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振兴“百县千镇万村” 深化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丰西西
县域发展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战场之一。
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强调,要突出县域振兴,高水平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城乡面貌改善提升,强化政策机制支撑,发挥好基础设施先导作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根据省政府网站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年末,全省有21个地级市,65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4个县、3个自治县(共12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1112个镇、4个乡、7个民族乡、486个街道办事处(共1609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
“广东‘县域振兴’正当时。”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林先扬教授表示,广东百县是全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经济总量占广东经济的半壁江山。然而,其中57个县(市)土地面积占广东的71.7%,常住人口仅占广东的27.96%,经济总量仅占广东的12.5%,是广东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也是最大潜力板。在他看来,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然要赋予县更多的管理权限,应进一步扩大县(市)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
推进产业振兴,激发县域经济活力
总投资17.5亿元的大金空调华南基地项目落地,总投资14亿元的广东万宏同创工业科技园正式动工……今年以来,全国百强县惠州博罗县频频迎来好消息。近年来,博罗县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坚持制造业当家,坚持“项目为王、产业强县”的发展理念,朝着“县强、民富、景美、人和”的现代魅力强县迈进,推动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业振兴是夯实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惠州博罗县的发展,成为了广东县域发展的一张亮眼名片。广东省“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实施强县行动,推动更多县(市)迈入全国百强行列。近年来,包括高州市、陆丰市、海丰县、廉江市、鹤山市和新兴县在内,广东多个县(市)提出要力争成为全国百强县。
集群化、规模化是现代产业发展重要趋势。在广东,产业集群的利好已惠及县域。省工信厅近日发布的《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十四五”期间,广东全省范围内拟认定100个左右集群,引导和支持地方培育一批市级集群,并将“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关键环节配套能力”列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工作目标之一,将集群定位设置在了县级区划范围内。
繁荣镇村经济,改善人居环境
走在素有“粤东旅游黄金海岸”美誉的金厢滩上,洁净的海浪、彩绘小屋相映成趣,别有一番乐趣。近年来,汕尾市陆丰县金厢镇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将金厢银滩附近的小渔村整体打造成陆丰新的网红打卡地,带动当地居民增收致富。
一村一落皆是景,乡村环境美如画。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梅州梅县区雁洋镇的各个乡间小道,干净、整洁、美丽的村容村貌让人印象深刻。近年来,当地以乡村旅游为契机,打造农旅融合新引擎,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各异、乡韵浓郁的美丽乡村,为乡村振兴提“颜”增“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镇村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济和生态双重价值,积极探索发展乡村旅游、田园生态旅游等,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品质、打造品牌,优化布局,努力把乡村打造得更美,为村镇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对此,林先扬深有感触。他表示,城乡风貌是一个地方最直观的形象名片,不仅是城乡建设的外在形象,也是城乡自然与人文融合的内在气质,更是体现一个地方的发展活力与社会治理能力。在他看来,经过多年努力,广东城乡面貌已大为改善。接下来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夯实已有的成果,进一步做实做深做细县域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实施方案;二是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对城乡风貌进行动态数量化评估,实现精细化管理和常态化管控;三是制定分类建设准则,稳步推进各类标杆区或示范区建设;四是将城乡风貌整治和特色产业相结合,形成可持续发展。
【专家解读】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博士林先扬:
县域活则全省活 县域振兴正当时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丰西西
省委全会报告提出,要突出县域振兴,高水平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林先扬表示:“广东‘县域振兴 ’正当时。”在他看来,县域活则全省活。这一部署意味着广东对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注重全面性、整体性和平衡性,更加注重为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提供强大支撑、更加注重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和共同富裕本质要求、更加注重激活内生动力与活力以及更加注重安全发展。
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彰显决心与信心
林先扬是《广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年度报告》负责人,长期关注广东县域的经济发展。他介绍,广东总体经济实力位居全国首位,但县域经济在全国优势并不明显。“广东县域经济要立足于长远发展,适时通过战略调整,不断改革与创新,方能破解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诸多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林先扬说。
县镇村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主阵地。此次全会决定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对此,林先扬表示,决定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彰显了广东纵深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工作的决心与信心。在他看来,这项新工程将为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树立全新观念引导、提供强大制度保障、创新做实工作方式以及提速提质实施效能。
林先扬认为,实施这一工程,要做好打“持久战”准备,做实县域振兴的全要素数据工作,全面评价测度县域振兴发展;同时,要以“一县一策”推动制定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任务清单;此外,要常态化推进标杆县、镇、村的评估以及各类专项评估,有激励有惩戒。
以强大县城辐射带动镇村发展
全会报告提出,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林先扬表示,全面推进县域振兴离不开各个层级的相互作用。“强县促镇带村”遵循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区域经济传递效应的重要表现。“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意识地营造强大县城辐射带动功能,促进镇要素集聚集中发展,进而带动乡村持续发展。”林先扬建议,要深化细化对口帮扶战略规划与实施方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多方、多级政府相互协同、服务作用;同时,基于原有的对口帮扶基础上拓展领域针对帮扶县(市);稳步推进制度、市场、产业、空间与民生重点领域帮扶。
林先扬表示,要实现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应赋予县更多的管理权限,可重点聚焦发改、交通、水利、住建、商务等领域推动行政审批权限下放,进一步扩大县(市)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
他表示,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个人和社会力量积极性,共同参与县域振兴。比如,集中力量扶持已有产业基础良好的国有或集体制龙头企业、民营龙头企业成为领军企业,以“企业+集体+农户”推动产业开发;鼓励支持引导成立农业行业组织、农户家庭组织、农业企业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等机构;建立健全县域振兴参与激励政策、社会帮扶激励措施等;以项目吸引成熟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家、专家学者、技术能手、经营团队参股等形成“合伙人制度”共同推动参与项目建设。
城乡深度融合可从五个方面发力
在林先扬看来,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关键在于“融合”。可以从五个方面发力:一是充分发挥县域所属的上一层次都市圈在人流、物流、资金、技术、数据等要素集散功能,增强都市圈对县镇村的带动,全面放开县域落户限制,促进县镇村人口流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与就业吸纳;二是打造发展县域枢纽经济体系,以县城为主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物流、科技、金融和贸易的集聚集约发展,形成集创新、资源管控、金融服务、综合交通和产业集聚一体化枢纽;三是要推动广东县域“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与供应链融合促进县镇村产业提质发展;四是以数字经济赋能县域发展,将数字技术、数字手段引入到广东县镇村发展中,特别是使用移动互联电商化丰富与发展县域产业新业态;五是构建县域市场体系,以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农产品产地批市场、城乡农贸市场、冷链物流、电子商务、商业综合体等物流基础设施为突破口,推动线上线下、城乡市场、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
建设绿美广东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全会报告强调,要突出绿美广东引领,高水平谋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此,林先扬表示,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绿美广东是新发展阶段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可以考虑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一是强化空间规划对涉及空间利用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最大程度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二是强化严格的水资源综合管理,加强县域大型水资源管理工程管理,推广农业节水方法和缺水地区的灌溉技术,保护并修复县域濒危湿地和濒危海洋生态系统;三是强化生态景观和遗产的分类分级管理与修复,特别是对具有保护价值的生态景观进行创造性的整体维护和设计;四是强化不同方式(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空间管制,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