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源:创新发展活力涌现 富民产业逐水而来

河源近十年来利用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跨越
“叮咚,前面到站河源北站,请到达本站的乘客做好准备。”2021年12月,赣深高铁建成通车,深圳河源两地通勤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半个多小时,标志着河源正式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和“大湾区一小时经济圈”。
这是河源经济社会不断加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从2012年的615.3亿元到2018年的1006亿元,再到2021年的1273.99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河源地区生产总值跑出了“加速度”、实现了翻一番。当前,河源正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加快培育“五大产业”,大力实施“七大行动”,争当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排头兵,奋力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
融进“双区”一小时经济圈
近十年来,河源持续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不断加快“大交通”建设步伐。
据统计,2012年年末,河源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为15250.7公里。截至2021年,河源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7363公里,全省排名第五。随着汕昆、武深、河惠莞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河源总体形成了“四纵三横”高速公路网络。其中,公路网密度从2012年的96.5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2021年的111.3公里/百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干线公路为重要支撑,县乡公路为联络支线,南通珠三角、北联赣西南、东承粤东北,以公路运输为主、铁路运输为辅的交通运输体系。
赣深高铁是河源“融湾”“融深”的“黄金通道”,在河源辖区内设和平东、龙川西、河源北、河源东4个站。2016年12月22日,赣深高铁广东段先行工程在河源开工建设,随后河源段的建设进度一路领先。从在全线率先完成征地拆迁,到路基、桥梁、隧道等工程全速推进,再到在全线率先铺设钢轨,河源全市上下以及各个参建单位齐心协力创造了一项项“河源速度”。通车后,河源全面融入“双区”一小时经济圈。
根据今年1月份发布的《2021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指数》,河源在北部生态发展区经济增长指数、交通通达指数榜单中,均排名第4。
今年的河源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河源将聚焦全面提速,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机遇,扎实推进“融湾”“融深”行动,持续优化对接省“12312”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加快构建“米”字型现代交通网络,高效便捷的对外通道网络和快速畅通的市域交通网络正在加速形成。

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智能手机,供应世界各地的高品质模架,供不应求的客车音响和空调……路通财通,“河源制造”的版图不断延展,处于“米”字型现代交通网络重要位置的河源国家高新区,持续释放工业经济发展活力。
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河源始终牢记发展第一要务,坚守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初心,深耕布局优势主导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从2012年到2021年,河源市政府工作报告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描述浓墨重彩。
近十年来,河源始终把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发展工业经济重中之重,先后落户了国家通讯终端质检中心以及中兴通讯、西可通信、中光电、景旺电子等上百家电子信息企业,形成了以手机和电子通信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被省政府列为珠江东岸4个重点扶持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城市。目前,河源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已超过500亿元,是当地规模最大的主导产业,总体规模占全市工业产业比重超过1/3。
大势已成,更当乘势而上。2021年12月,河源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产业兴市行动,绘就了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新蓝图。同年,总投资50亿元的卓翼科技项目,一期顺利实现当年签约投产,达产后可实现产值100亿元;投资逾10亿元的显赫电子、名格光电等项目也正加快建设……河源打造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梦想正加速变为现实。

水经济产业让“水库”变“金库”
“单兵作战”不如“军团大战”。尝到产业集群甜头的河源,在主导产业发展上开启了新的探索。作为粤北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地,河源近年来秉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摸索着走出了“五大产业”之一的水经济产业。
河源因水得名、因水而兴,境内的华南地区第一大湖、库容139亿立方米的新丰江水库(万绿湖),水质常年保持地表水Ⅰ类标准。2004年,农夫山泉在河源建立华南第一个生产基地,让河源人看到了“流体黄金”的价值。据业内人员统计,其每使用一吨水,可以创造1000元的GDP、100元的税收收入、1元的原水费,同时也促进了就业。
2021年以来,河源紧锣密鼓摸底水企有关情况,筹谋做活水经济的可行路径,打造百亿级水经济产业集群的“棋盘”就此“落子”。2021年,河源市水经济产业园正式开建,农夫山泉三期、华润怡宝等龙头企业落户河源……河源的水经济产业引来市场各方关注。
根据《2021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指数》中数据显示,在北部生态发展区协调发展指数总榜中,河源维持上年报告第二名的位置。其中,河源在绿色发展指数中以突出优势排名第一,在产业转型升级指数中排名第二。把“水库”变“金库”,河源的绿色产业发展未来可期。
数看发展
●河源地区生产总值2012年为615.3亿元;2018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06亿元;2021年则增长到了1273.99亿元。其中,从2012年到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由229.92亿元提高到349.53亿元。2022年一季度,河源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2.81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全省第一。
●2012年年末,河源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5250.7公里。截至2021年,河源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为17363公里,全省排名第五。其中,公路网密度从2012年96.5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2021年111.3公里/百平方公里。
●2012年,河源手机整机产量突破6000万台,仅手机产业产值达220亿元。目前,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已超过500亿元,是河源市规模最大的主导产业,总体规模占全市工业产业比重超过1/3。
●近年来,河源全市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2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家,推动560家企业完成技改投资超过270亿元;国家级孵化载体数量位居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前列。

