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州新寮村:成立合作社发展竹笋产业
在惠州市龙门县龙潭镇新寮村里,袅袅炊烟夹杂着竹笋的清香飘向天空。村居天台上晾晒着一片金黄——又一批西溪笋干即将晒好。
爽脆清甜的笋干。(来源:惠州日报社)
新寮村位于龙潭镇西南部,是西溪笋的主产地,村民种笋、晒笋、卖笋已有多年历史。据了解,每到竹笋采收时节,村里家家户户的天台都披上橙黄的“外衣”,到了饭点更是被阵阵笋香环绕。近年来,为更好地将新寮村的竹笋产业发展起来,村里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将村民晾晒好的竹笋统一收购包装销往外地,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西溪笋和蜂蜜、胡须鸡、草菇被称为龙门出口四大土特产
西溪笋产于龙门县龙华与龙潭两镇交界(原沙迳与左潭)的西溪,故称西溪笋。如今,主要产地为龙潭镇新寮村。相传500多年前,明朝弘治年间,西溪一带的山民开始种植笋竹,并将母竹上长出的幼嫩竹笋煮熟鲜食或加工制作成笋干食用。
进入新寮村,一栋栋楼房背后的竹海尤为引人注目。质优的甜竹多藏于其中,竹茎粗壮,最大的接近篮球的直径。庞大的甜竹保证了新笋的分量,生长10年左右的甜竹每年可产150—200公斤鲜笋。盛满笋片的竹匾铺放在新寮村的各处堂前屋顶,是村民们辛勤劳作的成果。从远处望去,一片片笋干就像是一片片黄金,闪耀着致富的光,照亮着乡村振兴之路。
据了解,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溪笋就和蜂蜜、胡须鸡、草菇一起,被称为龙门县出口四大土特产。制作、销售西溪笋成为新寮村民的创收途径之一。但由于交通不便,西溪笋主要依靠商贩上门收购,缺乏统一的销售途径。约30年前,龙潭镇上有一家罐头加工厂专门加工生产西溪笋罐头,销往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彼时,新寮鲜笋曾以每公斤1元的价格卖给罐头厂。如今,制作好的笋干每公斤80—100元,但伴随着劳动力外迁、收益有限等因素,村内的西溪笋产量已大不如前。
为了更好地将竹笋产业经营发展起来,新寮村于2021年3月成立了龙门跃农通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将村民晾晒好的竹笋统一收购包装销售,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建设合作社,增加就业机会
走进龙门跃农通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正井然有序地把一箱箱笋干封装,准备装车运往外地。据介绍,该合作社通过统一收购、包装及销售竹笋,从而拓宽竹笋销售渠道,并以此逐渐形成品牌效应,让新寮竹笋被更多人所熟知。
“合作社采取‘村民+合作社+公司’的经营模式,在与村民达成协议后,村民保障竹笋品质,合作社以保底价收购竹笋,这样既能保障村民的收益,也能提高种笋积极性。”龙门跃农通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黄永发介绍,合作社正通过实际行动和销售业绩,让越来越多村民看到竹笋产业的希望,希望能有更多外出务工的村民回到村里种植竹笋。接下来,合作社还计划打造种植示范基地,走规模化、专业化种植的路子,进一步提高竹笋的产值和产量。
“我对合作社很有信心,我会保证竹笋的质量,让更多的市民品尝到新寮竹笋。”社员黄文钊于2021年9月加入合作社。长期以来,他目睹了合作社通过线上线下等多渠道销售模式,把竹笋销往外地,不仅提高了产品销量,而且村民的经济收入也得到稳步提升。他表示,合作社实现了新寮竹笋品牌化,希望在村委会和合作社的带领下,进一步扩大销售渠道的同时,让更多村民加入合作社。
“乡村振兴靠农业。新寮竹笋只有拓宽销售渠道,让更多人知道新寮村的竹笋,才能有效打造品牌。”龙潭镇党委委员黄智房表示,合作社成立之后,为村民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提高了村民收入,也提高了村集体收入。打造新寮竹笋品牌,不仅提高了新寮竹笋的知名度,同时还为新寮村未来农产品发展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