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秦小杰 实习生 武依洋
秋季新学期开学在即,如何让抗战历史在思政课堂中生动呈现,让伟大抗战精神滋养青少年心灵?近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省小学、初中、高中、中职、高职、本科6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同台授课,以差异化教学设计诠释同一主题,生动展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
其中,广州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周志鹏作为高职学段代表,立足高职教育“育工匠、强技能”的核心目标,用“动态世界地图+时间轴”解锁历史深意,让“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知的事实,更将抗战精神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为高职思政课打造了“理论有深度、实践有温度”的鲜活范本。
破解“历史与职业”脱节问题
“从高职进入大学阶段后,更注重说理、找证据,要告诉学生‘中国抗日战争为什么胜利’,让他们明白胜利是必然的。”周志鹏坦言,高职生的思政课需要兼顾“历史逻辑的深度”与“职业场景的关联度”——既要讲清抗战历史的核心价值,又要让学生看到历史精神对专业学习、未来工作的指导意义,避免“学历史”与“学技能”脱节。
如何打破这种脱节?周志鹏在课堂上确立了“以史料为基、以职业为魂”的教学思路。一方面,他通过“动态世界地图推演+数据论证”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历史逻辑的梳理;另一方面,他紧扣高职生“技能报国”的培养方向,将抗战精神与专业场景深度绑定,让学生在读懂历史的同时,明确自身“攻克技术难关、助力产业发展”的时代使命。
课堂上,“动态世界地图+时间轴对比”环节成为最大亮点。周志鹏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为背景,在动态地图上精准标注不同时期中国战场与世界其他战场的关键战役,随着时间轴推进,两大战场的互动支撑关系直观呈现。这种“让历史自己说话”的方式,不仅让学生理解了“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更培养了他们用“证据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思维,正是学生未来从事技术研发、工艺改进时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
构建“精神-技能-使命”闭环
为让思政教育效果从课堂延伸到职业实践,周志鹏构建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完整教学链条。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调研“抗战时期的技术突围故事”,让学生提前感受“攻坚克难”的精神内核;课上,通过动态地图、数据论证深化历史认知,再以“小组讨论”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抗战精神融入专业学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弘扬抗战精神。
周志鹏强调,高职思政课不能只讲“大道理”,必须找到“历史精神”与“职业场景”的结合点,让学生明白“爱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学好一门技术、攻克一个难题,就是在为国家产业发展作贡献”。
广东实验中学云城校区副校长、正高级教师石晓芸现场观摩后指出,高职思政课的核心在于“衔接历史与职业,让精神落地”,而这堂课恰好做到了这一点。“我的空间想象力不算强,但周老师的动态地图让我瞬间读懂了‘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这种将学术视野转化为直观教学的能力非常难得。”石晓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