龙川农业企业经营者邓卫军:
擦亮河源绿色优质农产品“金字招牌”
成长
近年来,河源不断擦亮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金字招牌”,构建重点农产品标准体系,大力把河源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水缸子”“油瓶子”。
作为龙川县农民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邓卫军与龙川县车田镇车田村的示范田“携手”奋斗十余年。他将丝苗米引入家乡,带动农户种植优质大米,一直在为河源擦亮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金字招牌”贡献着力量。
成立合作社推进科学种植
2012年前后,一直在外经商打拼的邓卫军回到家乡,机缘巧合租下了100亩当时因灌溉难而险遭抛荒的田地。
“丝苗米是广东省大米生产行业的最高标准。”凭借一股大胆创新的勇气,他引进了广东省农科院研发的优质丝苗米品种,并另辟蹊径增设了水源,由此踏上了职业农民的生涯。
同年,由于气候变化及病虫害等原因,示范田周边其他农户用自留谷种播种的稻谷收成非常少,与示范田的丰产形成鲜明对比。见此,大家纷纷前来请教,也从此转变了观念,相信“种田也是讲科学的”。试验获得成功后,邓卫军成立了农民乐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田周边的农户也加入其中。
其后几年间,邓卫军的合作社逐渐扩大优质稻种植面积,并先后建设厂房、购置设备,建成了稻谷烘干中心和稻米生产线。农民乐合作社于2018年被评为省级示范社。第二年,农民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负责相关农产品的销售。该公司迅速成为龙川丝苗米产业八大经营主体之一。
不断地进行科学种植探索,邓卫军也获得了不少荣誉。他曾先后获评广东省“领头雁”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河源市农村电商“一村一品”带头人等,2021年还获得了“生产应用(丝苗米加工)专业工程师”的职称。
“农业+科研”产品受青睐
每天,邓卫军都要到田里看看、转转,生怕错过禾苗的片刻生长。
相较于传统的农业生产,邓卫军十分注意将农业生产与前沿科研紧密对接。“每季的谷种,我们都要根据年份和土壤状况,从省农科院购置最新最适宜的品种。”邓卫军介绍,他经常外出培训学习,同时还会带着感兴趣的种田大户参加各种农技培训。
合作社每年一次的农民大会上,邓卫军都会贴心地为农户们讲授技术栽培、防治管理、日常照护等知识。为了打消合作农户的疑虑,邓卫军免费发放种子、化肥和农药,农户不用前期投资,只需使用自家田地和进行人工管理即可。对于大户连片的水田,能用机械化操作的尽量使用机械化,如使用大疆植保机在空中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不仅减轻农户劳动量,也更能保证生产效果。
为保证产品质量,邓卫军坚持“定量控制面积”,统一优质种子、统一技术栽培、统一防治管理、统一湿谷优价保价回收、统一加工品牌销售。被冠以“诚优”商标生态米的车田丝苗米,受到大湾区市场的青睐。
据了解,农民乐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车田周边450多户农户共同致富。今年,邓卫军计划再完善设备,有望2023年将优质稻种植面积从现在的5000亩扩大到6500亩,并将“诚优”生态米打造成龙川县车田镇绿色农业名片,实施品牌战略,走产业化经营道路。

河源国家高新区
打造产业园区建设优秀样本
变迁
诞生于2003年的河源国家高新区,从成立起就肩负着河源工业发展主战场的重任。近十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更是迎来了加速发展期,吸引了中兴通讯、龙记集团、西可通信、美晨通讯、中光电、卓翼科技、农夫山泉、今麦郎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进驻,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制造、食品饮料等主导的产业集群。
开展“二次创业”
点状开发、面上保护,是河源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点状开发,指的就是在产业园区里集中发展工业经济。“筑巢才能引凤”,产业园区建设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工业经济发展成效。
从以农夫山泉、今麦郎为代表的食品饮料及水经济产业,到以中兴通讯、卓翼科技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从设计丰富的商务会议中心,到创意十足的金地创谷和创智产业园;从频繁在朋友圈刷屏的滨水公园,到美丽的东洲坝岛湿地生态公园……河源国家高新区的发展之路是河源产业园区建设的优秀样本。
针对河源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河源于2018年提出“高水平高质量开展‘二次创业’”,2021年提出“加快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近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功能配套,提升产业质效,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数据显示,2021年,河源国家高新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37.7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133.3亿元,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同时,河源国家高新区于2021年获评国家绿色园区,在全国的国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99位,较2016年首次参评排名提升了42位,在近6年全省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进位幅度最大。

集聚科创资源
新一代通信及万物互联应用芯片及模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运营,实现我国在5G通信及无线局域网射频前端部分核心产品的国产替代;在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河源选育的航天花生种子“回家”,成为广东省首例当地选种当地培育的航天品种;东源柳城无人智慧农场内,无人机械设备收割着“上天入地”的航天水稻,以现代种业科技助力农业现代化……在河源国家高新区,创新已经成为发展关键词。
近十年来,河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与“双区”协同创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吸引了一批重大科创平台资源集聚河源,努力把河源打造成“双区”科技成果转化地。
从2014年河源首个与高校联合共建的产学研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成立,到如今河源市深大湾区研究院、广师大研究院、河源市省科院研究院等一系列科研平台建成,再到启动建设鹏城实验室、灯塔实验室,河源的公共创新平台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虚到实的历史性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