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激发中小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营造积极向上的历史文化传承氛围,进一步拓展新时期名城保护宣传的广度和深度,2月22日,广州市天河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天河区珠吉街道办事处一起特别策划了一场以“传承历史,循迹天河——天河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向学生们展示珠村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
广州天河珠村被誉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七夕节(天河乞巧习俗)在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保留、传承中国传统乞巧文化方面,珠村成为广州一张亮眼的名片。
此次活动精心安排了一系列寓教于乐的项目,邀请“天河乞巧习俗”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潘剑明以及12岁的“乞巧小继承人”黄奕铮同学作为讲解嘉宾。50多名来自清华附中湾区学校的学生,在各自家长的陪伴下,早早地聚集在潘氏宗祠前。
学生与家长们漫步于珠村传统建筑——潘氏宗祠、礼可潘公祠,以及广州乞巧文化博物馆之间。潘剑明与黄奕铮的精彩讲述,无疑为众人开启了一场关于珠村文化的深度探索之旅,不仅展现珠村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还生动诠释了乞巧文化的丰富多彩。
“潘氏宗祠、礼可潘公祠是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青瓦白墙、木雕精致、镬耳山墙……”潘剑明介绍道,每年七夕前后,乞巧习俗都会在潘氏宗祠前进行。随后,在广州乞巧文化博物馆内,大家在欣赏各类七夕主题工艺品和不同地区的民间乞巧供案的同时,解码古人的智慧与诗意。
“真正的匠心不在博物馆的展柜玻璃后,而是蕴含在每一次穿针引线的虔诚中。”潘剑明说。
“乞巧小继承人”黄奕铮则以同龄人的视角,结合自身独特的理解,向学生及家长们介绍广州乞巧文化博物馆内陈列的精致展品及其中蕴含的多彩文化习俗。
他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坚持学习乞巧手工艺四年了。在七夕活动期间,他还成为乞巧博物馆非遗研学活动的“小老师”,每次都制作出带有创意的作品,让观众感受到乞巧随着时代而进步。
活动主办方还精心设计了趣味问答与描画花钿的游戏环节。学生们通过游戏套圈的方式参与珠村历史文化知识问答挑战,在此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活动现场还请来花钿老师为大家点额间花钿。在古代,花钿是女子妆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各种材料剪裁、雕刻或镶嵌成花朵形状贴在额上的装饰手法。众人在老师的精湛手艺与细致勾勒下,亲身体验古代美妆文化的魅力。
主办方表示,此次活动巧妙地将传统文化科普与趣味游戏相结合,让非遗的薪火在青春的手掌中接续传承,也为天河区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文|记者 周欣怡 通讯员 简铃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