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辈深情缅怀袁隆平院士——您的梦,我们将努力延续

来源:金羊网 作者:丰西西 发表时间:2021-05-24 07:51
金羊网  作者:丰西西  2021-05-24
23日下午,人们来到院士生前工作的地方,向院士遗像敬献鲜花,默默寄托哀思。
23日,群众自发前往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献花悼念袁隆平院士

后辈深情缅怀袁隆平院士:想过您会变老,但从未想过您会离开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丰西西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汤铭明

23日下午,在湖南农业大学、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都举办了深切缅怀袁隆平院士的仪式。人们来到院士生前工作的地方,向院士遗像敬献鲜花,默默寄托哀思。

23日下午,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人们来到袁隆平院士生前工作的地方,向院士遗像敬献鲜花

“想过您会变老,但从未想过您会离开。院士,一路走好!”看着一个个手持鲜花的身影,聆听着这些深情的话语,羊城晚报记者走进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感受师生们和袁隆平院士生前同事们的深情缅怀。

湖南农大师生:“禾下乘凉,我们接棒!”

23日下午,湖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一楼大厅,袁隆平院士遗像前,师生们亲手折的千纸鹤围成了一颗巨大的“心”,两侧的墙壁上写满了师生们对他的深切思念:“永远怀念我们心中的‘袁校长’‘袁老师’”“袁爷爷,你的梦,我们将努力延续,一路走好!”“一生耕耘,您辛苦了!”……一字一句,尽是深情。

22岁的王纪鑫曾经见过袁隆平院士——那是2019年本科新生的开学典礼上,当时袁隆平寄语步入农大校园的青年们,希望大家共勉,共同实现追求水稻高产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想”。“院士特别和蔼,精神矍铄的他,非常平易近人。”王纪鑫说,22日得知院士去世的消息时,他的大脑一片空白,“昨晚我走路到院士工作的杂交水稻中心去献花,围着那里走了一圈,去感受他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心里十分悲痛。作为新时代的农大学子,我将牢记院士对我们的寄语: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用自己的努力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21岁的大二学生文豪对那一次见院士的情形记忆犹新:“他是一位非常睿智的老人,他离开的消息传来时,我不敢相信。”文豪表示,院士一生耕耘于田野间,朴实无华,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将以院士为榜样,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禾下乘凉,我们接棒!”他说。

袁隆平团队成员:将秉承他的梦想接续奋斗

23日,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门口,前来缅怀袁隆平院士的人们排起了长队。年近花甲之年的彭既明在办公室里,翻看着电脑上一张张和袁隆平院士合影的老照片,思绪万千。他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核心成员。

1999年7月,刚从泰国农业大学留学回来的彭既明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这位曾经在基层工作多年,又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年轻人,成为了袁隆平院士的助手,而且一做就是21年。

“他永远是我的老师。”彭既明说,在任何场合,他都习惯称袁老为“师父”,“他胸怀宽广,支持和鼓励我做研究,在他的带领下,我不断成长。”

二十多年来,袁隆平院士用实际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在彭既明心里,印象最深刻的是师父经常说的:“电脑里种不出杂交水稻来,要到田里才能种出稻子!”他说,师父只要确定了目标,就会一直走下去,“允许失败,但会一直坚持下去,九条牛都拉不回来!”

1982年出生的胡忠孝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2005年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成为袁隆平团队成员,长年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和《杂交水稻》杂志出版工作。袁隆平院士是这份杂志的主编,胡忠孝是副主编。

“第一次见到袁老师,是在电梯里,他见到我说了一句话:‘精瘦精瘦’;我回了他一句:‘短小精悍’;他一听,哈哈大笑起来。”年轻的胡忠孝后来才知道,袁隆平院士喜欢招黑黑瘦瘦的年轻人,“因为能下田”。

16年来,胡忠孝一直牢记袁隆平院士的教诲,践行他“把科研论文书写在大地上”的理念,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他带着我们跑遍了全国各地的试验点,每一个试验点都是百亩以上,袁老师会测产,每一亩有多少穗,每一穗有多少粒,他都严格要求,不能有任何马虎。”胡忠孝始终牢记袁隆平院士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超级水稻覆盖全球”——“让大家吃饱饭,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袁老师毕生的追求,可不光要让中国人吃饱,还要让全世界的人吃饱,所以这些年,袁老师带着我们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国外去。”

往年这个时候,正是团队安排播种的时节,可今年,袁老却看不到团队的工作报告了。说话间,胡忠孝湿了眼眶,“我们一定会按照他的要求、他的标准严格把好每一道关,把他热爱的这份事业继续下去。”胡忠孝说,如今,团队里已经有许多年轻人纷纷接过棒,大家将秉持袁老对科学的执着精神,一步步向前开拓,在广袤的大地上接续奋斗。

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排队在殡仪馆外献花

来自各地的人们齐聚长沙缅怀袁隆平院士

袁爷爷,谢谢您为这个世界做的一切!

