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行里寻找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清远行踪

来源:清远市清新区史志办公室 作者: 发表时间:2021-05-18 10:37
清远市清新区史志办公室  作者:  2021-05-18
《牡丹亭》为其代表作,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著名戏曲家、文学家。“少善属文,有时名”,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等职。他与莎士比亚一起被誉为同时代东西方两大文学巨匠,其主要戏曲作品有《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箫记》等五种,其中《牡丹亭》为其代表作,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汤显祖像(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万历十九年(1591)五月,汤显祖因上《论科臣辅臣疏》触怒当道,被贬为徐闻典史。九月初,汤显祖从家乡临川城南瑶湖下船,开始南贬徐闻的百日里程。

一路上,汤显祖遍历名山,亲临河川。北江两岸重峦起伏,相伴相生的深谷幽穴,常以地势的险峻峭拔,增添峡谷的风光秀美感和层次感,引人入胜。此番景色,更让汤显祖倍感新鲜与兴奋,仿佛瞬间抹去了其心中贬谪的离情别绪。“清波流远”的北江,秀美的山川形胜,经由汤显祖的援笔描绘,有了耳目一新之感。短短的三天行程里,他给清远留下十多首感情与山水相交融的快意诗篇。

汤显祖清远行踪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古代的北江流域多滩多矶,这种滩和矶多以石头形状命名,如弹子矶、泻洒滩、翻风燕滩、浪石滩、十六滩泷等滩矶。汤显祖乘船顺着北江南下,经过炊烟袅袅的濛浬驿,碧波万顷的月华滩,很快进入了英德地界。首先经过的是凭头滩,康熙《英德县志》作“蚌头滩”,汤显祖感觉自己就像只南飞的孤鸟,一种形单影只的感觉油然而生,写下《凭头滩》:

南飞此孤影,箐峭行人稀。鸟口滩边立,前头弹子矶。

经过暗藏危险的弹子矶后,河流变得平稳,英德之晴川美景尽在眼前,汤显祖写下《泻洒滩》和《英德水》两首诗。

泻洒滩

泻洒英州路,中藏弹子村。澄潭叠屏嶂,巉绝两天门。

英德水

濛浬炊烟湿,矶头弹子圆。回帆双白鸟,欹枕一晴川。

继续前行,到了观音山,汤显祖停船上岸,参访金光碧色的观世洞。观世洞即观音岩,在英州东三十五里,在观音山临江峭壁处。岩洞高且深,沿登道而上,腾空飘然,让人有神仙栖息的遐思。汤显祖观赏洞内观世音大士像,称赞比普陀山略小的观音山,清净祥和,站在洞内,静听金碧之响与洞外信客香船的摘篙之声。汤显祖在此驻足,有了一种遗世独立、忘却世间沉浮、心向平和自然的心境,作《观世洞》:

山似普陀小,人依大士清。洞中金碧响,门外摘篙声。

再往行经翻风燕滩,作《翻风燕滩》:

掠水春自惊,绕塘秋不见。漠漠浪花飘,一似翻风燕。

前行则到达英州浈阳驿,汤显祖在此转游翁源之翁山后,夜宿浈阳驿。夜里,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挚友周宗镐向他告别。汤显祖出于对朋友生离死别的真挚情感,不管梦境的真假,便写下《哀伟朋赋》以示悼念。次日,行船出浈阳驿,经浪石滩,又作诗《浪石滩》,似乎离别之痛并没有抑止汤显祖对沿途胜迹的抒写,可见其行程是何等快意。

浪石滩

雨湿浈阳暮,风鸣浪石寒。鸬鹚飞不起,横过钓丝滩。

经大小银瓶二滩、钓丝滩、浈阳滩,便到了浈阳峡。作为北江三峡之一的浈阳峡(今英德连江口镇),峡长二十里,两岸崖壁耸立,十分险峻,鸟儿也飞不过,舟船行驶更是艰难。汤显祖行船至此,看见矶石横截,水流湍急,两岸壁立,上有翠禽萦绕,峰尖玄狖攀缘,山色玲珑,风景绝佳。

