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玉米是金子做的吗?”当标价7800元的七彩文玩玉米出现在直播间时,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
这种由普通玉米品种培育而来的“文玩新宠”,近年悄然占据年轻人的书桌,从几元的毛料到上万元的“高货”,价格跨度悬殊,在社交平台与电商渠道掀起讨论热潮。
据了解,文玩玉米在小红书已收割1.2亿浏览量,超58万篇讨论笔记,年轻人热衷为玉米起昵称、配挂饰、拍艺术照,表面是器物赏玩,实则是通过共同审美建立圈层认同的体现。
走红原因
文玩玉米走红并非偶然,早在2018年便已崭露头角,如今的爆发式增长源于多重力量的叠加——
首先是年轻群体的情感需求升级。在“万物皆可盘”的潮流下,年轻人打破文玩“老气”的刻板印象,将目光投向这种兼具自然质感与解压属性的物件。
盘玩玉米的重复动作能促使大脑分泌内啡肽,帮助都市年轻人缓解工作压力,而每根玉米独一无二的纹理与色彩,恰好满足了Z世代对“个性化”与“悦己”的追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蔡海超指出,这种喜爱本质是年轻人通过共同审美建立圈层认同的过程。
其次是农业附加值的深度挖掘,记者了解到,文玩玉米由爆裂、宝石、琉璃等玉米品种经人工培育改良而成,山西早在2014年就有科研团队投身其育种与推广,对种植户而言,文玩玉米单亩收益可达2至3万元,是传统玉米的3倍甚至10倍,巨大的利润空间吸引了不少90后、00后返乡种植。此外,资本与营销的助推更是关键推手,商家通过强调“稀缺性”抬高价格,按色泽、形状、饱满度建立分级议价体系,甚至引入盲盒玩法——10元一个的毛料盲盒、100元开5根的直播间玩法,不断刺激消费欲望。
市场火爆
如今的文玩玉米市场已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格局,价格体系呈现两极分化。
羊城晚报记者在淘宝平台输入“文玩玉米”关键词搜索发现,文玩玉米的价格高低不一,其中单价50-200元的基础手把件占比超60%;闲鱼平台数据显示,国庆假期期间“文玩玉米毛料”搜索量暴涨342%,定制加工服务订单量较平日翻倍。
线下市场中,北京潘家园等文玩聚集地成为重要阵地,商贩将普通成品摆在摊位,标价50至千把块钱不等;“高货”则藏于木匣,价格动辄数千元。
线上渠道更显热闹:淘宝上从基础手把件到搭配珍珠的“高定款”应有尽有;闲鱼平台除成品外,还充斥着毛料、定制加工服务,部分极品玉米标价甚至突破上万元。
直播与社交平台成为销售主阵地,抖音直播间里,商家从深夜到凌晨持续开盒,用“润透感”“奶敷敷”等词汇推销产品;小红书上相关话题讨论热烈,玩家们晒出带挂饰的玉米艺术照,交流盘玩技巧。
多重风险
但光鲜背后暗藏多重风险——
在种植端,江苏一位种植户的经历极具代表性,2024年他跟风种植100亩文玩玉米,因夏季台风导致玉米倒伏,最终仅收成12亩,且半数玉米因品相残缺只能低价处理给养殖场喂鸡,直接损失超20万元。
市场端,供大于求的苗头已现,据媒体报道,文玩玉米市场在2024年达到热度峰值后,随着大量种植户涌入,2025年将出现明显供大于求现象,目前价格回落趋势已显现。
有玩家反映,2024年入手时的文玩玉米价格是当前市场价的两倍,且“玉米每两月就批量上市,种的人太多了”。
更值得警惕的是健康与安全隐患,媒体调查发现,部分商家为追求利润,会采用工业染料浸泡、注胶等化学手段伪造“稀有颜色”文玩玉米,此类玉米残留的染料含重金属成分,长期盘玩可能危害健康;此前已有消费者因购买染色文玩玉米出现皮肤不适,需要市场监管部门介入下维权。
态度分歧
面对文玩玉米热潮,大众态度呈现明显分歧。
支持者将其视为“精神慰藉”,30岁左右的女性是消费主力,她们认为玉米打破了传统文玩的距离感,小巧可爱又便于携带,盘玩过程能带来踏实的满足感。
有玩家表示:“喜欢的不是玉米本身,而是给它取昵称、配挂饰的创作过程,这是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在他们眼中,文玩玉米是连接田野与都市的纽带,承载着对自然的怀念。
反对者则痛斥其为“智商税”,不少网友发现,用“文玩玉米”搜索的毛料价格,比“仓鼠磨牙棒”同类产品高出数倍,两者本质并无区别。
从农田作物到文玩新宠,业内人士认为,只有守住安全标准底线,摒弃资本炒作泡沫,这份“指尖上的乐趣”才能真正“越盘越亮”,而非沦为昙花一现的市场噱头。
文丨记者 彭纪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