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国人大代表、茂名化州市培林橘红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廖志略参与了广东首部“三农”短剧的拍摄工作,“短剧推出后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也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来打卡,有力推动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廖志略提出,希望可以在广东茂名建设全国“‘三农’IP +微短剧” 经济集聚区,通过文化为乡村振兴赋能。
从田间到屏幕:
短剧赋能乡村价值跃迁
近两年,国家广电总局相继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等,将微短剧定位为“文化+产业”融合创新的载体。
在廖志略看来,这些政策为茂名探索“‘三农’IP+微短剧经济”提供顶层设计支撑。茂名大力发展“‘三农’IP+微短剧”有利于带动“土特产”销售、推动文旅融合、增加群众收入,是助力赋能“百千万工程”的有效途径。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农文旅融合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路径。廖志略认为,短剧作为一种极具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形式,能够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乡村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特色农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关注乡村旅游。通过“短剧+农文旅”的融合模式,可实现“从田间到屏幕”的价值跃迁,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打造“三农”IP品牌:
短剧经济的新高地
尽管短剧市场发展迅速,但目前全国尚未形成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引领性的短剧经济集聚区。廖志略认为,各地短剧产业发展较为分散,缺乏统一规划和协同发展机制,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因此,打造一个全国性的短剧经济集聚区,对于整合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短剧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廖志略表示,茂名具备打造全国“‘三农’IP+微短剧”经济集聚区的独特优势。他建议高规格规划建设茂名短剧经济集聚区,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短剧创作团队、影视企业、人才和资金汇聚茂名,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将茂名打造成为全国短剧经济发展的高地。
目前,茂名已在短剧经济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广东省首部“三农”短剧《化州化橘红,天下第一红》推出后,有效带动化橘红销售额近2.6亿元;今年1月举办的“金荔奖”湾区(茂名)首届短剧邀请大赛,以“文化加力‘百千万’,短剧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为茂名探索微短剧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积累了宝贵经验。
构建产业生态:
短剧与千行百业的深度融合
廖志略还提出,期待将茂名华侨城影视拍摄基地列为全国短剧拍摄重点基地,通过加大投入和改造,完善拍摄设施,优化配套服务,吸引更多优质短剧项目在此拍摄,将其打造成全国短剧拍摄的“标杆”基地。此外,他建议构建全国性短剧线上交易平台,推出一系列激励扶持举措,吸引优秀导演、编剧、制片人等加入短剧创作赛道。
为进一步推动短剧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廖志略建议相关部门引导、鼓励全国各地的优势产业与短剧结合,如“短剧+非遗”“短剧+农文旅”“短剧+制造业”等,形成“短剧+千行百业”的多元化产业样态,助力各行业的发展。他还期待大力推动跨界创新,设立“中国短剧展映周”,鼓励全国范围内的年轻人积极参与短剧创作。
同时,他建议国家支持在茂名高校设立全国短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短剧产业的创新发展。
文丨记者 侯梦菲
图丨记者 周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