经过湍急的浈阳峡,前行就到香炉峡和大庙峡(今英德黎溪镇以南),有《浈阳峡》和《大庙峡》诗。香炉峡由状如香炉的东西山头组成。香炉峡峡谷奇峻,峡口窄小,水如奔马,激浪涛天,行舟极难。故汤显祖用窈窕、飘渺来形容香炉峡。汤显祖笔下的大庙峡,则是如沐江风、丛竹山翠的胜处,在此大庙云祠,不见蛮歌,但能感受缥缈仙境。

浈阳峡

窈窕香炉峡,玲珑皋石山。翠禽回浪急,玄狖接峰间。

大庙峡

飘渺香炉峡,雪祠山翠中。蛮歌听不见,丛竹暮江风。

过大庙峡前行即至中宿峡,又名清远峡,亦即峡山,为道教十九福地,上有千年古刹飞来寺。汤显祖在此盘桓许久,颇有吟咏。先抵峡山上游的白泡潭,作《峡山上七里泡潭,为易名绀花》诗:

树光吹峡雨,苔色动江霞。泡影非全白,沾衣作绀花。

至峡山,更是纵游饱览,有《飞来寺泉》和《登飞来寺右绝岭》诗。

飞来寺泉

峡山云气深,松柟糁苍径。缥幡绕屏翠,阑干抵一凭。山僧日影过,禅房点清磬。窅尔寒泉下,泠然惬孤听。近音风叶洒,远韵苍梧应。小品甘露华,长流水晶莹。曹溪脉阴引,炎冈冰欲凝。稍动寒浆色,雅与斋厨称。花木恣涓滴,竹杪通余滕。经声法流涌,猿吟峡僧定。瓶钵住空影,寻常倾最胜。何意热中人,洒落飞来兴!

登飞来寺右绝岭

极目缥幡外,飞峰并欲翻。日光榕树岭,青色大莲村。

离开峡山之时,四个月前得了疟疾的汤显祖,经过连续多天的舟车劳顿,身体若有抱恙。幼年深受道教影响的汤显祖认为,自己饮一滴曹溪水,用佛理的真谛妙义只能振奋精神,但要想消除疾病,还是需要用到丹药。于是,他写下《过峡山微病示南华僧》:

叠岫澄潭开夕氛,登临水木湛氤氲。林前晓拂诸天乐,池上晴飞初地云。帝子神游香殿出,道人心定玉泉分。曹溪一滴能消疾,何用丹砂就葛君?

前行至清远城,他还与客人酬酢唱和,送别去往零陵(今湖南永州)的客人。客人归心急切,直望苍梧方向。汤显祖送客人上船后,也回想起南下的旅程,由清远至香炉峡足有一百余里,客人若在早晨发舟北上,傍晚可抵香炉峡一带,正有“香炉峡口暮风吹”之景。于是,他作《清远送客过零陵》:

清远江前唱竹枝,香炉峡口暮风吹。看君不尽愁云色,直望苍梧似九嶷。

明代,清远有四个驿站,县城西门外的安远水驿,东九十里的横石矶水马驿,西南六十里的回岐水驿,东南九十里的官庄马驿。汤显祖出清远走水路南下至广州,必然会经过回岐驿。广州城南临大海,珠江环城而过,五河汇于海,自然风物也大异于此前的峡江激流,所以汤显祖显得更为兴奋,作《回岐驿》诗:

寺绕飞来兴,江流清远思。五羊从此去,定是不回岐。

汤显祖游北江行船线路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离开清远,汤显祖于十月小雪前后就到达广州,此后继续在罗浮山、澳门等地旅行。岭南风土民情使其眼界大为开拓,此番经历也为日后的戏曲创作增加了题材。

七年后,曾畅游清远的汤显祖完成不朽剧作《牡丹亭》,自署“清远道人”。今之学者,认为其“清远道人”之号得之于清远峡,非也。据《文昌汤氏宗谱》所载,玉茗堂、清远楼系汤显祖读书住所,“清远道人”乃以住所清远楼得名。明末,文人万时华《书谭友夏文》也有这样的记载:“汤临川先生尝颜其堂曰‘清远’,因自命清远道人”,“清故澹,澹故远。”然而,汤显祖所崇“清澹而远”的风格,恰恰与北江“清波流远”的气质相一致,如同诗篇一样撼动我们心灵。

编辑:智羊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