结构不再整齐、加强内功、打造特色的挑战,未来必须靠质量和特色吸引一些家庭愿意放弃免费的公办教育前来追随,因此对于优质民校来说,也有一定的生存危机。(蒋隽)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