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两地医院通过“粤港跨境直通救护车”实现“点对点”转运患者,社区“智能管家”实时监测居民健康数据……一座步行15分钟即可到达一家社康中心的创新之城,正以“国际医学城”为蓝图,将跨境协作、产业创新与生态康养编织成一张覆盖生命全周期的健康网络。
作为全国首个“港澳药械通”试点城市,深圳在2024年迈出了“跨境医疗”的新步伐。与此同时,一个占地近20平方公里的千亿级“国际医疗器械城”正加速崛起。
跨境医疗“港澳友好度”升级
“在港大深圳医院做完B超检查,当天就能拿报告回香港,性价比很高。”香港市民陈女士(化名)告诉记者,相比免费但动辄轮候几个月的香港公立医院,深圳就医的高效率,以及远低于香港私立医院收费的价格,吸引了越来越多像她一样的香港人士北上就医。
陈女士特别点赞了线上预约系统的升级:“以前在深圳医院预约检查,网络系统通常不提供‘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选项,现在,几乎所有线上系统都支持港籍人士填写身份资料,操作便捷。”
深圳医疗系统的“港澳友好度”也让陈女士十分安心,“在深圳做检查免去了长时间排队的烦恼。而且,这里的医疗服务也相当不错。比如我常去的港大深圳医院,从导诊到医生,大多数人都能用粤语交流,就像在家门口看病。”
不止于此,深圳的跨境医疗协作早已突破地理边界。作为全国首个“港澳药械通”试点城市,深圳打通了医师资格互认、医疗数据互通、检验结果共享、费用跨境结算等关键环节。前海泰康国际医院等机构正探索成为香港居民定点医院,并与境外商保衔接,让香港患者享受更为多元化的医疗服务。
2023年,深圳为境外人士提供诊疗服务77万人次,其中64万来自港澳,其余则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2024年,粤港跨境直通救护车正式运行。从港大深圳医院“点对点、无下车”通关转运至香港指定公立医院,实现“1分钟快速通关、1小时转运到院”,将急救效率推向新高度。
深圳居民在社康中心使用医疗自助服务系统挂号。
“15分钟社康圈”日趋完善,医疗温度触手可及
在跨境医疗打破地理边界、构建湾区医疗新生态的同时,深圳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亦在不断完善。
“走几分钟就能到社康,还有如‘智能管家’一般的短信提醒服务。”南山区居民林先生(化名)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因工作需要常年奔波在外。自从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后,他会定期收到社康中心通过智能消息系统发送的个性化健康指引,内容涵盖用药规划提醒、每日烟酒摄入量监测建议及每周血压测量提示等。
林先生说,这项服务不仅帮助自己养成规律用药习惯,还“教会”他辨识一些早期症状,实现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健康管理的转变。
在深圳,像这样的社康中心在2024年已达到970家,“15分钟社康圈”网点不断健全。与此同时,全科医师总数提升至9700名,万人全科医生数达到5.5名。
普通市民在感受“步行15分钟”可达的医疗温度同时,优质医疗资源亦逐渐渗透至城市“毛细血管”。2024年,多项重大医疗工程相继落地。
2024年10月,深圳市儿童医院龙华院区正式启用,日门诊量达1万人次,规模为福田院区的两倍。12月,由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运营管理的深圳市新华医院启用,作为目前深圳最大的单体综合医疗建筑,规划床位2500张,单日可接诊1.25万人次。此外,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龙华分院,深圳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新院区也于同月正式启用。
据2025年深圳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透露,2025年,深圳将继续高质量推进“医疗卫生高地”建设,构建“顶天立地”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推动市质子肿瘤治疗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等9个项目开业投用,港大深圳医院二期、市第三儿童医院等15个项目建成,社康机构总数达到1000家。
质子治疗设备效果图。(图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
千亿级医疗器械城的“硬核底气”
2024年伊始,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在《2024年深圳市卫生健康工作要点》提出,要推动出台深圳国际医学城规划,促进医学科技、医学教育、医疗服务、医疗产业融合发展。
在龙华观湖街道,一座占地近20平方公里的“国际医疗器械城”正加速崛起。2024年2月召开的龙华区高质量发展大会立下目标,要将其打造成全国顶尖、世界一流的千亿级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高地。
如今,这里聚集了迈瑞医疗、普门科技、华润三九等14家国内医疗器械头部企业,从植介入器械、高端医学影像、体外诊断到智慧医疗,逐步形成全产业链生态。联影医疗、硅基仿生等企业亦在此竞逐“医疗黑科技”,可穿戴血糖监测设备、微型心脏起搏器等“深圳造”医疗器械,逐渐走向全球。
科技的突破与制度的创新,正逐渐打通医疗全球化“堵点”。2024年,“中国版”国际医院评审标准走向境外;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尝试运行;外商独资医院落地也在积极探索中。
与此同时,多层次的国际医疗服务体系、多元化的国际医疗服务产品正在深圳加速建设。预计到2025年,将建成20家以上国际医疗试点机构、50个以上国际化社康,并依托前海打造医疗旅游集聚区。
从“跨境药械通”到“千亿产业城”,从“AI诊疗”到“质子重器”,深圳正用制度创新、科技聚合与生态赋能,书写着“健康中国”的湾区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