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斯科见证中共从低潮中奋起

在俄罗斯召开的中共六大,是中国共产党唯一一次在海外召开的代表大会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铮
在俄罗斯,从红场向西南方向驱车40公里,到莫斯科近郊的圣三一区五一乡五一村,就能看到一栋淡黄色楼面的欧式建筑。93年前的1928年,140多名中共代表为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险阻,从中国辗转万里到此召开了中共六大。如今,这里经过修复成了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
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在海外举行的代表大会,中共六大为什么选在万里之遥的莫斯科召开?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文化参赞、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馆长龚佳佳,跟随她一起追寻中国共产党这段特殊的海外红色记忆。

转变工作方针:大会明确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道路。这一时期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但革命形势依然处于低潮。由于当时的党还处于幼年阶段,政治上还不成熟,对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前途等重大问题,党内还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和争论。因此,召开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已刻不容缓。
但当时国内正处在极为严重的白色恐怖中,在中国境内难以找到一个安全开会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多达31万人,中共党员从6万多人锐减至1万多人。”龚佳佳表示。
彼时,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赤色职工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少共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等重要会议准备于1928年夏天在莫斯科召开。中共中央考虑到届时将派代表出席这几个大会,且希望得到共产国际的及时指导,遂决定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
“1928年2月,中共中央报请共产国际执委会,请求批准中共六大在当时的苏联境内召开。3月底,共产国际执委会给中共中央来电,让中共六大代表前往莫斯科开会。”龚佳佳介绍,由此,中共六大于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郊外的一个贵族庄园里召开。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唯一一次在海外召开的大会。”龚佳佳介绍,当时中国共产党的经费比较紧张,难以负担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所有花销。于是,共产国际执委会决定为中共拨款20万卢布,6月14日大会召开前夕,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再次拨出9万卢布经费给中共应急。
“据估算,当时的29万卢布相当于现在1100万卢布,大约是110万人民币。这笔经费给了中国共产党巨大的支持,保证了中共六大的顺利召开。”龚佳佳说。
据介绍,大会通过关于政治、军事、组织、苏维埃政权等一系列问题的决议,以及经过修改的《中国共产党党章》,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大会明确指出,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革命现阶段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当前中国的政治形势是处于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第一个革命浪潮已经过去,而新的浪潮还没有来到,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中共六大把工作中心从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转到从事长期的艰苦的群众工作,确定以争取群众作为党的首要任务,把“左”倾作为主要危险来反对。这是党的工作方针的一次重要转变。
龚佳佳表示,中共六大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是在党的章程里详细规定了民主集中制的内容。其中,党的历史上明确提出的“实行8小时工作制”,起源就是在中共六大。

“不具名”参会:代表发言记录用数字代号标注
中共六大会址位于莫斯科市郊外的圣三一区五一乡五一村。如今走进五一村的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参观一番,当年会议上的一幕幕依稀可见。
龚佳佳介绍,展览馆所在的这幢建筑及周围的大片土地,曾是一座建成于十八世纪的贵族庄园。十月革命之后,该建筑被收为国有。2009年和2010年,该建筑两次失火,建筑主体遭到重创。随后,中俄就中共六大会址修复工程达成共识,于2013年开始对会址进行修复。
经过中俄双方多方考证,俄罗斯中央科学设计修复院出具了修复图纸,中国建筑俄罗斯公司进行施工,2016年7月4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常设展览馆建成揭幕。揭幕仪式上,习近平的贺信里有这样一段话: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十分珍视中共六大这个历史事件,也十分珍惜中俄两国人民相互支持的宝贵历史。修复中共六大会址,建成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发扬中俄传统友谊,坚持两国人民世代友好。
据介绍,根据中俄双方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互设文化中心的协定补充议定书》有关条款,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建成后,作为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分部进行运营和管理。由于该建筑属于俄罗斯联邦级文化遗产,中方通过租赁形式使用,租期49年,俄方每年象征性地收取1卢布租金。
当前,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内的展品主要由中国中央档案馆,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提供的珍贵档案复制件组成。“场景复原展示部分根据代表们的回忆录复原而成,包括中共六大会场、代表居住的卧室等。”龚佳佳表示。
在众多展品中,有一份带有数字编号的档案文件特别引人关注。“中共六大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进行,当时到莫斯科参会的很多代表在国内受到各种反动势力的追捕。所以,代表到莫斯科后按报到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整个会议期间,大家全部用数字代号来称呼对方。”龚佳佳介绍,展览馆内的一份大会发言记录也是用代表的数字代号进行记录的,比如,21号代表指的是瞿秋白,22号代表指的是周恩来。
龚佳佳特别提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的获得者之一瞿独伊,正是瞿秋白的女儿,她当时曾随父母一同到莫斯科参会,年仅6岁,是现在唯一健在的、经历了中共六大历史时刻的见证者。

见证中俄友谊:红色教育基地成文化交流平台
自2016年7月4日开馆以来,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受到中俄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吸引了不少访客前来参观。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展览馆共接待了24000多名参观者,其中1/3为俄罗斯民众。
龚佳佳表示,该展览馆不仅是中国在海外重要的红色基地,更是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每年都会有俄罗斯当地小朋友到此体验中国传统春节民俗。“通过细水长流的文化交流活动,展览馆作为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一个展示点,已经深入到俄罗斯当地民众当中。”龚佳佳说,“不仅我们展馆的工作人员与当地居民‘打成一片’,还有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到这里来参观,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展览馆展出300多幅图片,展现过去100年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并作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的海外分会场与俄罗斯当地人共同见证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光辉历程。
“当年周恩来参加中共六大时只有30岁,瞿秋白只有29岁,还有蔡和森、项英、彭湃等都是风华正茂的年纪。我们在这些共产党人身上,感受到那个时代共产党人投身革命的坚持。”龚佳佳感慨道,“希望疫情后,有更多人到俄罗斯,到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从中汲取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这也是展览馆作为海外红色教育基地的重要意义所在。”
龚佳佳还提到,他们也一直和当地政府保持积极沟通,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历史史迹,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她说:“展览馆所在的五一乡环境非常优美。据称,中国人所熟悉的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词作者,就是以此地为原型,将美丽的景色描绘在歌曲中传唱。”


