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至6日,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中共广州市海珠区委宣传部、广东省演出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话剧《陈复》,作为“英雄花开英雄城”2025广州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系列活动的重磅剧目,在广东艺术剧院盛大上演。
该剧以曾任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部长的革命烈士陈复为原型,以其“志在复兴”的25年人生历程,通过艺术化的舞台呈现,再现了一位出身优越却心系苍生的热血青年为信仰献身的动人故事,为羊城红色文化传承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哭子复》到《陈复》,小剧变大剧
陈复,字志复,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陈树人之子,1907年生于广州。他自幼受民主革命思想熏陶,15岁即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发表《实行革命运动,打倒一切军阀》一文,18岁赴苏联留学并在此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归国后投身革命宣传事业,直至25岁英勇就义。陈树人哀悼儿子的《哭子复》诗八首,寄托着一位父亲远超舐犊之情的敬佩——“革命至情能似此,已非吾子是吾师”。
在舞台上,陈复的故事最早以红色短剧《哭子复》的形式亮相,20分钟的短剧揭开了陈复壮丽人生的一角。为了更为全面地讲述陈复的革命故事,话剧《陈复》应运而生,完善为一部叙事结构完整精巧、舞美呈现效果更佳的红色题材原创话剧。
话剧《陈复》从红色短剧《哭子复》的雏形出发,在2024年9月首演的1.0版基础上打磨提升,在又一个木棉花盛开的春天,以全新面貌回归舞台,通过戏剧张力与历史真实的交融,为当代观众打开一扇触摸红色记忆的窗口。
广东省演出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剧是探索舞台艺术创作生产新模式的有效实践,从20分钟的红色短剧,到75分钟无场次话剧,再到如今的五幕大戏,逐步提升、精益求精,希望以小投入、精制作撬动大影响。
双男主叙事,重构父子情
不同于1.0版以陈复自述为主的“流动纪录片”风格,《陈复》2.0版采用双男主结构,通过陈复与其父亲陈树人既相承又有别的思想主张,铺陈出一幅革命年代中国式父子情的独特画卷。
剧中,陈树人虽与儿子信仰不一,但对其人生选择始终抱以宽容和理解。有专家盛赞2.0版对父子情的浓墨刻画,认为这既是真实历史的艺术还原,也为红色题材的舞台创作提供了更具人性温度和情感共鸣的表达范式。
3月4日,话剧《陈复》2.0版首演当天,该剧总导演赵国栋,演员戴超(饰演陈复)、李跃辉(饰演陈树人)接受羊城晚报等媒体采访。
赵国栋表示,最开始打磨出来的是一个10分钟的情景剧:“我们通过走基层,到各个地方的社区街道采风、演出,逐渐积累经验,把故事线延长,丰富人物关系,时长也扩展到15分钟、20分钟,到现在的90分钟。”
“陈复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希望把他的故事讲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了解他的事迹,从他的人生抉择中感受到力量。”戴超表示,“2.0版加入了更多故事性的情节,选择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抉择点,串联起陈复的人生,同时也突出了陈复的父亲陈树人,让观众更清晰地感受到父子之间的感情。”
“最吸引我们的是陈复和陈树人之间伟大的父子情。也许陈树人知道他的儿子加入了跟他不同的阵营会造成家庭的割裂,但他依然默默地接受、支持儿子,这让我非常感动。” 李跃辉表示,演出时听着陈复的诉说,自己也潸然泪下。
青年抉择,叩问时代命题
话剧《陈复》通过对抉择瞬间的聚焦和深剖,让观众走进陈复的内心世界,更加直观感受到“志在复兴”背后的那些困惑、追问、思考、不懈。总导演赵国栋表示:“希望通过这些类似‘子弹时刻’的抉择瞬间,让观众思考:在当下的和平年代,青年该以何种方式延续‘复兴’理想。”
话剧《陈复》2.0 版的突破,还在于将谍战元素与红色叙事深度融合——多媒体影像技术配合丰富的光影变幻,呈现出岭南写意之美的舞台效果,再现了上世纪30年代广州城的地下斗争图景。
作为“英雄花开英雄城”红色文化品牌的重要成果,话剧《陈复》既是对广州本土红色资源的深度挖掘,也是对新时代文艺创作使命的积极回应。
据悉,在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广东省演出有限公司将打造“红棉剧说”品牌,推动话剧《陈复》市内巡演,计划3月下旬在广东艺术剧院、6月下旬在江南大戏院演出,并以沉浸式戏剧快闪形式走进陈复红色文化街区(海珠区江南大道中东街),让陈复烈士的革命事迹为更多人所知晓,点亮更多人心中“志在复兴”的信仰之光。
文 | 记者 詹锡伟
图 | 剧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