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图/主办方提供
12月7日,《广州科技传播发展报告(2023)》在2023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三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分论坛——新时代科普生态专题论坛首发。据悉,该报告是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编著的、目前国内首部以地方性科技传播为主题的发展报告,也是广州市关于科技传播发展的第一个重要学术成果。
《广州科技传播发展报告(2023)》分为总报告、理念篇、实践篇、趋势篇、案例篇五部分,系统性地总结梳理科技传播的政策方向及理论依据,通过广州地区科技传播品牌案例、传播体系及传播效果,聚焦广州地区科技传播体系的构建,以及特色化复合型科技传播体系对于广州地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推动作用,对科学精神引领下的崇尚创新的自信的社会氛围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据广州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报告通过分析广州地区科技传播体系模式、品牌案例及传播效果,聚焦广州特色复合型科技传播体系对科技资源科普化、科学素质提升的推动作用,对科学精神引领下构建崇尚创新社会氛围具有积极意义。与此同时,《广州科技传播发展报告(2023)》的发布,多维度补充了地方视角及实践成果,丰富了科普智库成果,也为其他区域作出了先行示范,为推动科普智库在科学决策、科普高质量发展、强化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核心引领和服务作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聚焦全局
系统总结科技传播的“广州体系”
报告指出,广州市近年来逐渐建立起一套系统化、产业化、湾区国际化的科学传播体系。该体系具有三个特点:
首先,搭建起“线上+线下”“场景+情境”的即时、泛在的复合型传播体系;第二,逐步形成能持续提供有效供给的精准、全域的科普产业生态链条。广州地区的科普主体之间初步形成了科普产业共同体。由高校、科研院所、科创企业组成的创新主体,由科普场馆、科普基地、媒体组成的传播主体,由政府及科普产业上下游企业组成的社会主体,以及由学校和公众组成的其他多元主体之间,形成了“科技资源—科普传播—成果转化—市场化应用—科技资源”的全社会范围的共同体循环链。广州地区的多元主体,都是交流传播的媒介,既是科普的对象,又是提供科普产品的供给者,既是创新者,又都是创新的受益者。第三,科普产业共同体的外延不断拓展,因地制宜,结合大湾区与南粤文化、科技、经济特点的科技传播模式,形成并助推具有大湾区特色的打通国际国内交流的大循环。
广州科技传播体系下包括了“广州科普游”“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广州公民科学素质竞赛”“广州科普大讲坛”“科普开放日”等成名的科普品牌。最早创建的科普品牌的运营时间已经超过10年,而最新设立的科普品牌活动则覆盖了科技创新的最前沿领域。
突出特色
展现科技传播实践的“广州经验”
报告实践篇从资源优势与理念创新、体系模式与标准创新、精准覆盖与协同创新等维度分析广州科技传播的实践。
报告指出,广州依托复合型科技传播场所集群、科技创新等投入优势,加强社会跨领域协同,建设即时、泛在、协同、互补的信息化全媒体传播网络;持续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多渠道投入的机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服务均衡化,形成了具有系统化、循环性、高效性,覆盖全域、各环节精准供给等特点的科普产业生态链条,构建起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大格局。
报告案例篇通过科普视频、科普场馆、共享科普、泛在科普、终身科普、创意科普、科普政策、科普交流八大类特色案例,分析广州科技传播的经验启示。
面向未来
提出科技传播发展的“广州思路”
报告趋势篇指出,全球科技传播呈现出系统化和产业化、多元化和前沿性、互动性和社交性、职业化和专业化、国际化和全球化特征,全球视觉与媒体社交化、智能传播与数字适老化、泛在互联与选择同质化成为全球科技传播的趋势。
从传播体系的效能及科普产业共同体的构建来看,广州科技传播整体优势突出,但仍存在改善空间:一是共建科普+平台,实现科学普及活动与传播破圈,提高科技传播的传播力、影响力、渗透力,形成与其他体系的协同发展之势;二是科技传播供给侧改革,一方面要进一步打破内容局限,寻找更多的创新突破点,另一方面要把破解信息茧房、舆情管理与破除谣言上升到信息治理的高度;三是完善制度,协调机制,整合资源创新方式,持续增加对基础硬件及人力资源的投入,进一步理顺公益性科普事业与市场化科普产业之间的关系,多元化推进科学普及工作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广东科学中心副主任邱银忠认为,《广州科技传播发展报告(2023)》立足近年来广州科技传播的发展与创新,对科技传播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归纳与阐述,内容涵盖科技传播理念、实践、趋势与案例等等。广州科技传播以先进政策理念为引导,强化体系建设,构建循环机制,深入挖掘在地资源特色,高质量供给科普内容及产品,促进了广州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繁荣大科普生态,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传播提供了广州方案、广州智慧。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曹轲表示,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自当有与其城市地位匹配的科技传播大格局。其科技传播体系的特点是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和优势,打通了从“科研—科普—科创”的科普生态链,实现创新发展“两翼”齐飞。同时,广州通过不同层面与不同维度的科普联盟与不同形式的科普+的产业模式,构建起“科普产业共同体”,保持了科技传播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