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珊
近日,广州市天河区的长运冷链物流中心,一辆厢式货车缓缓停靠在“十五运会食品总仓”前。与往届大赛不同,本次赛事未设置集中的运动员村,“舌尖保障”上创新性地推出食品总仓模式——首次在广州、深圳分设两大食品总仓,通过统一采购、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调度等环节,为运动员筑起一道坚实的食品安全防线。其中,位于广州的食品总仓肩负着广州、佛山、阳江、香港、澳门等10个赛区的食材供应重任。
一道仓门,两个世界
随着货车在食品总仓前停稳,身着制服的市场监管人员迎上前去。他们仔细核查车厢封签的完整性,并核验随车单据,确认无误后,才示意司机打开车厢门。广州市市场监管局食品销售处副处长黄曼妤告诉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为了保证食品安全,每个环节都要可追溯。
车门开启的瞬间,工作人员举起了温度枪。“1.1℃”,显示屏上的数字,符合蔬果的运输要求。全程冷链,是守护食材安全的“第一生命线”。
打开一个泡沫箱,里面是包装整齐的蔬菜。尽管这些蔬菜在产地已进行清洗、切配、分装并经过抽检,但进入总仓前,还须接受更为严格的二次抽检。抽样、送检,结果决定了它们能否获得入仓“通行证”。
记者了解到,当食品送达总仓,抽检合格后才能根据食材保存要求,送进总仓中的不同冷库。比如,干米粉会送进恒温库(15℃-20℃)、果蔬会送进冷藏库(0℃-8℃)、肉类会送进冷冻库(-18℃以下)。同时,清真与非清真食品严格分区。
“这些食材每批必检,特别是肉蛋奶等,不仅要检测常规项目,还要进行食源性兴奋剂检测。”黄曼妤强调。
食品总仓内,一句标语格外醒目:“用‘热诚’的心,做冷cool的事”。流程虽严苛冰冷,但其背后,是从业者对同一个目标的坚守——食品安全。
一张餐桌,四海味道
食品总仓堪称“庞然大物”,主体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大赛尚未开幕,仓内五层高的货架上,食材储备还未达到峰值。但仔细看去,这里俨然一幅微缩的“中国美食地图”:新疆的牛羊肉、山东的蝴蝶面、内蒙古的乳制品、广东的海产……来自全国七八个省份的近400种食材,从近40家优质供应商处汇聚于此。
“我们既要让运动员尝到地道的广式虾饺、干蒸,也要让来自各地的选手吃到家乡风味,比如为西北运动员准备了甘肃产的牛羊肉包子。”总仓负责人介绍,“我们还准备了不同辣度的辣椒酱。”这些既凸显“食在广州”的特色,又兼顾天南地北的口味,成为本次大赛食品供应的一大亮点。
一筐食材,万分用心
总仓隔壁设有食品检测室,一场无声的赛跑正在进行。检验人员正专注地对样品进行快速筛查。黄曼妤表示,检测室主要承担食用农产品快检任务,而兴奋剂检测样本则需送至专业机构进行更严格的实验室分析,最快24小时可出具结果。
此刻,那筐已通过所有检测的食材,正静置于冷藏库中,等待通过冷链物流精准配送至运动员酒店。从原产地到运动员的餐桌,从-18℃的冷库到灶台前升腾的锅气,十五运会食品总仓,以最严谨的态度,执行着温度最可感的任务。
“我们要确保每一位运动员都能安心吃饭、专注比赛。”黄曼妤说道。
值得关注的是,运动员能吃到的,普通消费者同样能买到。这些食材与市售产品同源同线,区别主要在于运动员食材是集中采购、集中贮存、集中配送。
【开栏语】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开幕在即。粤港澳作为东道主,将迎来近4万名运动员——最先经受考验的,不是场馆、不是赛程,而是一日三餐。食物,是赛事背后温润而坚实的支撑。
即日起,羊城晚报推出《十五运会“食”力保障》系列报道,独家探访大赛背后的食品安全保障,为你讲述一餐一饭背后,那些常常被忽视的付出。从首次设立的食品总仓,到运动员餐桌上的密码,再到赛事保障人员的工作餐,个中故事,不止于吃饱吃好,更有着美食大省广东为八方来客奉上的至臻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