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周岱翰:中医发展,正逢天时地利人和

来源:金羊网 作者:陈辉 发表时间:2022-09-29 08:04
金羊网  作者:陈辉  2022-09-29
周岱翰 国医大师,中医肿瘤学学科奠基者之一,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
00:00
00:00
详情
收起
00:00
00:00

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刘庆钧

总策划:杜传贵 林海利

总统筹:林洁

执行统筹:蒋铮 张华 黄海昀

指导单位: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出品: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大健康研究院

周岱翰今年81岁,耄耋之年的他依然像“少壮派”一样忙碌:每周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出两次门诊;日常查房、会诊、讲学、带教、著书;亲手审阅并修改《中医肿瘤学杂志》每期刊出的数十篇稿件;每天翻阅大量医学专业杂志“充电”;常奔波于广深两地,在他一手创办的深圳市中医肿瘤医学中心巡视办公、查房会诊……“我太太问我‘先生你贵庚’,我说‘这是情怀与向往,舍不得停下’。”周岱翰笑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的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机遇。相比其他省份,广东在中医发展上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医诊疗水平高,备受“老广”青睐,还可聚集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力财力和天然资源。如何更好把握发展机遇?周岱翰的观点是:不能只靠一两个学科带头人,而应众人拾柴火焰高。他说:“要对中医有情怀、有信念,做出成绩,才会引起社会的重视,中医事业才能发展得好。”

人物名片

周岱翰 国医大师,中医肿瘤学学科奠基者之一,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

开创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自20世纪90年代末始,在肿瘤临床中倡导“带瘤生存”,更新中医治癌理念。创办《中医肿瘤学杂志》,填补国内无中医肿瘤学专业学术期刊的空白。推动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国内率先将中医肿瘤学纳入全国高等院校专业培养体系。

研发出国内第一个治疗肺癌中成药——鹤蟾片,获得1984年全国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部级)乙等奖。

大咖金句

中医的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机遇,广东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抓住机遇的同时也需众人拾柴火焰高。

——周岱翰

岭南中医肿瘤学

见证广东中医快速发展

羊城晚报:您是中医肿瘤学科奠基人,并创立了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这个流派有怎样的特点?

周岱翰: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是岭南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鲜明的岭南特色。

一是深受气候和民风影响。岭南地区气候温暖潮湿,物种和物产众多,季节温差不甚明显;岭南人民吃苦耐劳,工作时间长,晚上工作爱吃夜宵,造成脾胃负担重,易出现食滞,常见的肿瘤以肝癌和消化系统肿瘤、鼻咽癌居多。

二是用药“中西合璧”。岭南地区对外交流早,西学东渐也是从这里起步的,岭南地区的南药有不少外来药物品种,治疗方法综合而包容。

总的来说,这一学术流派重视脾胃在肿瘤发病过程中起到的影响;治疗中重视健脾益气,通过提高病人自身的体力、耐受力、自愈能力,最终实现延长生存时间、提升生活质量的目标。

羊城晚报:您在上世纪90年代较早提出“带瘤生存”的观点,影响了医疗界,对民众来说也是耳目一新,现在的情况如何?

周岱翰:数十年前当人类对肿瘤不完全了解时,提出的口号是“消灭癌症”。但随着人类对肿瘤认识的深化、对基因组学的解读,世卫组织2006年将肿瘤论述为“慢性病”和“可控性疾病”,肿瘤是慢性病的观念就逐渐被人们接受。现在人们对癌症的认识,从“绝症”到“可根治”,再到“可控性疾病”,对肿瘤治疗的评价指标不是“治愈率”而是缓解率和五年生存率,这些都与“带瘤生存”理念不谋而合。

羊城晚报:这十年间,广东的中医肿瘤学取得了怎样的发展?