俄罗斯中国友协第一副主席、中国友谊勋章获得者库利科娃:
服务中俄民间外交六十载 坚信双方合作前景更广阔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铮
翻译/鲁澎灏
在俄罗斯,有一位“使者”服务中俄民间外交超过60年,是继俄罗斯总统普京之后第二位获得中国友谊勋章的俄罗斯人。她就是俄罗斯中国友协第一副主席加林娜·库利科娃。从青春少艾到白发苍苍,库利科娃几乎一辈子都在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见证着中国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她接受羊城晚报独家专访,回溯了她和中国之间的友好故事。
14岁的我对中国充满好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还是个女学生。”库利科娃回忆说,“当时的苏联人民怀着高兴的心情收听这一消息,只有14岁的我对中国充满好奇。”
中学毕业后,库利科娃怀揣着了解中国的愿望,成为当时的莫斯科东方学院的大学生。大学二年级时,北京市实验话剧团和广东民族乐团到苏联演出,库利科娃为演出团队担任翻译。几个月下来,库利科娃与年龄相仿的中国青年演员结下了深厚友谊。“那些年轻人活泼开朗,积极向上,每天都在努力工作和学习。当时我就坚信,中国是一个有着光明未来的国家。”库利科娃说。
1957年,库利科娃参与创建苏中友好协会(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的前身)。库利科娃说,在这个过程中,她了解了更多中国的故事。那时起,她的梦想就是从事与中国外交相关的工作。
“梦想成真了。”库利科娃表示,她1960年至1963年在苏中友好协会工作、1965年担任前苏联对外友好与文化联络协会联合会东方社会主义国家部主任,并同时担任苏中友好协会中央管理局执行秘书、1989年当选为苏中友好协会第一副主席,毕生致力于推动两国友好合作,始终奔走在民间外交第一线。
据介绍,俄中友好协会每年都在俄罗斯举办数十场活动,致力于俄中双边关系的发展。这些活动不仅在莫斯科举行,还在圣彼得堡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近20个地区进行。库利科娃称:“到今天,俄中达成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是双方合作的历史最高水平。”
红色记忆在中俄两国延续
“今年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在库利科娃看来,2021年对于中国与俄罗斯而言同样重要,是非常值得纪念的时间节点,对两国都具有特殊意义。
库利科娃表示,《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呼吁中俄两国要成为好邻居、好朋友和好伙伴,敦促双方努力让两国间的友谊代代相传。
在采访中,库利科娃回溯了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她表示,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在中国铺开后,中国青年在俄罗斯共产党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帮助下,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趣进一步激发。这一帮助最初体现在出版和开设俄语学习院校两方面。因此,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在上海创建了中俄通信社,并在此基础上发布了许多中国刊物。
库利科娃还提到,第一批有机会在莫斯科学习的中国人,是34位到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的进步青年,当中包括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等。之后,当时的苏联出现了一批完善的国际学校,用于培养中国公民,包括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莫斯科中山大学、红色教授学院、国际农业学院,国际妇女学校等。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还有很多中国领导人和革命者的孩子,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习生活过,包括毛泽东、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同志的孩子。”库利科娃表示,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指这群孩子)回到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库利科娃还介绍,在俄罗斯开辟的“红色旅游”路线中,中国游客最喜爱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去年,叶卡捷琳堡开设了一条“红色线路”与1918年俄罗斯内战相关,当时成千上万在俄罗斯伐木的中国工人从那里站起来,与俄罗斯人民一起参与十月革命。“中共第一批领导人正是从这些中国工人那里招募了他们的队伍。”她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俄罗斯有40多个建筑物与中国共产党相关联。”库利科娃表示,克里姆林宫、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列宁格勒的斯莫尔尼、俄罗斯装饰和应用艺术博物馆都曾留下过中国共产党人的足迹。
友谊勋章是荣誉也是责任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库利科娃友谊勋章,她成为继俄罗斯总统普京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俄罗斯人。
谈起友谊勋章的获得,库利科娃表示,这枚勋章对她而言,代表着莫大的荣誉与责任。“这个友谊勋章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千千万万我的同事们和伙伴们60年来的付出换取的。”库利科娃说。
作为中俄两国民间交往的服务者与见证者,库利科娃谈到,自2001年7月6日《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以来,民间外交在俄中双边关系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社会基础。双方在国家年、语言年、青年交流年、大众媒体年、旅游年、区域间合作年以及俄中科技创新合作年等项目中合作密切。除了提到的俄中友协代表参与的活动外,她也非常感谢广东省对外友好协会提供给俄的帮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收到了2万个口罩,这是无价的礼物。”她说。
在民间外交方面,库利科娃希望推动俄中双方更多的互动与合作。她表示:“我们之间有很多计划,正在等待你们的建议。一旦俄罗斯像中国一样,疫情趋于稳定,我们就能实施更多具体项目,展开进一步交流与合作。”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除独立署名外)
总策划:林海利 孙璇
总统筹:林洁 彭启有
执行统筹:谭铮
羊城晚报 广东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联合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