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驻京记者 刘克洪
霜降已过,立冬将至。迈入11月,随着新一股冷空气来袭,自3日起,我国北方部分地区气温预计下降8℃-10℃,其中河北涿州的最低气温或在8日达到冰点。
时隔三个月,涿州似乎已淡出人们视野。这个在今年8月初遭洪水围困的地方,如今怎么样了?曾严重受灾的村镇、失去家园的村民,做好迎冬准备了吗?蒙受重创的图书仓库又将如何度过旷日持久的“冬季”?近日,羊城晚报记者重访涿州。
老年公寓:过冬无虞
涿州市德善源老年公寓,位于涿州市刁窝镇商业街的中心位置,门前便是一条向东直通白沟河的水道。三个月前的那场洪灾中,此处水流尤为湍急,老年公寓一度与外界“失联”。当记者在8月3日抵达村口,年过六旬的村民杨宏伟已守在村口两天,因联系不上91岁的父亲而哽咽。
近日,重返这所老年公寓时,记者第一次见到了杨宏伟的父亲。年逾九旬的他声音洪亮,思绪清晰:“感谢院长,他的准备让我们有饭吃、有水喝、有电用。要不然,我可能真的没法见到孩子了。”
张玉亮就是老人口中的院长,今年刚满60周岁的他,和六名护工一同照顾着院内的22位老人。
老年公寓的主体建筑是一幢二层楼房。洪水水位最高时,公寓的一层近乎完全泡在水中。而今,记者还能看到墙面上齐胸口的水痕,这是墙体长时间被浸泡留下的痕迹。在张玉亮的办公室中,挂着一幅老人家属送来的锦旗:大灾无情,人间有爱;精心呵护,无私奉献。
回忆起被洪水围困的那几日,张玉亮仍有些后怕,同时也很庆幸——因亲历过2012年的“7·21”特大暴雨,他自2020年3月老年公寓正式接收老人起,都会在每年7月中旬囤积一次物资,今年亦是如此。当洪水来袭,正是他所囤的100斤挂面、两箱馒头、五袋大米、五袋面粉等生活物资,让包括护工及附近受灾村民在内的三十余人得以撑过“失联”的数天。
洪水退去后,这两三个月里,张玉亮开始了老年公寓的清淤、重建、检修工作,并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联系到愿意捐赠灾后重建物资的企业。在如今的老年公寓里,记者看到了包括中华慈善总会和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捐赠的全新床榻和被褥,让老人们过冬无虞。
受灾三个月后的刁窝镇商业街,车来车往,人流不息。街道是崭新的沥青路面,道路两旁有一所幼儿园、两所学校、四个生活小区,以及这所老年公寓等。公寓墙面被刷白,走廊扶手被拆下重装;一床床厚被褥放在崭新的不锈钢衣柜中,部分已被老人们取出使用;大型的壁挂炉也检修完成,等天气再冷些便可随时启用……老人们坐在公寓前的凳子上晒着太阳,显得颇为闲适。
码头村:忙建新房
“看到天花板下面一点那道黑色的痕迹了吗?那就是之前这房子被水泡过的位置。”码头村商户王先生告诉记者,“洪水退去那天,整个村子都是二十来厘米厚的淤泥,自己根本清不过来。后来是政府统一清淤,卡车运出去几十车。”
码头镇位于涿州市东北部,有北拒马河、琉璃河、小清河三条河流过境交汇,是今年8月涿州洪灾中受灾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而码头镇码头村又毗邻琉璃河,是镇里最大、受损也最严重的村落。8月3日,记者曾在涿州市第三中学旁的物资捐赠接收点采访过码头村村委会主任白学振,彼时的他已在抗洪一线坚守了三天三夜,嗓子沙哑几近无法说话。这次再次碰见,他嗓音洪亮:“我最骄傲的是,村子里没有一例人员伤亡。”
祝振伯是码头村的一名低保户,因自家房屋在灾后被评定为D级危房,他现在暂时住在村里为他搭建的板房里。而板房旁边,便是村里联系施工队正在为他搭建的新房。“已经在封顶了,春节前就能住进去。”白学振说。
据白学振介绍,码头村共有122座建筑被评定为D级危房,已经在10月23日全部完成拆除,施工队也在同步施工,目前约七成建筑在建,另有部分已完成搭建并让村民入住;房屋的重建工作预计最迟在2025年全面完工,这段时间会确保所有村民都有安全的房子住,能平稳过冬。
