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26日),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广东·广州)(简称“大湾区文投会”)在广州黄埔国际会议中心开幕。会上发布了《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趋势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凭借九大突出优势、活跃的投资生态,正成为全球文化产业投资热土,未来将聚焦五大发展趋势、三大核心方向、四大赛道,释放巨大投资潜力。

《报告》由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与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联合编制,全面梳理了大湾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投资现状与未来方向。
九大优势奠定发展根基
《报告》指出,大湾区文化产业具备九大突出优势。
一是产业规模庞大。数据显示,大湾区文化产业规模持续领跑全国,2024年广东文化产业营收突破3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9.9%,规模约占全国1/6,连续22年位居全国首位;2025年前三季度,规上文化企业营收超2万亿元,利润超2000亿元,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二是文化制造实力领先。2024年文化制造业营收12639.86亿元,占全国25.5%,大湾区制造业门类齐全,配套完善,已建立覆盖文化产业上下游的全链条体系,形成了文化消费电子、文化智能终端、演艺设备、珠宝首饰、潮玩等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
三是文化服务集聚。2024年广东文化服务业营收13374.14亿元,增长8.8%,在六大领域形成强势集群:电影票房连续23年全国第一,游戏产业营收占全国近八成,演艺市场票房占全国27.4%,电竞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动漫产值约占全国1/3,网络视听产业收入占全国1/7。
四是城市协同联动。珠三角九市202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合计6783亿元,占GDP比重6.05%,其中深圳占比达8.06%。香港以影视娱乐、创意设计为名片,澳门聚焦文化展演、数字媒体,“9+2”城市群正加快构建“广深港澳文化产业创新走廊”。
五是数智全面赋能。2024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2020—2024年,广东数字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量为823076件,占全省66.82%。16个文化新业态行业营收增长15.9%。
六是产业生态良好。广东拥有规上文化企业11891家,占全国1/7,涌现出大疆、Shein、库洛科技等全球独角兽企业。2025年大湾区独角兽数量达72家,占全国21%,文娱创业企业超300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29家,数量全国第一。
七是内外循环联动。广东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额约占全国2/5,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网文、网游、网剧“新三样”及影视动画成为出海主力。
八是金融投资活跃。大湾区坐拥港交所与深交所两大交易所,金融投资体量巨大、活跃度高。
九是政策红利巨大。今年5月广东推出覆盖影视、演艺、动漫、游戏、电竞、网络视听六大领域的政策包,广州、深圳等各地市也出台配套政策,形成“上下联动、精准滴灌”的政策体系,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投资呈现六大特征
《报告》显示,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呈现六大特征:全国投资向头部区域集中,广东成为核心吸纳区;投资高度聚焦广深两地,2020—2025年10月,大湾区文化产业合集产生融资事件710件,广深占比高达85%;投融资轮次倾向“投早”“投长期”;投资领域指向“核心科技”,文化智造投融资事件达370件;投资绩效良好,股权转让、IPO成主要退出形式;文投大会成为资本对接核心枢纽。
展望未来,报告提出文化产业将呈现五大发展趋势:消费分层化、产业文化化、产品数智化、场景新兴化、市场全球化。三大核心投资方向明确:投内容,锁定具备跨媒介衍生能力的头部IP;投技术,聚焦文化垂类大模型、AI辅助创作等;投平台,关注垂类内容平台、智能推荐平台等。
展望未来,重点投资板块包括文化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文化服务业数智化转型、农文旅体教融合。文化科技融合、数字创意生产、文化“智”造、新型文化消费这四大赛道值得关注。
报告强调,“广深港澳文化产业创新走廊”建设将带动区域融合发展,产业、政策、创新、资金、人才“五链”协同赋能,为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提供全方位支撑。大湾区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完善的生态体系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正成为全球文化产业投资的热土。
文 | 记者 莫谨榕 黄宙辉 戴曼曼
图 | 记者 黄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