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阳江市阳西县谷围村村干部们脚步匆忙
台风过境后,这三件事“不能等”
文/羊城晚报记者 郭思琦 戴灵敏
图/羊城晚报记者 梁喻
台风过境后的雨夜,镰刀与锯子的声响合着“一二三”的号子,省道上倒伏的树木被一寸寸切断、移开。一群满身雨水的人,在路上清障,他们是阳江市阳西县织篢镇谷围村的村干部。
9月24日下午5时前后,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沿海登陆。距离登陆点仅80多公里的阳西县织篢镇风雨大作。
当晚,278省道谷围村段多处树木倒伏。黑暗中,谷围村党总支书记吴德志带着近10名村干部和村民志愿者,打着手电筒,用镰刀和锯子,为可能经过的救护车、抢险车清出通道。
“台风过境,通道路、查鱼塘、访村民这三件事不能等!”吴德志的话掷地有声,这也是村干部们在风雨中共同守护家园的准则。
清障畅通“生命线”
“桦加沙”带来的狂风暴雨导致阳西县278省道大批树木倒伏,枝干横亘路面,阻断交通。面对这一紧急情况,谷围村的村干部们没有坐等专业清障队伍,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第一时间行动起来。
“台风来了,是大家的事,我们都要出一份力。”吴德志望向省道远处隐约的车灯说,“很多救护车、应急作业车都要从这条路上过,这是一条应急救援通道,及时清理路障至关重要。”
夜色中,村干部们有人用双手扶着断树稳住重心,有人调整锯子角度,还有人把割下的枝干移到路边。雨水打在他们的脸上,却没人停下手中的活。
清障不只在省道,村道也同样在进行。村干部谭际军带着村应急队的几名工作人员在村里巡查,手电筒的光扫过村道,不乏低矮的树枝被吹断在路边。“村里老人多,这些树枝不清理,大家出门容易被绊倒,真有急事也不方便。”谭际军一边说着,一边弯腰将树枝拖到路边。
查看鱼塘护产业
台风过境,查鱼塘也是村干部们上心的事儿。谷围村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之一,3000多亩鱼虾养殖塘是全村的支柱产业,更是村民们的生计。
“一个鱼塘的价值就有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这是村民们的命根子。”村干部深知鱼塘的重要性,当晚8时许,忙完省道清障的吴德志没歇脚,又和其他村干部匆匆赶往养殖区。
“村里有29户村民从事渔业养殖,台风来临前,许多村民已经抛售了一批鱼货,为了减少损失。”对于村情,当了7年村党总支书记的吴德志了然于胸。在一处鱼塘边,他用手电照亮渔户棚架,仔细查看设施受损情况。
村干部叶发雷告诉记者:“台风后,村民们最担心的就是停电导致增氧机停止工作,这可能会造成鱼虾缺氧死亡。我们通过排查,既能掌握鱼塘情况,也能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协助保障,尽量减少渔民的二次受灾。”
探访村民解忧愁
谷围村内有许多独居老人,台风后,探访村民、处置应急突发情况也是村干部的重点工作之一。“村民遇到问题会给我们打电话,我们必须第一时间响应。”晚上8时许,谭际军带着应急小分队直奔村内一处水管破裂点。
原来,当天下午风雨最猛烈时,村里一段围墙被吹倒,砸破了主水管,全村停水。村民上报险情后,谭际军组织村里的应急工作人员准备工具,出动抢修。接管、固定,几人在雨夜里忙碌了近1个小时,直到晚上9时多,自来水重新流进村民家中,全村恢复了供水。
台风登陆后的这一晚,谷围村村干部们的脚步匆忙,从未停歇。通道路时的吆喝声、查鱼塘时的电话声、访村民时的叮嘱声,是这个不同寻常的夜间,村子里最让人安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