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时节,回南天与倒春寒轮番上阵,广东又到了最“潮”时刻。“湿气”这个广东人经久不衰的话题又成为热话。
为何春湿会带来春困和春愁?为何回南天的“外湿”会影响身体的“内湿”?中医对抗湿邪的散湿、利湿、泻湿等不同方法,有何不同?说到湿,不少人还有很多疑问,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中医名家,详细解答。
“芳香行气解春愁,健运脾胃化水湿。”岐黄学者、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卢传坚教授,给出雨水时节养生金句,并为读者深入浅出讲解“湿”的来源,以及各种应对湿邪的方法有何不同。
春困春愁,皆因春湿
春天万物生长,为何不少人却觉得春困不已?雨水滋润万物,为何不少人觉得“每到春来,惆怅依旧”?湿漉漉的回南天,为何会带来心中郁闷?
卢传坚教授提醒,这些其实都是人体感受“湿气”后的反应,因为湿困阻了人体气机的运转,导致春天的“升发之气”不能顺畅地舒展。
“雨水时节,潮气氤氲的感觉日渐明显。一旦遇上阴雨天气,更易觉得困乏无力。尤其是回南天里,那种潮湿带来的又憋闷又黏腻的感觉,让人说不出的烦躁。”卢传坚教授表示,这段时期人体易受外湿侵袭,困阻气机,肝气郁结之余更兼湿邪困脾,引发内湿淤积。内外湿邪交织,若无相应调理,轻则难免食欲不振、疲惫乏力,重则有可能影响至关节酸痛、胸满烦闷,甚至皮肤产生水疱瘙痒。
内湿外湿,标本兼治
为何自然界下雨或回南天,会与人体内的湿气变化有关系?
“外湿为外界湿气所致,内湿多因脾胃运化失常而生。”卢传坚教授解释,“两者互为因果,因此要‘内外同调,标本兼治’。”
具体怎么做?就是在祛外湿的同时化内湿。如何祛外湿?外湿宜“从表而散”,除了通过适当运动发汗散湿之外,还可以饮用具有芳香气息的花茶。如何化内湿?内湿宜“行气运化”,重点在于调理脾胃,可以选用“补脾+健脾”的食疗组合,例如山药+薏苡仁、党参+茯苓等。
治湿之法,各有侧重
散湿、利湿、泻湿……对抗湿邪,中医有多种治法。他们各自有何不同?适合什么情况?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这些方法的治疗方向是不一样的。”卢传坚解释,散湿就像打开窗子通风,让屋子里闷着的湿气“外散”一样,主要是引导水湿“向上、向外”走;而利湿、泻湿就像清空下水道一样,主要引导湿浊“向下”走,从大小便排出体外。一般而言,应对外湿多用散湿的法子,而应对内湿则多用利湿、泻湿的方法。
“不过对于普罗大众,从整体而言,多动少坐+饮食清淡不油腻的调养法则,对于减轻内外湿都是适用的。”卢传坚说。
芳香解郁 醒脾御湿
对于普罗大众,日常还有何简单方法,抵御湿气?
“行气解郁的本草养生茶,正适合春日。例如当下很受欢迎的玫瑰花茶,其实就有散湿之效。”卢传坚表示,“芳香有醒脾的作用,能够疏通脾胃中郁滞的气,使困阻在体内的水湿得到发散,因此可以消除闷胀昏沉的感觉。”
《本草正义》中说玫瑰花“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疏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玫瑰行气的效力柔和,对于体弱的女生来说比较合适。同时因为它有一定活血化瘀作用,也可使得面色更红润鲜亮。加入陈皮一同冲泡代茶饮,还可以芳香散湿、开胃醒脾。尤其在回南天反复的日子里,是抵御湿气的好方法。
日常可多按摩足三里,以健脾胃、化湿浊,增强气血生化之源;也可按摩阴陵泉穴,帮助利水渗湿,缓解下肢沉重。
·雨水保健穴位按摩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可健脾胃、化湿浊,增强气血生化之源。
阴陵泉(小腿内侧,胫骨后缘凹陷处):能利水渗湿,缓解下肢沉重。
·雨水养生汤水
1.玫瑰陈皮茶
材料:干玫瑰花苞5-10颗,陈皮3g,沸水冲泡。
作用:芳香散湿,开胃醒脾。
2.山药薏米粥
材料:山药30g、薏米30g,粳米200g,加水煮粥。
作用:甘缓止泻,健脾利湿。
策划 |龚丹枫 王倩
统筹 |林清清
文|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郭洁 查冠琳
插画海报|何晓晨
粤语音频|林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