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12

广州首条地铁环线迎客!“地铁+城际”大湾区运营里程突破1000公里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严艺文、蔡嘉鸿、梁喻、郑紫薇 发表时间:2024-12-28 16:57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严艺文、蔡嘉鸿、梁喻、郑紫薇  2024-12-28
今天,你搭新地铁了吗?

12月28日,广州首条环线——十一号线正式开通初期运营,当天广清城际铁路北延线(清城站至飞霞站)也同步开通,标志着广州地铁运营的大湾区“地铁+城际”里程突破1000公里,其中地铁705.1公里、城际铁路338.3公里。这是广州轨道交通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时刻。

市民热情尝鲜,奏响开通乐章

十一号线全长约44.2公里,均为地下线,共设31座车站换乘站达26座,开通初期14座与既有线路换乘。线路途经天河、白云、越秀、荔湾和海珠五个中心区,连接琶洲、广州东站、火车站、白鹅潭(芳村)等4大枢纽,实现城市内部的高效循环与无缝衔接,进一步方便市民出行。

车站整体装修风格以非遗为主题,选取了粤剧、广绣、广彩瓷、广东醒狮、广雕、传统医药等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与重点站进行融合设计,凸显岭南文化特色,打造“湾区轨道文化长廊”示范线。

12月28日12时,广州地铁十一号线正式开门迎客。在非遗重点站之一的芳村站,不少街坊已经迫不及待进站尝鲜。市民郑先生住在流花湖附近,十一号线的开通将大大减少通勤时间。“我每天从流花到大金钟路,坐公交通勤要一个小时,现在坐地铁只要10分钟,节约了很多时间。”

地铁迷陈同学早早就来到芳村站,“今天是我生日,我等着买纪念票!”说到十一号线的开通,他很兴奋,“我住在西塱,在中山八上学,平时要坐一号线转六号线再转五号线,现在只要转一次坐十一号线就行。”他说,准备坐两圈环线体验十一号线的便捷。

街坊陈阿姨在“粤绣锦华”橱窗前为5岁的小孙女拍照留念。“我们住在附近小区,期待十一号线很久了,以后去天河区、越秀区更快速!”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表示,十一号线开通后,广州地铁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网络,使所有的地铁线联系起来以后,效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将线路的潜力得到更大的发挥,城市的发展更坚持公交地铁优先的概念。”彭澎说,环线加上城际轨道,将高铁也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立体交通体系,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功能会得到极大提升。

据介绍,广州地铁集团明年新开通10条(段)共173公里的“地铁+城际”线路,进一步织密地铁和城际两张网,推动“四网融合”取得新突破,为广州市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贡献力量。

开通活动精彩纷呈,“游赏玩乐”多重体验

为庆贺新线开通,广州地铁紧扣岭南文化主线,十一号线各站播放《步步高》《花好月圆》等广东音乐经典曲目,并推出十一号线“游、赏、玩、乐”攻略,通过主题展、音乐会、互动活动以及车站环境美化布置等,营造开通喜庆氛围,让市民尽享环线探索之乐。

“游”:芳村、如意坊、大塘、彩虹桥、云台花园5个站点设有新线打卡专区,现场展示十一号线美食文旅地图、开通纪念票、车模等文创产品。同时上线地铁乘车码集印打卡活动,市民可到芳村、江泰路、如意坊、中山八、大塘、华师、琶洲、中医药大学、云台花园、鹤洞东、彩虹桥等11个站点盖章集印,将有机会领取乘车优惠、专属开通徽章等礼品。

“赏”:花艺布置、主题摆设装点沿线各站,其中彩虹桥、石围塘、鹤洞东、琶洲、天河公园、龙口西、中医药大学等车站的装饰专门融入了非遗元素。部分站点还推出特色文化展览,包括天河公园的五彩瓷器文化展、书法文化展,云台花园的非遗主题展,石围塘的艺术摄影展,龙口西的广东历史文化展,中医药大学的中医文化展以及芳村的广绣作品展等。

“玩”:开通当天,地铁吉祥物悠悠与悠悠街坊在重点车站、列车开展大巡游,现场偶遇的乘客不仅可以合影留念,还有机会收获惊喜小礼品。彩虹桥站联合周边邮局为市民提供邮资明信片盖章寄送服务,有需要的乘客可在16:00前到现场联系工作人员投递。石围塘和琶洲则分别开展“茶香古韵,筝音绕环”茶艺古筝活动、“科技跃动,拾壹环通”AI体验活动。

“乐”:天河公园“奇遇音乐荟”钢琴音乐空间14:30-16:00将开展歌舞及乐器演奏,市民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还能参与趣味游戏互动。

开通第一周,彩虹桥、琶洲、鹤洞东、云台花园、中医药大学等重点车站将设置“综合服务台”,由“七彩服务队”上线提供乘车指引咨询、派发新线宣传册等暖心服务,为市民带来新线优质服务体验。

此外,广州地铁特别发行开通纪念银章,限量300枚。该纪念章采用999纯银打造,克重30。采用传统造币工艺和现代压铸技术相结合呈现出镜面和凸起磨砂的浮雕工艺,用料考究,做工精良,具有较高的纪念和收藏价值。

建设难度系广州地铁之最,多项创新首次落地

在地铁十一号线开通运营的背后,线路建设难度、规模和施工风险挑战也堪称广州地铁之最。

广州,素有“地质博物馆”的“雅称”,复杂的地质条件经常会给建设者们提出让人头痛的难题。而作为全在中心城区的十一号线,前期工作量巨大,全线完成征借拆共114.5万平方米、管线迁改6973条。施工过程中,更是3次过珠江,5次穿公园,9次穿铁路,12次下穿、9次侧穿高架或地铁隧道,成为地铁十一号线建设者们记忆深刻的数字。

该条线路建设采用广州地铁甚至广州市首创的新型投融资管理模式。在建设过程中,克服珠江三角洲海陆交互相沉积平原地貌、碎屑岩台地地貌、五山碎屑岩台地地貌、丘间冲洪积谷地地貌、低丘地貌,以及城市建成区、老城区,地面高栋建构筑物众多、地下管线密集、周边社会环境复杂等带来的诸多挑战,多种工法轮番上阵。

十一号线以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工程技术与管理水平,多项创新首次落地、“工厂化”作业提升效率、大体量大断面冻结法、首用全逆作法施工、装配式车站施工、装配式车辆段施工、引入装配式机器人。在轨道交通建设模式、标准和四新技术应用方面,创造了近12项国内或广州第一,目前已取得省部级工法8项、专利35项。

小贴士:

为了方便乘客搭乘十一号线,广州地铁向乘客推荐了环线乘车“三看法”:

一看站台扶梯、楼梯正前方吊顶导向灯箱,寻找“下站”“内、外环”“途经站”等信息。如云台花园站的吊顶导向灯箱分别标识了下一站“大金钟路”和“沙河”以区分“外环”和“内环”。

二看站台柱面、墙面或站台门上的环线图,寻找乘客目的地站。结合“半环站”,乘客只需确认“目的地站”在导向指引上是“深色”显示,就代表乘客正位于地铁推荐的乘车方向;如果“目的地站”是“灰色显示”,则建议乘客到另一侧站台候车。

三看站台地铁电视或听站台广播,乘客可以再次确认自己的乘车方向是否无误。

文 | 记者 严艺文
图 | 记者 蔡嘉鸿 潘俊华 刘畅
视频 | 记者 梁喻 郑紫薇

编辑:魏礼园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