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市白云山思园:朵朵白菊寄哀思,缅怀骨灰还林逝者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符畅 实习生 温泽广 通讯员 廖培金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巍
朵朵白菊安放树下,深情鞠躬表达哀思……4月4日,由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广州市民政局主办的“疫情阻隔不了思念 绿色殡葬造福后代——缅怀为殡葬改革和节地生态安葬作出积极探索的逝者”2022年白云山思园集中祭扫仪式举行。
现场,工作人员向纪念墙敬献花篮,诵读清明祭文,并全体行鞠躬礼,缅怀为殡葬改革和节地生态安葬做出积极表率的逝者。
推广节地生态安葬,市民接受度提高
广州市殡葬管理处副处长周韵介绍,1988年,市民政局会同市园林局在风景秀丽的白云山畔开辟了“思园”骨灰树葬区,“思园”占地150亩,采用树下安葬骨灰的形式,不立碑、不硬化、不烧香,不留任何标志。1989年3月,广州市举办第一批骨灰还林活动,至2012年,“思园”共举办骨灰植树活动96批次,还林骨灰2.12万具,参加群众逾4万人次。
据悉,近年来,广州市坚定不移推进殡葬改革,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价值导向,大力倡导不占或少占土地的葬式葬法,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1+N”节地生态安葬体系,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安葬方式改革之路。
目前,全市节地生态安葬率为84.25%,其中户籍死亡人口的骨灰超65%寄存在骨灰存放设施,骨灰撒海、草坪葬、花坛葬等其他节地生态葬式超过18%。至2021年底,广州市累计发放各类生态葬补贴近1500万元。
周韵表示,经过多年倡导,如今有不少市民主动来电咨询如何进行树葬、海葬等,能明显感受到人们对节地生态安葬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00后”大学生马同学就坦言,她更愿意接受节地生态安葬,“人去世后肯定是会被渐渐遗忘的,与其占着一个无人打理的小格子,不如尽早回归自然。”
此外,周韵指出,除发放补贴外,市殡葬管理局还会采用其他方式推广节地生态安葬,“例如,我们会通过艺术墓碑和景观设计营造非哀伤性的氛围,为市民提供更温馨、舒适的祭拜环境。”她说。
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呼吁市民选择其他追思方式
受疫情影响,目前广州市大部分殡葬服务场所暂不开放现场祭扫。对于有祭扫需求的市民群众,周韵表示,将通过集中祭扫代替不能来到现场祭扫的市民群众传递哀思。“现场祭扫的最新情况,我们会第一时间向已预约者发出短信通知,敬请市民留意。”
她还呼吁,希望市民理解和支持现场祭扫防控政策,配合选择延后祭扫,或通过网络祭扫、信邮哀思、居家追思等方式祭奠先人。“大家可以在粤省事的云祭扫平台上找到先人所在的墓园,留下寄语。我们也已经收到了部分‘信邮哀思’的信件,会按照指定的要求打印、过塑后送至先人的墓位。”她说。
思园工作人员刘先生告诉记者,对于部分未留意通知、且来到现场祭扫的市民,工作人员将尽力提供帮助。“带了祭品来的,我们会代他们将祭品送到墓碑前。”
记者了解到,4月2日起,广州市各殡葬机构已陆续开展集中祭扫,2日至5日市银河烈士陵园对园区内12000多座墓碑敬献鲜花,铭恩园等主要骨灰存放场所也将开展集中祭扫,市殡葬中心继续举办天堂信箱升华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