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12月14日-15日),由广州歌舞剧院创排演出的大型民族舞剧《英歌》惊艳亮相,在广州大剧院公演亮相。
英歌槌的三声击打,揭开穿梭时空的梦境之旅。腾空跳跃的醒狮、翩舞惊鸿的“出花园”、纸影翻飞的铁枝木偶……在“中华战舞”铿锵刚直的身姿步法中,观众们伴随密锣鼓点一同“入梦”。
昨晚,除本地观众外,也有来自北京、上海、台湾、马来西亚、泰国等海内外的观众汇聚剧院。一支激昂澎湃的群舞过后,席间掌声雷动、喝彩声此起彼伏。
油纸灯笼透出柔和光晕,承载着“平安”“团圆”的美好祝福。观众们微倾身体、凝视舞台,心系“三江出海”过番闯荡的潮汕人民,手握“一纸”向着家的方向。
坚守文化根脉的精神力量
舞剧《英歌》以三封侨批作为线索,配合潮语朗诵,串联起“入境”“抉择”“归潮”三个主题。
当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家族文化、宗祠文化依然是中华文化中独有的特色,是凝聚家族成员情感与力量的重要象征。在海外,中华民俗传统在华人社区中代代传承,成为凝聚华侨华人情感、坚守文化根脉的重要力量。
舞剧《英歌》的故事孕育于年轻一代对家族“根”与“路”的追寻。当代潮汕青年陈心远的父亲陈文耀在上世纪40年代初前往南洋,杳无音讯。
陈心远在敲击父亲留下的英歌槌时误入幻境,理解了父亲的家国大义,也在此过程中帮助母亲了却心愿。这种对家的向往,对国之热爱,在无数日夜支撑起游子们的精神世界。
舞剧《英歌》艺术总监史前进表示,舞剧《英歌》将现代和过去乃至未来打通,通过年轻人走进父辈那个历史过程当中,回望历史。剧中主角陈心远及其父母是无数潮汕人、中国人的缩影,展现了中华儿女“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民族气概。
不少来自潮汕的观众走进剧场,“开头篇章潮语说唱响起,我眼泪就掉下来了!是乡音,那一刻我想起了父母。”来自汕头的林女士告诉记者。
“我很感谢《英歌》,能够将民间信仰中进行舞台演绎,这本身就是对民俗的一种继承。”学民俗学出身的黄女士表示,她特别留意到舞剧《英歌》对潮汕非遗民俗的传承。《英歌》将“红头船”从博物馆搬上舞台,让潮汕人的过番精神凝成一个鲜明的符号。
当被问到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潮汕民俗会不会在舞剧巡演中“水土不服”,黄女士充满信心:“我们脚踩同一片泥土,对民族性的东西一定会有感触。比如故事开场主角和母亲吃饭的一幕,母亲留下的那一个空碗,我相信任何广府地区的人都会被深深触动。”
打造全新“意象化”舞台
木槌叩击、翻飞跳跃,演员们以刚劲雄浑的姿态舞至高潮,鼓点中见势,舞步中显气。作为民族民间舞蹈,英歌在样式感、形式感方面形成了独属于己的舞蹈语汇。
在创排前期,广州歌舞剧院邀请普宁英歌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发、甲子英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炳光及潮阳凤岗英歌队为全体舞蹈演员进行实训。
“如何将英歌舞的传统的语汇提炼加工创造,是舞剧创排中我们一直努力在做的一件事。”总编导钱鑫、王思思告诉记者,舞剧除了以肢体动作继承传统英歌表演,更多的是继承英歌的精神以及在新时代的英歌精神,符合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和理解。
多媒体设计刘双琛表示,舞剧选择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演员肢体展现多维度叙事、多场景叙事、记忆碎片、时空裂隙等艺术构成方式。舞台的写实部分融入了现实主义的元素,尤其是在对诸多场景的放大与解构上,我们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提取了富有象征性的核心元素。
舞剧中数字科技的运用,吸引了黄先生的浓厚兴趣。中场休息时,他意犹未尽地说:“我很喜欢舞剧中将潮剧木偶与全息投影相结合的呈现方式。一部舞剧,居然能想到用现代数字科技来拓宽传统民俗的表演形式,这对本身做文化传播行业的我来说十分新颖。”
舞剧《英歌》2025巡演在即
14日下午,舞剧《英歌》主创见面会在广州大剧院举行。艺术总监史前进、总编导钱鑫、舞美设计刘科栋、服装设计阳东霖与过百名观众面对面交流,分享创排背后的故事。
多位主创人员表示,“相信”是舞剧《英歌》的关键词。
创排的半年多以来,舞蹈演员们不断寻找人物、进入人物,相信能够透过肢体感染力,向观众传达岭南儿女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我相信,观众能够在观剧过程中找到专属的记忆、情感碎片,一片片地拼成自己想要的样子。”钱鑫说。
从2018年至今,广州歌舞剧院先后创作舞剧《醒·狮》《龙·舟》《英歌》,深入挖掘岭南文化、湾区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核,不断创新。据主办方统计,演出现场的年轻观众占80%。
“之前看过《醒·狮》《龙·舟》我都很喜欢,这次专门来看新剧《英歌》,一开票就抢到了!”就读于广州大学的黄同学说。
同样的,广州市民梁女士也是“岭南三部曲”的铁杆粉丝。
对比前两部剧作,《英歌》的梦境叙事格外打动她:“《英歌》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十分独特,英歌槌、醒狮对现实与梦境的牵引也别具意味。我从小是一个很喜欢做梦的人,今天在舞台上看到一个编织得如此梦幻斑斓的梦境,我感到很开心。”
据记者了解,2025年舞剧《英歌》将开启全国巡演,将在东莞、佛山、深圳、珠海、泉州、福州、苏州、杭州、武汉等城市上演60余场。
文 | 记者 梁善茵 黄宙辉 实习生 熊安娜 通讯员 丁滢
图 | 侯扬(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