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 笑 的 泥
张宇航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羊城晚报原总编辑)
泥巴不会笑,但智慧者可以用泥巴呼唤会心的笑。
世间少幽默,但豁达者可以让世间增添许多幽默。
王增丰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智慧者和豁达者。
我与增丰都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并且同在文史馆文化遗产研究院。那天有机会到他的锃风艺术研究院参观学习,欣赏他琳琅满目的根雕和漫塑艺术作品,我觉得每件都透着老艺术家的特质,每件都是数十年艺术风格凝结成的精华。
通过当面交流接触,我才知他竟是军人出身,带着保家卫国的情怀转业到地方金融系统,业余重操儿时喜爱的雕刻艺术,结果把自己也“雕刻”成了军事、经济、文化三体合一的艺术家。如今虽然年过七旬,他却仍然保持着老顽童的模样:脸色红润、银发飘逸,慈眉善目、笑容可掬,尤其是一把颤动着的白山羊胡子,充满了活力……
我不禁感慨,这老头怎么活得那么惬意,生命中哪来那么多笑声?
最近,增丰又叨咕着要出一本书,把自己写的漫塑艺术创作体会、研究石湾陶艺和传承中国漫画雕塑传统技艺的论文,以及别人写他的文章汇集成书,传存于世。我想,他琢磨过那么多漫塑精品,没有不成功的;要把从艺的心得与感受编写成书,更是不在话下。
这书像他的雕塑作品一样,粗犷里含了细腻,严肃中带着幽默,苦涩间蕴藏欢乐,为读者送上一份生活的回甘。
增丰要我在他的书印刷前,写一篇学习体会。作为欣赏者,我不想对书的内容做什么评说,只把感悟集中在别人写他的一句话“会笑的泥”上。
“会笑的泥”,是增丰从自己的人生磨难中淬火炼成的积极用世心态。
增丰出生并成长于客家山村,孩童少年时度日艰难;投笔从戎征战南北,青壮年时经受艰苦磨砺;转业后挺立金融风浪潮头,中年时为生活和事业左冲右突;从艺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常常要面对委屈曲折误解质疑。
这样的经历,使人容易产生压抑心态,总觉得做人不如意。好在增丰没有被生活压垮,蹉跎中保持着一份纯真、一份豁达。他以儒家“积极用世”的心态,笑看人生跌宕。“我自信,靠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艺术的感觉,能拿捏世间百态,把所思所感用漫塑的独特艺术符号来表达”(《我与漫塑的缘分》)。
创作漫塑作品的过程,其实也是审视自己人生得失对错的过程。增丰认为,“开怀大笑的才是真正的自我”(《一种金钱衍生万种心态》)。要让泥土笑,首先自己笑。他在经历过无数次思考和探索后,领悟了古训“慎终追远”的深意,明白了以笑祛愁、以乐养心的哲理,进而将其融入后半生追求的艺术中去。这应是增丰漫塑的魂之所在。
一位哲人说过,人生要有“三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首先是知足,不能活得太累,不能超越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机遇,硬去追逐不容易得到的名利地位、荣华富贵;其次是自乐,在失意时懂得安慰自己,给自己找乐子,学会换位思考,不要“一根筋”想问题,不要有偏执的心态;再次是助人,愿意把自己的快乐给别人分享,或者以帮助别人得到幸福作为自己的幸福。
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增丰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他认为,“快乐是一种生产力,世界最需要的是笑声”,因此常常“怀着极为虔诚与快乐的心态,投入《罗汉百态》的创作中”(《我塑〈罗汉百态〉》),用作品传递快乐、“以漫传神”(《解读漫塑之美》),以满足社会对快乐幽默的需求,也使观者审美于形,愉悦于心。能做到这两点,不愧为智慧者和豁达者。
增丰的人物漫塑作品既有风格,又有风情,善于把严肃主题的“准确性与随意性”融合,让观者“审美于形,愉悦于心”(《我与漫塑的缘分》)。他创作的大小官员、文人雅士、艺术大咖、平民百姓,都在引人入胜的同时引人思索,含意深邃。其实世间并没有硬性规定,谁谁谁才可以被创作成雕像,谁谁谁则绝对不行。
人活在世上,不要把自己不当一回事,因为至少要有尊严,有抱负,有生活目标;也不要把自己太当一回事,因为人于天地间,总要与别人共存,需要互相尊重,互相帮扶。我相信,这既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又是增丰漫塑事业求索的目标。
愿增丰笑塑人生百态的路越走越宽敞。
(本文系《笑塑人生》序言)
王增丰简介:
王增丰,1947年生于广东梅州,正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民间艺术品收藏鉴定评估委员会专家、中国文艺志愿者、中国雕刻艺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锃风艺术研究院创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擅长根雕、漫塑,自幼随父亲学习木雕根雕艺术,创作收藏根雕作品上千件,曾任中国民协根雕艺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雕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20世纪90年代末转向中国本土雕塑研究,创作漫塑作品数千件,获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及国家、省级金银奖50多项。著有《根魂律动》《漫猪百态》《会笑的泥》,参与撰写大型学术丛书《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合作撰写大型传记丛书《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潘柏林卷、刘泽棉卷、张民辉卷、黎铿卷、李小聪卷5部)。王增丰将漫塑融入美术教育,为中小学美术教育开拓了一条新路,带领艺术团队坚持20多年义务教育,受教学生10多万人,效果显著,得到教育界、艺术界的充分肯定。2014年1月受聘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审发丨王晓娜、梁醒吾
来源丨羊城晚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