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秋老虎”加上多雨的天气,这就是处暑时节的特征。此时夏秋转变,然而在岭南,还未到真正秋凉,白天炎热,因此民间也有“秋老虎”之说。
对于天气变化无常的处暑,广东省名中医、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学术带头人彭康教授提醒,处暑应对“秋老虎”,润肺润肤有三招:多酸、少辛,清润平补。
秋燥易伤肺 防肺系疾病
处暑养生,防秋燥是重点。彭康教授表示,秋主燥,燥易伤肺。具体表现为体表肌肤和体内脏腑缺乏津液,容易干枯不润。例如此时往往开始感觉皮肤口鼻干燥,甚至大便干结、便秘等症状,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会有所上升,如支气管扩张等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
此外,燥热耗气伤阴。气虚还会导致四肢无力、神疲懒言。而阴虚则容易咽干、口干、鼻子干。而肺与胃、肾密切相关,所以秋天肺燥常与肺胃津亏同时出现。因此也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干咳甚至痰带血丝、便秘、乏力、消瘦以及皮肤干燥,皱纹增多等。因此,此时就要开始注意润肤润肺,防秋燥是由内而外的工程。
多酸少辛清润平补
如何润肺润肤防秋燥?饮食调节最直接。首先,应保证每天充足的水分摄入,温开水为佳,避免过多冷饮,损伤脾胃阳气。其次,此时饮食应多酸少辛,突出清润,即养阴清燥,润肺生津。
秋天瓜果甜美丰盛,而处暑时节,可适当多吃酸味水果,如山楂、梅子等,帮助秋天的肺气“收敛”。而西瓜、梨子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甚至不吃。“少辛”则是因为味辛的食物具有发散的作用,会导致人体出汗,容易受凉感冒,所以处暑后不宜吃辣椒、生姜、花椒等辛热食物。处暑进补时最好选择“补而不峻”“润而不腻”的平补之品,这样不仅滋补营养,还容易消化吸收。
此外,预防“秋燥”还要重视精神调养,尽可能以平和心态对待外界事物,以适应秋季收敛之性。
处暑养生汤水
沙参百合老鸭汤
原料:老鸭肉500克,北沙参、百合、麦冬各30克,陈皮5克,生姜两片。
做法:以上食材洗净后一同入煲,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转成小火煲一个半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点评:益胃生津,滋阴润燥。适合皮肤及口鼻黏膜干燥、大便干结之人。
川贝银耳鹧鸪汤
原料:鹧鸪300克,川贝、南杏各15克,银耳30克,蜜枣两枚。
做法:鹧鸪宰杀后洗净切块,其余食材洗净后一同放入煲中,加水适量,煲约一个半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点评:滋阴润燥,化痰止咳。适合阴虚肺燥或温燥伤肺、咳嗽有痰之人。
处暑穴位保健
1.天突穴
定位: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方法:双手拇指指腹顺时针揉摩天突穴,注意力道,以穴位处微微感到胀痛为度,每日一次,每次按揉3-5分钟。
点评:宽胸理气、通利气道、降痰宣肺,适合胸肺及颈部疾患,出现咳嗽、哮喘、胸中气逆等。
2.太阳穴
定位:在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方法:按摩时首先调整好身体姿势,坐站皆可,但要身体端正,脊背挺直,挺胸收腹,情绪稳定,精神集中。坐或站好后将手掌搓热,贴于太阳穴,稍稍用力,顺时针转揉10~20次,逆时针再转相同的次数。点评:提神、醒脑、明目。
文 | 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彭逢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