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71

【惠州文脉·聚焦】惠州惠阳:悠悠非遗贯古今 推陈出新续华章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林海生 发表时间:2025-03-07 15:28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林海生  2025-03-07

鹅城万雉半入鑑光,渔歌樵唱朝夕相闻,这里有宛转悠扬的惠阳皆歌;黄金万两送千金,酥丸一对迎十丸,心灵手巧的客家人在非遗美食中赓续故乡味道……惠州市惠阳区建城历史悠久,隋开皇九年始称“归善”,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千年归善,人文惠阳。近期,惠阳区公布了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8个项目和7人入选。截至目前,惠阳共有省、市、区27个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2人。

以文化之名,与时代共新。2025年元宵节当天,惠阳非遗展示馆在水东街正式开馆,与位于淡水街道的惠阳区非遗展览馆遥相呼应,共同诉说惠阳的非遗故事。在广东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的当下,惠阳非遗如何破开“博物馆橱窗”的禁锢,浸润“人间烟火气”的活力,让“古调奏新声”,走进千家万户?

非遗中品味地道客家情

千年的积累,为惠阳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惠阳是典型的客家人聚居地,俗话说得好“逢山必有客,有客必有歌”。400多年前,客家人从粤北、闽西、赣南迁居惠州,留下了浓厚的文化。客家山歌作为客家文化的一大载体,以惠州人日常生活、农耕劳作、风土人情、情感等为题材,记载着惠州客家人的生活发展轨迹和喜怒哀乐,形成了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因地域区别,客家山歌又细分为惠东、龙门、博罗山歌和惠阳皆歌等,其中,惠阳皆歌于2013年12月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红英介绍,皆歌因人人都能唱、人人都爱唱,有皆唱之意而得名。据考证,最晚到清代末期,惠阳地区的民歌就已在当地广泛流传。

惠阳皆歌曾风靡一时,各村中都有擅长唱皆歌的歌者,与本地熟悉传统乐器演奏的人共同组成音乐班子,惠州当地及周边客家地区有钱人家的婚宴、寿诞、添丁宴等场合,多邀请皆歌的演唱班子前去助兴。

客家人好客、喜热闹。在惠阳,每逢佳节或喜庆场合,都少不了“九大碗”的盛宴。数十上百的宾客汇聚在农家院落或围屋之中,八位客人一桌,围坐在四方桌旁,开怀畅饮,尽情享受这独特的客家美食。

“客家九大碗”又称“客家九斗碗”,于2015年入选惠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九”并非确切指的是九道菜,只因“九”是客家人的吉利数而笼统道之。“客家九大碗”由来已久,具体存在时间已不可考究。“客家九大碗”能盛行至今,主要是因为客家人注重血脉亲情,故族聚活动甚多,有聚才有宴、有宴方有聚,其反映的是客家祖先渴望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社会理想。

同样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见证,省级非遗淡水客家凉帽是客家妇女主要服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清人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惠州嘉应妇女多戴笠,笠周围缀以绸帛,以遮风日,名曰苏公笠。眉山遗制也”。清朝黄钊《石窟一征》卷四记载:“妇女冬日戴帕,帕皆青布为之;暑天田功樵采,则戴凉笠,以竹为之,笠檐缀以青绢或青布,可以障目。”淡水客家凉帽制作技艺具有历史研究、经济、艺术和实用、民俗研究等价值,其主要以惠阳区淡水街道为中心,在惠城、惠阳等地广泛传承,其影响范围辐射周边的东莞、深圳及香港新界等客家地区。

邂逅秋长碧滟楼、会龙楼、镇隆崇林世居、淡水曲水楼……建筑艺术里承载着悠悠岁月,传承着客家文化;品味客家九大碗、客家娘酒,感受惠阳皆歌、客家凉帽……惠阳各项非遗中有着地道的风土人情。截至目前,惠阳共有省、市、区27个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2人。

迈出国门延续乡愁记忆

一群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将“柴米油盐酱醋茶”化作舌尖上的文化符号,用一道道美食串联起传统与现代的纽带。

“非遗不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是活着的烟火气。”省级非遗黄金酥丸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清袁枚《随园食单》中即有相关记载,延续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

黄金酥丸制作工艺是客家传统饮食中族群性与地方性统一的典型代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伟坚告诉记者,其传统工艺蕴含了客家先辈对食材的认知、对烹制方法的研究和对生活的创造,通过油炸的方式解决食物储存问题,小小的丸子浓缩的都是客家先辈在质朴生活中衍生的智慧。

同样作为舌尖上的美味,惠州市级非遗——客家咸鸡在惠州餐饮界名气不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曾世英曾多次在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餐饮界比赛中获得金奖或冠军。

