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丽
6月29日,电影《此生有约》在广州百丽宫影城天环店举办首映礼。“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张玉滚专程赶赴广州与观众见面。
电影《此生有约》根据“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张玉滚的真实事迹改编,讲述了伏牛山区的黑虎庙小学,三代乡村教师数十年信守承诺,在大山里默默耕耘的故事。该片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广东电影家协会的指导下,由广东本土影视公司——广东海上云天影视集团、深圳海上云天影视公司联合河南海上云天影视公司联合出品,在太行山和珠海两地拍摄外景,主创团队也基本以广东影视骨干组成。影片历时三年打磨,于6月28日正式在全国公映。
广州首映礼现场邀请了电影主人公原型——党的二十大代表、“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张玉滚出席。作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他靠一根从老校长手中接过的扁担,从大山外为孩子们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
首映礼上,张玉滚深有感触地说:“乡村教育是永不熄灭的火炬,它改变了千千万万个农村孩子的命运,我们乡村老师要做无私的奉献者,让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据悉,在张玉滚等老师们的辛勤奉献下,黑虎庙小学走出了29名大学生和研究生,方圆百里大山没有一名失学儿童。
记者了解到,广东电影摄制团队历尽艰辛,克服了山区缺水、蚊虫叮咬、道路崎岖等困难,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在艰苦的环境中完成了这部电影的创作。影片编剧庐野,导演杨涧华,总制片周晓燕,总策划李琳,主演王键桥、徐少武、于华、薛晴、庞勇、张秀石、谭森瑞、陈家裕等团结一心,拿出了一部感人至深的好电影。该片已获得西班牙马德里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故事片奖”“最佳导演提名奖”、意大利费拉拉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奖”等十多个国际电影节重要奖项。
首映式上,导演杨涧华说:“大家看到的是来自大山里的电影,所有的创作都是出自真诚和朴实的本心”。他表示,在讲述平凡人物的故事时,“要让人物在土地上生根,在烟火气中见人性,生活中最本真的状态才是最能征服人心之处”。
前不久,在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观影研讨会上,该片获得专家和学者的一致赞誉。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观影后认为,教育题材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类型,因为教育不仅能改变人的物质生活,也能提升人的精神力量。他认为:“电影《此生有约》集中表现了乡村教师这一很多观众并不熟悉的群体,艺术化地展现了这一群体的奉献精神与牺牲精神。影片以情感作为主要表达方式,传承并转化了中国电影传统的‘苦情’叙事传统,力图让观众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说,《此生有约》通过表现三代乡村教师的故事,为英模人物题材影片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社会学价值:“影片不仅具有较强的影像质感,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也比较成功,不是靠空话和套话表现人物,而通过真实的故事和细节塑造了一系列可信、可亲、可敬的形象,能够凭借艺术的力量感染、打动观众。”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认为,《此生有约》是一部具有史诗气质的电影,通过讲述几位乡村教师的故事,以小见大地表现了中国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乃至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是一部充满人性光辉的电影,片中每一代乡村教师都选择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是一部描绘平凡英雄的电影,几位主人公也曾有过动摇和彷徨,但他们最终坚定地选择了乡村教师这条艰难的道路;是一部称颂伟大爱情的电影,片中几位付出巨大牺牲的女性形象令人动容。
中国艺术报总编康伟表示,《此生有约》继承并发扬了“托物言志”“寓理于情”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学追求,聚焦“师生情”这一情感表达,将三位乡村教师一代代传承的故事表现得令人动容,展现了乡村教育的真实历史与当代情境,艺术化地体现了主创所想表达的“志”与所要抒发的“情”。他认为,影片将全国许多乡村教师的故事与精神凝聚于三位主人公身上,充分表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扑面而来的强烈生活质感。
CCTV电影频道电影创作部主任林丽宁评价,这部电影是创作者用心用情之作,有人文关怀色彩,故事细节非常扎实,真挚感人。
广州首映礼后的观影中,观众为片中三代老师励志的故事深深感动,表示要向英模学习,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勉奋斗。此外,上海喜马拉雅公司宣布,将携手电影《此生有约》打造乡村有声图书馆,助力乡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