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人才第一资源 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

来源:金羊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22-10-08 08:15
金羊网  作者:  2022-10-08
00:00
00:00
详情
收起
00:00
00:00
东莞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
陈延伟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围绕推进实施科技自立自强、制造业强省和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各支人才队伍建设,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即日起,羊城晚报推出《非凡十年·广聚英才》专栏,敬请垂注。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实习生 陈梓珊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汤铭明

人才聚,科创兴。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加快推进人才发展机制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培养集聚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至目前,广东已经初步建立起一支素质优良、结构相对合理、规模更加宏大、作用日益突出的科技人才队伍,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科技强国的重要动力源。

人才,是支撑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2022年,由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完成的“高端纯电动乘用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该项目成果“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刀片动力电池和充电驱动一体集成架构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近三年来直接经济效益超过千亿元,助力广东省打造成为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在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高级工程师廉玉波看来,这一成果的形成,离不开比亚迪多年来重视人才梯队建设,不断汇聚各路英才的做法。

该项目研发团队逐年从国内外知名高校吸纳了一批硕士、博士专业人才,组建成芯片、电池、驱动总成创新研究队伍。经过不断努力,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建立了一支专业年龄和专业结构合理、研发能力一流的技术人员队伍,一支以学术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为主的研究梯队已经形成。

在粤落地的大科学装置,是集聚和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平台。

经过十年的淬炼,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胡志良在东莞散裂中子源这一大科学平台上已经逐渐成长为科研骨干。

2011年,核能专业毕业的他,加入了当时正在筹建的散裂中子源项目。在他看来,能够走出校门就有机会参与这一“国之重器”项目实属幸运。

多年来,在老一辈科学家的传帮带下,胡志良已经开始独挑大梁,承担起散裂中子源谱仪相关项目的工作重担,成为科研中坚力量。

“近悦远来,拴心留才。”

广东肩负着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的光荣使命。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紧紧依靠省实验室、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等战略科技力量,坚持在重大项目中优化人才发现机制和团队遴选机制,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和管理机制配套,以大项目集聚大团队,并以项目促建设进一步提升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能力,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及产品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及禁运局面。

广东瞄准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实施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均由知名科学家牵头,集成省内外及港澳地区的优势资源和人才团队,带动培养了中青年结合的基础研究人才梯队。2021年广东省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和资助金额创历史新高,其中立项数居全国第二位。

广东还与中科院开展新一轮全面战略合作,协同加快广东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布局,奋力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吸引和聚集一大批科学研究人才。

近年来,广东陆续出台实施《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关于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激发创新活力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法规,发布实施珠海横琴、深圳前海、广州南沙、深港河套等系列人才创新政策包,逐步构建起以人才为中心、覆盖创新全链条、比较系统完善的政策体系。

英才汇聚,方兴未艾。

连续五年,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保持全国第一。2021年,全省研发人员(R&D人员)突破120万人,位居全国第一。

顶尖人才加快集聚广东,全职在粤“两院”院士150余人。

未来,广东将紧密结合重大科技计划、重大创新平台引才聚才育才,营造“近悦远来、拴心留才”的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环境。

典型案例

陈延伟:人才建设是科研事业的重要支撑

“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散裂中子源的一个优势,已经形成的人才梯队对于未来的科研事业开展将起到极大的支撑作用。”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主任陈延伟如此说道。

30多年来,陈延伟一直从事着大科学装置的相关工作。早在散裂中子源项目筹备之初,陈延伟就参与其中。

陈延伟告诉记者,在散裂中子源项目确定落地东莞后,能否集聚一支有力的人才队伍,是散裂中子源建设之初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陈延伟说,当时我国的许多大科学装置都密集布局于北京、上海等地,虽然广东有着很强的经济实力,但是在大科学装置方面却是空白。而散裂中子源的建设班底为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和中科院物理所,科研骨干当时都在北京,其中许多人还承担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升级改造工程,要将这支一两百人的队伍从北京带到广东来落地,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007年起,队伍建设开始规划和实施。在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从全国各地引进的年轻人,加入到了散裂中子源项目团队中。

让陈延伟感到欣慰的是,经过十年的建设,一批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得到了迅速成长。

“以陈和生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对于我国的科学事业有着特别的情怀,而年轻人则充满着朝气和活力。通过人才队伍的建设,老科学家们在传授经验和技术的同时,更是将自己身上的奉献精神传递给了年轻一辈。”

让他倍感欣慰的是,在建设过程中,人才队伍得到了快速成长。

他还记得,国际顾问委员会的外国专家发出的惊叹,惊叹中国散裂中子源团队的年轻化。

他还记得,当工程建设遇到阻碍,面临拖期的时候,所有人加班加点,团结协作,想尽一切办法赶时间的动人场面。

2018年,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

“年轻的科研人员从学校出来就能遇上这样一个大科学装置项目,对他们的科研生涯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大科学装置特别能锻炼人,而且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给予他们在专业方面的指导,所遇到的科学问题也极具挑战。散裂中子源建成后,随着这一批年轻人的成长,学科建设以及后续发展都日趋成熟。”陈延伟说。

不仅如此,随着散裂中子源的建成,如同吸铁石一般,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汇聚东莞。

陈延伟说,虽然散裂中子源的待遇条件在国内并不是最好的,但是许多科学家更为看重的是这里的科研环境、平台作用和科创氛围。而当地政府也对引进人才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撑和保障,尽可能地解决科学家们的后顾之忧。

“高能精神,星火永传。”在散裂中子源办公大楼的党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墙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

“这是希望告诉大家,老一辈科学家为了祖国的科研事业作出了很大的奉献,希望这种精神能够传承下去,希望党员能够发扬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做好本职工作,勇挑重担,无私奉献。”陈延伟说。

编辑: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