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一起动起来!

来源:金羊网 作者:许敏、朱嘉乐、谢嘉祺、丁融诗、王侃 发表时间:2024-10-08 09:39
金羊网  作者:许敏、朱嘉乐、谢嘉祺、丁融诗、王侃  2024-10-08
落实“健康第一”,记者直击:青少年体育运动掀热潮

策划/龚丹枫 统筹/王倩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许敏 朱嘉乐 实习生 谢嘉祺 丁融诗 通讯员 王侃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许敏

9月2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表示,要在关键环节方面,让“健康第一”落细落地。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全面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让学生更加健康阳光。

“训练时可以让我结交到很好的朋友。”“有不开心的事情来打场球就好了!”“之前还觉得学习比较辛苦,练了花样游泳可能承受了更大的压力,写作业的时候反而觉得是种放松。”眼下正值国庆假期,不少青少年们正在各个体育馆挥汗如雨,游泳、羽毛球、网球、篮球、柔道、保龄球……丰富多样的运动体验、酣畅淋漓的体能训练、开朗乐观的阳光心理,体育运动在青少年的身心成长之路上持续发挥着积极影响。

国庆黄金周,运动不放假

压腿、后软翻、踩水、水下倒立……国庆假期,在广州市天河体育中心游泳馆,广州市花泳队的小队员们正在教练的指导下,一遍遍打磨基础动作,他们每天放学后都要来到这里进行一个多小时的训练,假期更是难得的集训机会。

对于这些七八岁的小队员们来讲,每周坚持十几个小时的训练不仅是体能上的挑战,也是心理成长的磨炼。在家长们眼里,孩子们参训后的变化有目共睹,“性格有很大改变,生活上变得独立自主了,所有要用的东西都是她自己提前准备的。”小队员何彧今年就读小学二年级,此前曾练过两年半中国舞和一年长训游泳,学习花泳刚好结合了这两项运动,何彧的妈妈伍超表示,孩子的学习效率和自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刚开始一边哭一边练,经过这半年多的训练,她的意志品质强了很多。”家长周宇翔告诉记者,女儿周玥彤今年8岁,去年学习游泳时被教练发掘体型优势输送到了花泳队,但由于身体柔韧性差,每一次拉腿劈叉都是挑战,她常常忍着疼痛憋着眼泪在训练。通过4个月的不懈努力,周玥彤终于追上了其他队员的节奏。这样的经历也让周玥彤发现,完成学业不再是一件难事,写作业反而成了一种放松的方式,学习成绩还得到了提高。

花样游泳是一项集游泳、舞蹈、瑜伽等多方面动作于一体的运动,也是一个注重团体配合的项目。在训练过程中,青少年们的社交水平和情绪管理都得到提升。“有时候在学校碰到一些不开心的事,他会跟教练倾诉或者跟队友倾诉,就可以得到一个舒缓宣泄的出口。”广州市花泳队主教练李娟认为,在水里能够让人真正冷静清醒下来,它可以沉淀很多情绪,使心情得到缓和。

运动场馆成新型社交场所

在网球场上,几位教练耐心地指导着学员们,分腿垫步、身体后转、重心下沉、挥拍击球,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每一个队员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网球水平,每一次击球都伴随着清脆的“啪”声,回荡在体育馆内。

学习网球对四肢力量、核心力量、身体的协调性、反应能力、耐力和爆发力等方面都能得到锻炼,广州市网球队女队主教练季模介绍,在网球的训练中除了体能的增强,还能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专注度、抗压抗挫折能力,“结合了你的技术、体能、心理、思想各个方面的要求,对个人的综合素质提升好处多多。”

年仅十岁的何长镁,已经拥有了长达五年的网球运动经历。对她而言,网球不仅是一项热爱的运动,更是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有时候在家里会有一些烦心事,来打场球就会好很多。”踏上球场,烦恼随着每一次挥拍烟消云散。对于十一岁的陈鑫彦来说,网球可以让她变得更加沉着冷静,“比如当天发生了一些很不开心的事情,和朋友发生了矛盾,可能会晚上来打一打,开心一下,放松一下,有一种发泄的感觉。”

