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伊始,恰逢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
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图腾。何为“龙抬头”呢?古人观星为令,二十八星宿按方位可分为东、南、西、北四宫也称“四象”,东方为苍老。农历二月初二前后,代表东方苍龙龙头的角宿从地平线升起如同巨龙昂首。
自此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故龙抬头主要习俗多与农耕生产生活相联系。古来民间舞龙祈雨、吃龙食、剃龙头,迎接“龙抬头”仪式感拉满。
舞龙祈雨 五谷丰登
“龙抬头”所在的“二月二”,又被认为是福德正神即社神,俗称土地神的生日,故在民间有“二月二,拜村社;龙抬头,祈丰收;八月二,祭村堂;龙收尾,送龙归”之说。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波介绍说:“‘龙抬头’意味着春耕季节到来,为了防止春旱,中国古代就有了祭祀‘龙神’祈雨的习俗,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北京市20余支特色舞龙队以龙会友,绛红、靛蓝、鎏金,空竹龙、高杆龙凤、绸带龙等各色巨龙、“火”凤凌空飞舞,时而盘桓云霄,时而俯冲献瑞,以磅礴的东方气韵演绎春回大地的盛世欢歌。
在广东佛山,舞龙祈丰年、食俗寓吉祥等传统习俗也延续下来。这些民俗活动,既留存着古朴的民俗脉络,又焕发出新的活力,奉上一幅独特的佛山春日盛景。
“龙抬头”当天,有“中国龙舟龙狮文化名城”之称的佛山,几乎年年都会举办大型的龙舟相关活动。今年,佛山就有两场大型龙舟活动,一是在南海九江烟桥古村的“2025年全国龙舟大联动佛山F3龙舟超级联赛”,活动设置“龙抬头”仪式、龙舟文化表演、龙舟竞速等环节,集观赏性、竞技性、专业性于一体。另一场则是顺德大良大门第三届五人龙舟公开赛,有将近80支队伍、数百名龙舟健儿齐聚大门河段,上演水上速度与激情。
品尝龙食 百病勿近
“龙抬头”之日的特色饮食多种多样,流传着很多饮食谚语或俗语。如“二月二吃水饺,百病惧龙体外跑”“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等。
在广大的华北地区,有“二月二,吃龙食”之说,即把该日所吃食物以“龙”命名,如春饼或煎饼称“龙鳞饼”;面条叫“龙须面”。这两种食物在《燕京岁时记》中即有记载。此外,还把水饺称“龙耳”;馄饨或桂圆叫“龙眼”;云吞面为“龙戏珠”等等。
徐州地区有“二月二,炒料豆”的习俗。此处的“料豆”有两种,一是用沙土干炒黄豆,豆熟即可食用;一种是把炒熟的黄豆倒入熬好的白糖浆中继续熬制成块。这种食物土语称“蝎子爪”。给小孩食用,传说可免除蛇虫鼠蚁等“五毒”侵害。
修剃龙头 龙运当头
民间认为,“二月二”剃头能驱晦纳吉。每逢二月二,很多孩童都会被家长带去剃头,讨的就是“龙运当头”“福星高照”的彩头。虽然我国南北各地过“二月二”的习俗各不相同,但在这一天理发的行动却做到了全国统一。
武汉漫画研究会名誉会长萧继石,几十年来专注创作老武汉民俗系列内容的水墨漫画。他向记者展示了他的两幅画作《老剃头挑子》与《剃头童谣》。
他介绍说,《剃头挑子》定格了老武汉流动剃头匠的鲜活画面:一头是炭火炉子、小铜盆,一头是带抽斗的油漆凳子。剃头匠挑着这行头走街串巷,有人招手,就找块空地歇下来,从抽斗里拿出工具,洗、剪、刮,一袋烟儿工夫为客人收拾得体面光亮。剃头匠过去从师学艺都要学会一手松骨、掏耳、梳头、敲背的好手艺,长年游走江湖,耳听六路,眼观八方,似乎天上的知道一半,地上的全知,练就一张“嚼不烂”的嘴巴皮,一边为顾客掏、按、捏、敲,一边漫无边际地神侃,不知不觉把客人打理得神清气爽。
龙抬头,福运起,春耕忙,日子旺,节庆之喜催发人们奋斗。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极目新闻、北京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