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中找到了共鸣
金秋9月,是阿勒泰最美的季节。从岭南到天山,横跨数千公里,文学让“花城”广州与“雪都”阿勒泰连接在一起。
在9月中旬结束不久的“去辽阔处——阿勒泰·花城文学周”系列文学活动中,近20场文学活动在阿勒泰举行,麦家、刘亮程、谢有顺、石一枫等文学名家,与来自《我的阿勒泰》《生万物》《北上》等影视、舞蹈领域的创作者共赴这场文学之约。
文学作为最柔软的纽带,正将两地紧密联结为情感与文化的共同体,共同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书写最生动的注脚。
花城出版社社长张懿告诉记者,这并非一次偶然的牵手。多年来,广东致力“发现”并“照亮”了新疆文学。
作家们以文学为桥梁,将新疆丰厚的土地气息、多元的民族故事和鲜活的生命力直观带入全国读者的视野中,在横跨千里的地理空间书写一段粤新文学深情互动的文脉佳话。
比如,不少新疆文学作品在《花城》等广东刊物上发表后,流行全国,成为经典。2013年,作家王蒙描述新疆生活的《这边风景》,尘封近40年后,在《花城》杂志首发;次年,该作荣获茅盾文学奖。
刘亮程、周涛、李娟、王族、阿拉提·阿斯木、红柯、巴燕·塔斯肯等新疆作家的名字,也通过《花城》杂志和花城出版社为全国读者熟知。
去年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强势“出圈”,直接引爆阿勒泰的旅游热潮。其原著作者李娟的系列作品,如《我的阿勒泰》《遥远的向日葵地》《冬牧场》等,都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出圈”的背后,与广东对优质文学IP的持续耕耘分不开,最终实现从文字到影像,再到文旅产业发展的完美闭环。
值得一提的是,刘亮程、李娟均为羊城晚报花地文学榜得主。2014年,李娟凭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荣膺首届花地文学榜年度散文,而后名动天下。刘亮程的小说《本巴》荣膺2021花地文学榜年度长篇小说,随后在2023年摘得中国文学界别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
“岭南的温润与天山的苍茫,看似遥远,却在文学中找到了共鸣。”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朱山坡认为,基于文化差异与观念碰撞的交流十分必要,必将推动粤新两地文学在互学互鉴中一同成长。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是新疆和广东两地在文学创作、产业转化上多次合作共赢的代表。”9月25日,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活动的现场,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文联党组成员、昌吉回族自治州作协主席、《回族文学》杂志主编刘河山在谈话间,拿出2025年4月的《回族文学》,扉页上印有广州诗人杨克的诗歌《金云为冠》。他坚信,未来粤新两地的文学交流将会更加紧密。
千年遗存增进文化认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批见证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文化遗产得到活化利用,让历史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直抵人心,形成有形有感有效、动力活力迸发的文化润疆格局。
其中,由中山大学深度参与的吐鲁番西旁景教寺院遗址考古项目,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历史实证,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今年9月,中山大学教授、吐鲁番西旁景教寺院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刘文锁再次来到西旁景教寺院遗址,开展年度发掘。
西旁景教寺院遗址坐落在吐鲁番火焰山南麓的一个小山岗上,这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的景教遗址。
自唐至元,该寺院延续数百年,既见证景教(唐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支派)文化东传,也实证了新疆地区不同宗教、不同民族和平共存的史实。
该项目的开展源自中山大学与新疆大学共同建设的“新疆历史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刘文锁向记者介绍,2021年起,中山大学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开始联合发掘该遗址,经过3年多的数次发掘,来自广东的考古团队和当地团队发掘出的文献数量已经超过了1280件(组),还发现了大量人工遗物和自然物。
“汉文佛经、道经与叙利亚文景教文献合写在同一纸张上的情况,以及壁画残块在颜料、绘画技法等方面与本地佛教等壁画相似的现象,揭示出当时多元文化共存、交流互鉴的情形。”刘文锁表示,丰富的考古遗存凸显了西旁景教寺院遗址的学术研究价值、文化遗产价值和展示利用价值。
他继而强调:“我们不是为了发掘而发掘,而是要考虑将来这个遗址怎样保护、展示。”
文旅深度融合不断增进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为深入推进文化润疆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9月12日举办的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上,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向大湾区市民展示了5月1日开放的唐王城遗址保护提升展示项目。
该项目获得广东援疆资金1000万元支持,“五一”小长假期间接待游客10.7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961.67万元。
唐王城遗址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明与中西文化融汇记忆。自2022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出700多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对研究南疆地区历史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如今,游客可沿着约300米长的木栈道观景平台拾级而上,一览遗址全景,并通过沙盘模型、全景图示、多媒体放映等种方式,沉浸式感受唐王城遗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化润疆“开花结果”
9月里的寻常一天,喀什古城的街巷中,一群维吾尔族青年手挥英歌槌,以矫健的舞步演绎着英歌的雄浑气势。
这是全国首支少数民族英歌舞队“粤喀情”的演出现场。“英歌让我们跨越了山海之间的距离。”粤喀情古城英歌队队长艾日夏提江·艾力难掩激动:“去年10月,来自广东的教练手把手教我们英歌舞的招式、步伐,如今我们走到哪里表演都特别受欢迎,我们也成了英歌舞的传承者!”
此前,艾日夏提江·艾力被社交平台上的潮汕英歌舞短视频所震撼。在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支持下,喀什古城景区邀请来自广东的英歌队开展教学和表演交流,让这位维吾尔族青年得到了来自广东汕头英歌队的指导。
如今,这支英歌队已成为古城旅游的一张文化招牌。
今年6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新元参加“跨粤山海奔赴疆来”2025年广东省文联“文化润疆”活动。在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他与徒弟孙文萍意外重逢。
孙文萍曾经随王新元学习广绣。如今,她已来到新疆支教3年,在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开办广绣社团。
“我一开始连针都拿不稳,现在能绣出完整的作品了!”六年级学生布艾吉尔古丽骄傲地展示着自己绣制的“荷花图”,针脚虽显稚嫩,却饱含深情。
王新元见这些孩子们年纪虽小,但手中的绣品已经初见章法,饱含专注与热爱。“这种从‘零基础’到‘生根发芽’的变化,是文化润疆最生动的成果。”王新元感慨道。
“跨粤山海奔赴疆来”活动同期还举办了惠民晚会。
粤剧《白蛇传·情》选段“趁好天时”,以婉转唱腔和细腻表演将岭南文化娓娓道来;充满喀什风情的民族舞蹈《花儿永远这样红》,踏着欢快的节奏翩翩起舞;《热吻新疆》《一杯美酒》等歌曲将晚会气氛推向高潮。
此外,独舞《平芜尽处》、奇妙的魔术《单口戏法》、妙趣横生的相声《幸福生活》等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交织共鸣,生动诠释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融合图景。
现场气氛热烈,“粤”味十足,喀什群众观看后直呼“亚克西”!
喀什市民阿迪拉·阿布都热西看完表示:“粤剧演员们的扮相、唱腔很惊艳,活动一下子就拉近了广东和喀什的距离,让大家领略到不同文化的风采。”
铿锵的鼓点、豪迈的步伐、细密的针脚,不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到各族群众心间,更结出紧密的民族团结情感纽带,搭建起粤新两地心手相连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