在帮扶干部的协助下,码头村还收到了慈善基金会等社会各界送来的过冬被褥和装修所需的地砖等物资,全村的空气能电暖气也得到统一检修。村委会还为低保户所住的两户板房配备了电暖炉,保障供暖需求。
负责办理一人一档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居民受灾安置费外,灾后房屋被鉴定为C级和D级危房的村民还根据房屋条件差异获得了不同的补偿预付款。
同时,该村的2200亩农业用地如今也完成清淤,开始冬小麦的抢种。记者走在田垄上,凉风拂过,耕地已泛起一片绿色。涿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金坡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涿州市冬小麦种植任务为28万亩,计划完成冬小麦播种28.7万亩,未受灾农田13.1万亩播种作业已进入尾声。该市15.6万亩受灾农田,计划在10月20日前完成14.4万亩的适期播种,在11月15日前完成1.2万亩晚期播种。
图书仓库:劫后重生
北京西南物流中心涿州园位于涿州市码头镇,内有近百家出版社、出版商的书籍仓库,园区地势低洼,在涿州洪水中遭受重创。被水浸过的仓库中有的甚至贮存着公司的全部库存,堪称“灭顶之灾”。对园内租户而言,这个“冬天”早在洪水来袭时就已到来。
时隔近三个月,记者重返书籍仓库时,只见货物装卸区的积水已被抽干,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被清理出仓库、还未被处理的泡水书籍。书籍上残留着沙土的痕迹,部分塑封已经胀裂,又晒干收缩,被成捆地堆放在仓库四周。
“给造纸厂拿走吧,三四百块钱一吨,我们库门口这些起码有两吨。”王成龙是西南物流中心涿州园4号仓库的租户,也是书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门口两吨多的泡水书籍曾是公司的大部分库存。据统计,8月洪灾中存放在仓库的6000万码洋损毁了4000万码洋,虽然有部分出版社发布了回收政策予以支持,但直接经济损失也在900万元左右。
王成龙介绍,针对这次洪灾的不可抗力,产业上下游的单位和企业都对他们提供了不同的帮助政策。已经和他们签订了发货协议的书店除了返还款项之外,无需他们再支付违约金,而上游的出版社也同意让王成龙采用阶梯式的结算方式缓结书款。对他而言,这样的情况已比预想的要好很多。
“比如我们年底原本应该给某出版社结1000万元的,但现在只要结200万元就行,而且他们过段时间还会来回收一部分自己出版社的泡水图书。”王成龙说。
而西南物流中心涿州园也对园区内所有租户提供了“半年免租 逐年缓增”的补贴方案。以4号仓库为例,今年7月-12月的租赁费用被免去,原本仓库租金是0.6元/㎡,从2024年起改为0.2元/㎡,逐年增加0.1元/㎡,直至0.5元/㎡后不再递增。这对平时库房和人员成本占六成、租赁费每涨0.1元/㎡成本就多20%的王成龙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
同时,园区还计划将所有库房加高2米,重建费用和图书移库暂存费用都由园区全部承担。“再高2米就不可能被淹了,我们也放心点。”王成龙说,“不过这次之后我也吸取教训,不能只在一个地方存,而且书的种类要进多一点,这样周转的速度快,同一时间在仓库里的存量就不多。”
眼下的4号仓库里,曾经倒塌的货架、散乱的图书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刚刚补货的全新书籍。王成龙的公司也在9月中旬重新恢复了运转。“这次的损失,可能很多年才能慢慢补回来。但是有这些帮扶,(这个‘冬天’)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冷,起码我还有信心做这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