国庆假期的广州保龄球馆热闹非凡,男女老少齐聚一堂,共同享受着保龄球带来的乐趣。“击球的反馈很直接,通过不断调整动作把球瓶全部打倒,马上就有心情愉悦的感觉,对小朋友的自信心提升有很大帮助。”保龄球教练王嘉豪表示,保龄球这项运动简单易上手,运动量不算大,但可以锻炼到全身的肌肉,并且不会受到风吹日晒的影响,非常适合一家大小共同参与。这个假期,保龄球馆不仅成为人们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的好去处,更成为增进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温馨场所。

体育运动成青少年健康生活新引擎

近年来,“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落实,伴随着“体教融合”政策的实施,体育运动在青少年成长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

广州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吴猛介绍,青少年骨骼肌肉的力量和密度、身高的增长,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都能通过体育锻炼得到提高。此外,体育锻炼还能有效燃烧脂肪,帮助青少年控制体重,预防肥胖。

“规律的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强健体魄,还有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刘思聪表示,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够促使青少年更加注重饮食结构的合理性,减少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同时,运动还能减少他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促进身心健康。

吴猛表示,体育运动还能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减少校园霸凌现象的发生。“身体强壮、社交广泛的青少年更不容易成为欺凌的对象,还可以减少一些偏差性的行为,预防犯罪。”

而在心理层面,体育运动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够减轻青少年的学习压力,缓解负面情绪。长期参与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其认知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均能得到显著提升。特别是在团体项目中,青少年通过与他人合作,增强了社交能力,减少了孤独感,有效抵抗抑郁情绪。

“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儿童青少年大脑前额叶发育,增强前额叶对情绪相关脑区的调控水平。同时,运动可以刺激丘脑和垂体分泌内啡肽,这种物质能够调节人的情绪和行为,使人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张璐璐表示,在临床中,对于情绪障碍患者,尤其是对于情绪行为障碍的青少年,运动是心理健康康复的“快乐处方”。

【专家】

体育育人,用运动授人以“愉”

“近几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学校通过加强体育锻炼,也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状况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我们体育健康教师应当加强在教学设计中对体育教育的渗透,加强在课堂中渗透体育健康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体育健康知识的了解与认知水平。”9月6日,在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第121场南方教研大讲堂上,多名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及学校代表,热烈探讨了如何用体育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在体育育人方面,刘思聪教授认为,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都有着关键作用,“体育老师不仅传授运动技能,还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情绪变化,通过体育活动引导他们转化负面情绪,缓解学习压力。”家庭还可以利用假期等时间,组织全家一起参与的户外体育活动,如爬山、野炊等,这样既能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又能让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运动的乐趣。

如何让“健康第一”落细落地?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表示,通过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等,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每天保证一节体育课,另外,课后再锻炼一个小时,保证每天两个小时,全面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在机制保障方面,教育部将进一步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以“教联体”建设为抓手,调动部门资源,协同社会力量,在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等方面加强联合,共同担负起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

【Tips】

兴趣第一,动起来是关键

青少年们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学校和家庭又该如何做好引路人的角色?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是基本原则。

“从现在的中考就能看出变化,体育中考以往只有比较少的项目,比如长跑、游泳,现在已经不断扩大,增加了三大球又增加了三小球,种类越来越多,目的就是要给青少年们更多选择。”吴猛建议,青少年在选择运动项目时应考虑个人兴趣,避免强迫参与不喜欢的运动。

刘思聪也提出运动的三点原则:一是尊重孩子的自我选择,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二是给予孩子正向的鼓励,让他们在运动中感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三是注重运动的社交功能,鼓励孩子参与团体项目,拓宽社交范围。

在锻炼强度与频率方面,专家建议青少年每周进行四五次体育锻炼,每次持续30分钟至1小时,要循序渐进,确保锻炼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因为短期内的剧烈运动并不能带来持久的健康效益,反而可能导致身体受损或过度疲劳。此外,多样化的训练形式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兴趣,避免单一运动带来的枯燥感。

编辑:束孟卿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