“我的目标是将惠阳客家咸鸡打造成惠州的一张名片,成为人们口中的‘惠州手信’。”曾世英说,要让客家咸鸡真正地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单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搭建了惠阳客家咸鸡的生产基地,按照QSC标准进行生产,确保每一批咸鸡都能保持一致的品质和口感。曾世英告诉记者:“每年春节前后是咸鸡的热销期,大家都要提前订货,带着咸鸡去走亲访友。还有不少来自海外的订单。”

在海内外客家乡亲的眼中,客家美食不单是一种独特的风味,更是承载着家乡的感情,是海外客属人群“乡情”“乡愁”的寄托。近年来,随着电商和网络直播的火热,无论是李伟坚的黄金酥丸还是曾世英的咸鸡,都成功地搭上了电商的快车,远销国内外。“以前他们都是回来惠阳之后捎带回去的,现在方便多了,只需线上下单,就可以品尝来自家乡的味道。”曾世英笑道。

除了打开销路外,惠阳的这两项非遗也拓展开了传承人队伍。李伟坚告诉记者,黄金酥丸以前的制作工艺是每代单传,从他开始,收了不少徒弟,更好地推广客家饮食文化,让这门技艺走出惠州、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东南亚有华人的地方,弘扬中国饮食文化。他告诉记者:“2015年我收了一个叫李燕娜的女徒弟,她跟我学了一段时间后,去了美国传播客家美食文化,我非常开心。”

“如能构建一种模式,不仅能够带动非遗项目产生经济效益,增强非遗传承的吸引力,换一个角度来讲,也将成为拉动惠州文旅经济发展的一驾新马车。”惠州市政协委员、惠州市博物馆副馆长侯娟表示。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三地文艺交流合作日益深入,第三届大湾区吉他文化艺术展演作为促进人文湾区建设的重要平台作用更加凸显。2024年11月,惠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本土音乐人将深入香港校园开展艺术交流活动,带去淡水客家凉帽制作技艺、龙门农民画等非遗项目体验活动,以文艺的力量提升湾区青年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据惠州市非遗中心主任袁学欢介绍,在国外众多文化活动中,都可以见到惠州非遗的身影。“我们有一年带着惠阳皆歌登上马来西亚的舞台时,音乐声一响起,台下的老侨胞眼眶马上充满热泪。”黄红英说,这就是血缘的连接与文化的力量。

据了解,每项非遗须在惠州传承上百年,每个项目都承载了至少五代人的记忆。

探索传统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融共生新路径

在时代更迭下,先辈们曾深深看重一代代自觉传承的老传统,已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甚至面临收益难、继承难、推广难等问题,尽管惠州每年都会开展多场活动来推广非遗,但总体效果并不乐观。

袁学欢表示,网络时代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对非遗的关注度虽有所改善,但总体来讲还是不足。非遗的推广,经费不足也是个难题。如惠州市内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主管单位多是乡镇一级政府,许多乡镇缺少经费,能支持非遗的更有限。

针对这些问题,惠州也在2014年出台了《惠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扶持办法》,针对各项问题专门研究扶持策略,惠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扶助资金由原来的3000元调整为6000元。

同时,惠阳区每年也会组织非遗代表性项目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非遗活动,向群众展示惠州本土非遗。在沙田镇,当地通过深度挖掘当地麒麟文化内涵,建设麒麟文化主题公园,发布麒麟系列IP,打造沙田镇麒麟文化馆,有效提升了市级非遗——沙田舞麒麟习俗的品牌价值,让非遗传承与发展有出路。

2024年2月12日,惠阳非遗展示馆在惠州水东街119号正式开馆。该馆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理念为核心,通过沉浸式体验、跨界融合、文创开发等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传统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融共生的新路径。

与位于淡水街道的惠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不同的是,新馆突破传统静态展示模式,创新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馆内不仅系统展示惠阳非遗项目,更汇集特色文创、吉他工艺、藤器制作等本土文化精粹。市民可亲身参与藤编制作、舞麒麟等互动体验,在“可看、可玩、可学”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当代魅力。

走进馆内,可以看到以“沙田舞麒麟”为原型开发的系列IP衍生出摆件、雨伞、水杯等产品;还有惠阳文化地标的冰箱贴及客家话俚语帆布袋、胸章等产品,这些产品通过趣味设计传递方言与地域特色。

惠阳区文广旅体局副局长杨永安说,惠阳建成了两座非遗展示馆,在水东街设立惠阳非遗展示馆除了做好非遗传承与保护外,还将推动非遗文创产品推陈出新,更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群众打造优质的公共文化共享空间、助力惠阳非遗传承保护、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文、图 | 记者 林海生 通讯员 陈丹娜 卢嘉敏

编辑:朱光宇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