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揭阳没看过这种舞,不算过了年
每年春节至元宵前后,揭阳的大街小巷就会响起揭阳人耳熟能详的锣鼓和击槌声。道路两旁渐渐聚拢起围观的人群,响彻云霄的锣鼓声由远及近,一众“梁山好汉”阔步奔来。
揭阳英歌表演现场(来源:揭阳日报)
那众好汉勾画油彩,着各色紧身短打,人数至多可达108人,演的正是梁山泊好汉攻打大名府这一节的故事。众好汉且行且舞,手持短棒一双,叩击时声响清脆,又有持布蛇者穿行指挥,队形变幻莫测,时而作“双龙出海”,时而作“猛虎下山”。锣鼓喧天,呼喝阵阵,舞姿刚猛。
这便是揭阳英歌。
揭阳英歌(来源:揭阳日报)
揭阳英歌
英歌是一种在潮汕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以群体舞蹈为主,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风格粗犷雄浑,象征着扬正压邪、祈愿吉祥。
英歌流传到了揭阳,有普宁英歌、揭西英歌、惠来英歌等主要流派。皆以梁山好汉的故事为题材,风格雄浑刚劲、豪迈粗犷。
普宁英歌
普宁英歌前棚是英歌的主体、中棚是地方传统小戏表演、后棚为武术表演。在表演时,队形变幻莫测,动作套式五花八门。按节奏板式可分为快板英歌、中板英歌、慢板英歌,各有特色。普宁英歌有“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的美誉,普宁也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普宁英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普宁英歌表演(摄影:罗凯瀚)
惠来英歌
惠来英歌是潮汕地区独特的民间舞蹈,尤以神泉英歌最为著名。
神泉英歌中有一个特别的技巧,被称为“活槌走指”“指上飞槌”:舞者以五指旋转敲活槌,手举双槌,空中起舞,技艺独特,表演技巧性强,观赏性高,是压箱底的绝技。
惠来英歌表演(摄影:方义生)
揭西英歌
揭西英歌中,前棚是英歌舞演出,中棚是涂戏和活扮景的结合,后棚为武术表演,各角色在指挥者的带领下,配合鼓声螺号,旋动双槌,交叉穿行时半跳半行,声势雄壮,十分动人。
传承与发展
揭阳英歌有着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但随着传承人老去、年轻人离乡务工,英歌队伍一度青黄不接,英歌传承岌岌可危。经历了一系列探索,近年来,揭阳英歌传承保护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普宁女子进行英歌表演(摄影:罗凯瀚)
过去,英歌队伍由青壮年男性组成。如今,女子英歌队、少儿英歌队也出现在了年节的巡游表演中。“英歌进校园”试点活动也颇受欢迎,传承人走进幼儿园和小学,手把手传授英歌,建立幼儿英歌队、少年英歌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小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将英歌传承的着力点前移。普宁流沙西街道的南山小学在2019年和2020年分别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广东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和“广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全校2000多名学生人人都会跳英歌舞。
2019年2月,第二届“普宁英歌(民俗)文化节”盛大举行,南山、泥沟等8支英歌队在开幕式上贡献出了精彩绝伦的表演,全面展示了英歌的风采与揭阳民俗文化的广泛群众基础。揭阳英歌发展至今,已经阔步走上了新时代的文艺大舞台。
揭阳英歌(摄影:孙潮烈)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人文地理·揭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