细雨绵绵,湘水呜咽,在袁隆平院士离开的第二天,深爱他的人们,用最真挚的情意感谢他,为这个世界,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5月23日的长沙,上午9时30分许,通往明阳山殡仪馆的道路就已经十分拥堵,在距离殡仪馆约2公里的地方,许多人纷纷下车,手持鲜花,冒雨前行。庞大的人流,却井然有序。一直到下午,前来缅怀的人仍络绎不绝,大家不约而同自发而来。人群里,有白发苍苍的长者,也有年轻的学生,还有满脸童真的孩子,带着无尽哀思与敬仰,希望能送送袁隆平院士。一路冒雨行走,有人正聊着有关袁老的故事,有人轻轻地告诉孩子,一定要珍惜每一颗粮食,这些是袁爷爷留给大家的珍贵礼物。

“00后”连夜驾车来送别袁爷爷

在走往殡仪馆的路上,20岁的小周穿着白色短袖,在这样的天气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我昨晚连夜从广西桂林开车过来,希望能送送袁爷爷。”这位自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深知粮食的珍贵,“从小我的父母告诉我,是一位名叫袁隆平的爷爷,让大家不再挨饿,我以前都是在电视里、书本上了解他,今天我要自己来送他。”一夜车程,小周有些疲惫,但他依然赶早去买了一束小白菊,里面插着三根金黄的稻穗,“这是他一生最牵挂的东西,我希望能够以此表达哀思。”小周说。

一大早,1999年出生的李妹和2001年出生的刘佳、2000年出生的谭丽娟就从学校出发,坐公交车来到明阳山殡仪馆。她们是来自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大二的学生。“昨天中午吃午饭时,突然收到袁爷爷走了的消息,我们都懵了,当时好几个同学就哭了。”学校离袁隆平院士工作过的湖南农业大学不远,几个女孩平时总是想象着,能在路上,在超市里,在湖南农大的农田附近,遇到袁爷爷。“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每一颗粮食都是最珍贵的,我敬佩袁爷爷,他那么和蔼可亲,用一生的时间研究水稻,让我们再也不会挨饿。”说话间,李妹红了眼眶,几个小姐妹也掉起了眼泪,“我们曾经到过一家据说是袁爷爷经常去的超市,那时候我们觉得离他特别近,可现在,他却永远地离开了。”年轻的脸庞上挂起了泪珠,手里的小白菊洁白无瑕。这些花是她们跑了好几个地方才买到的,“太多人来拜祭他,都是和我们一样,敬仰他、爱戴他的人。”谭丽娟哽咽着说。

年轻父母带着孩子来送别院士

“80后”妈妈谢女士一大早带着儿子晨晨来到这里,他们身着黑衣,怀里抱着两大束金黄的稻穗。6岁的晨晨在妈妈的帮助下,了解袁隆平爷爷的故事,他很受感动,“我好想和袁爷爷说,我以后一定会乖乖吃饭,再也不掉一粒饭了!”晨晨严肃地背起了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90后”爸爸曹先生一大早和妻子女儿一起来到了明阳山殡仪馆,历经许久的排队后,他们终于入场,孩子轻轻地将手中的鲜花放下,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情意。“5岁的孩子,也许并不明白现在在做什么,但她以后会学到袁爷爷的故事,那时候她再想起今天的事,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种感受是隔着屏幕、隔着书本都体会不到的。”曹先生说,他希望女儿一生都能记住袁老的故事,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50后”北京人难忘袁老贡献

得知袁隆平院士离世的消息时,“50后”北京人王炳新和朋友刚到张家界,他们原本是来谈业务,却立即改道直奔长沙。“在我们这一代人心里,对袁老的感情不一样,我经历过饥饿的时期,那滋味真不好受。”王炳新说,袁隆平院士让大家不再罹受饥饿的痛苦,这是功德无量的成就。“名垂青史恩泽长存,功著神州音容宛在,这副挽联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我们应该永远感谢他!”王炳新指着明阳厅两侧的挽联,泪水湿了眼眶。

长沙司机组队免费接送悼念群众

23日下午5时,结束悼念的群众陆续返程,附近的公交站前站满了人。家住长沙本地的网约车司机刘先生与几十位同行一起,免费接送群众往返长沙南站和明阳山殡仪馆。刘先生告诉记者:“来来回回跑了很多趟,发现很多人都是专程从外地赶来悼念袁隆平的。其中有位老人70多岁了,在女儿的陪同下从湖北赶来,只为送袁老最后一程。”

编辑:正龙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