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网球名宿刘穗明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谈见证中国网球的蜕变:三块全运奖牌,横跨半世纪的坚守

来源:金羊网 作者:周方平;吴浅语 发表时间:2025-11-19 10:03
金羊网  作者:周方平;吴浅语  2025-11-19

11月9日,十五运会网球项目在珠海横琴国际网球中心开打。本期《全运会客厅》邀请到了广东网球名宿刘穗明,他曾获得第五届全运会网球混双冠军、第六届全运会网球混双亚军和第七届全运会网球男双季军。完成从网球运动员到资深教练身份转变的“刘师傅”,回忆了他的全运会故事,分享全运会网球的今昔对比,以及对中国网球发展的展望。

刘穗明说,与往届的全运会相比,“这次最大的不同是在团体项目的设计上有了年龄的限制。这次的网球青年团体赛,要求20岁以下的运动员才能报名参加,第二单打限制必须是17岁以下选手。” 致力于培养青少年网球选手的刘穗明,非常赞同这样的规定设置:“我想这是国家网球运动管理中心想要借助这样的大赛,去培养网球项目的后备力量。”他说,团体项目的设置和单项赛事对于运动员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团体赛事关乎整个代表团的荣誉,尤其在全运会这种万众瞩目的赛事中,更能激发年轻小将的竞技水平和拼搏意志。

聊起网球人才选拔的变化,刘穗明清晰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1975年选入广东省队时,是教练去各个小学挑体育尖子,我那时候练过排球,就被选去了。” 他说,当时的选拔特别简单,“在网球场上测左右冲刺,教练掐着表看速度,在二沙头的田径场跑800米、1500米,教练不说成绩,只是告诉你有没有达标。”而现在的选拔,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专业性大幅提升,“有立定跳远、专业的网球扇形跑、短距离冲刺跑,还有800米、1500米这些耐力项目,设计得更专业了。”

谈及三届全运会的记忆,刘穗明的思绪回到了艰苦的训练时光。“说网球训练有趣是假的,实际上是太苦了。”他直言,最难忘的是体能拉练,“要跑10个400米,必须在1分30秒内跑完,跑不完就接着跑,大家都跑到吐,躺在地上不想说话了。”

第五届全运会前一年,18岁的刘穗明被教练 “冒险” 安排与国家队名将李心意搭档混双,意图以有实力有经验的李心意带一带初出茅庐的刘穗明。刘穗明觉得很幸运:“她是国家队成绩最好的选手之一,回到广东后都跟着男队训练,人家开玩笑说我们打混双就像打男双一样。”

夺冠的经历则充满了意外之喜,“我们根本没敢想拿冠军,我们的目标只是确保第五到第八的名次。”夺冠那一刻,19岁的他和搭档冲到教练身边,大家拥抱庆祝,“我那个时候才19岁,非常兴奋。”

1993年的第七届全运会则是另一种感动。刘穗明和搭档赵志强都已近三十岁,“职业生涯已走到尾声。”他说,“我们原本只想拿前八名挣点积分,没想到一路闯进四强,最后输给当时的冠军湖北队后拿到铜牌。”

本届全运会,刘穗明最关注的是广东本土选手。“肯定想看广东队比赛,王欣瑜、袁悦都是非常有竞争力的选手。”在湖北队郑钦文退出本届全运会女单比赛后,广东队的王欣瑜、袁悦分别成为了头号种子和二号种子。男单方面,广东队的莫业聪、曾姚杰分别为第十一号和第十六号种子选手。刘穗明笑着说:“肯定希望广东选手能拿块金牌回来。”

“打网球有一种社交属性。”在刘穗明看来,参与网球运动,收获的不仅是水平的提升和锻炼后流汗的酣畅淋漓,更是打开了工作生活之外另一种新鲜生活方式。“比如,今天发挥得特别好,这个时刻就是令人回味的。”

网球的魅力,藏在跨越半世纪的坚持里,也融在几代球员的热爱中。从夺冠时的19岁少年到专注青少年培训的网球教练,刘穗明用亲身经历见证着中国网球的蜕变,也践行着体育精神的传承。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方平 实习生 吴浅语


编辑:潘海辉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