周岱翰: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取得了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广东省各地的中医院相继开设中医肿瘤门诊,扩建了中医肿瘤病房。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和第二附属医院各分院的中医肿瘤科病房住院总床位超过500张,中医肿瘤学教学和人才培养居全国前列。

中医肿瘤学是个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许多古代中医经典著作都有肿瘤症状、辨证、验方的记载,但分散在内外杂病的治疗中,没有形成专门的学科。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国内较早开始中医治癌的专科培训,当时没有教材,学校在国内中医院校中开先河,开设肿瘤学教研室,逐渐建立这个专业。随着专业影响力的扩大,看到有必要形成一个学科,我牵头编写了国内第一本中医肿瘤学教材。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申请了本科、硕士、博士教育,最后国家批准成立了中医肿瘤学重点专科。正因为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影响力的提升,我们申请的《中医肿瘤学杂志》得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2019年在广东创刊,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文化自信不可或缺

中医抗疫功不可没

羊城晚报:据悉,广东有不少患者通过纯中医治疗晚期癌症,也获得了15-20年生存期,其中有什么秘诀?

周岱翰:中医药应当在早期且全程参与肿瘤的治疗,而不应是晚期患者的最后选择。此外,中医也应像西医一样,要找到自己的优势病种、敏感人群。所谓“优势病种”就是西医疗效不好的病种,“敏感人群”就是对中医有信心、对疗效有期望,不适合放化疗或复发的晚期癌患者。医生对中医治疗癌症要有功底、有技术、有责任心,更要有信心,敢于坚持以中医特色为主导,久久为功不放松。我们不排斥西医的方法,西医的疗法可以在中医全程治疗的某个阶段中起作用,而通过中医药的全阶段治疗促进病人自愈能力的发挥,就是“带瘤生存”理念的内涵。

中华文化是中医药文化发展的根,对中医要有文化自信。中医药全病程参与,这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亦是坚持中医特色的中医肿瘤学发展的方向。

羊城晚报:如何看待中医学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的作用?

周岱翰:西医重视溯源,对病原致病过程有清晰了解后,再选择对应药物治疗。但这次新冠疫情刚发生时病原体尚不明,对内脏的损害也不是很明确,所以一开始西医就较难应对。但中医则可以在病原体不明的情况下,根据症状辨证施治,所以中医在新冠疫情发生伊始就能迅速介入并取得了疗效。

中医需要传承

但传承不等于守旧

羊城晚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广东中医药发展有什么影响?

周岱翰:国家强大,中医发展也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机遇。我所在的中医肿瘤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分科,同样分享了阳光雨露。而广东省还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身处粤港澳大湾区,可聚集大湾区的人力财力和天然资源。

其实,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医交流源远流长。以我个人为例,30余年来我与香港各中医学会及香港医管局多有学术交流及会诊,几年前就在香港中文大学设立了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还和香港中文大学中医药学院合作举办了“中医治疗癌症临床执照专科班”。

羊城晚报:2021年成立的深圳市中医肿瘤医学中心是广东省首个中医肿瘤医学实体,也是全国第一个融“医、防、康、产、学、研”为一体的中医肿瘤医学中心。该中心由您积极倡议并参与创立,是源于什么初衷?

周岱翰:建立中医肿瘤学医、教、研实体,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愿望。考虑到深圳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我向深圳市卫健委提出,到福田区政府汇报并争取经费支持,我带领广州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团队投入,建一个可以实践中医肿瘤学科发展的医学中心,我个人“三不要”——不要编制、不要薪水、不要报酬。提议获得各方面的认可,于2021年8月批准“深圳市中医肿瘤医学中心”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挂牌成立,现在已经运营了一年多。今年8月25日,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上,我就这个中心做报告,好几个地市也来找我(提出建设意向),可见中医肿瘤学科发展获得各地的认可。

羊城晚报:您今年已经81岁,是什么力量让您仍坚守在第一线?

周岱翰:知道我要去深圳建医学中心,我太太(心疼地)说“唉呀,先生你贵庚呀?”支撑我的是对事业的追求、对学术的执着,和情怀上的满足。《中医肿瘤学杂志》的稿件我自己一篇篇改,就是想把这个学术期刊“扶一把、送一程”,培养起它的学术特色和学术权威后,再交给年轻人。医学的知识老化周期是一年,这也倒逼着我要及时更新知识。中医需要传承,但传承不等于守旧,古代没有放射线,也没有器官移植,这都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全情投入。中医人要对中医有信念、有情怀,自强不息,中医事业才能发展得好。

编辑: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