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书香节人气旺:读者热情点燃周末 名家活动一座难求

来源:金羊网 作者:孙磊 发表时间:2025-08-18 09:35
金羊网  作者:孙磊  2025-08-18
南国书香节人气旺,多位名人亮相主会场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统筹/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邓鼎元 李论 何文涛 周巍 刘泳希

多位名人亮相主会场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8月17日,2025南国书香节开幕第三天,恰逢周末,现场人流如织,热闹非凡。文坛“当红炸子鸡”刘楚昕、热门作家马伯庸、知名漫画家朱德庸、著名导演王晶、《百家讲坛》明星主讲人康震、为中国捐赠二战相册的美国小伙埃文·凯尔等众多名人携新书亮相主会场,诸多读者慕名而来,在签售区域早早排起了蜿蜒长龙。

“中国文学的希望在于年轻的读者。”“跟刘德华同台飙戏,我也是出息了。”“世界太大了,而我们的心太小。”……活动现场,嘉宾金句频出。他们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漫谈个人的生活体悟,与读者面对面谈心交流。

金句与掌声交织,书香与人气相融。热烈的现场氛围构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磁场,让文学的魅力触手可及,让思想的交流畅通无阻。这不仅为书香节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城市的未来培育着更深厚、更富活力的文化根基。

马伯庸:“国际范”的书香节是文化软实力的最好体现

马伯庸已经记不清自己是第几次来南国书香节了,但是每次迎接他的,都是大排长龙的读者。8月17日,在新书《桃花源没事儿》分享会上,马伯庸笑称,广东是他的福地。从《食南之徒》到《长安的荔枝》,马伯庸笔下的故事都跟岭南有关。“未来我会继续创作和广东有关的文化作品,也会每年来广东跟大家见面。”

活动现场,马伯庸分享了新书《桃花源没事儿》创作背后的故事。该书是他写作耗时最长的一本。“这个故事萌生于2013年,那时候我还处于白天上班,晚上写稿,顺便给新生儿换尿布的状态。如今我已人到中年,这漫长的创作时间里,保留了我这十多年来心境变化的痕迹,很多东西我没刻意删除,让它保持着这种斑驳的风貌,就当是留住了我的人生年轮。”

最近,电影《长安的荔枝》热度居高不下。活动现场,马伯庸告诉读者,他在电影里客串了一个小角色,披上了红袍,成了个官员,跟刘德华演的杨国忠对戏。“我还打电话给我妈妈,说你儿子出息了,跟刘德华同台飙戏。”

马伯庸表示,他很喜欢历史中的古代广州,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各种文明交汇之处,是一个巨大的商贸中心。“今年南国书香节主打国际化,有这么多外版图书走进来,同时也有中国文化的输出,实际上是我们软实力的最好体现。”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周欣怡

朱德庸:用画笔捕捉情绪,用漫画描绘人性

“广州于我的意义不一样,我妈妈的家庭曾在广州住过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我这次来到广州觉得特别亲切,就像回到了我妈妈的半个家乡。”朱德庸一登场就表达了对广州这座城市的独特感受,迅速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8月17日下午,著名漫画大师朱德庸做客2025南国书香节,带来一场题为“这个世界,什么事都在发生”的经典作品读者见面会,分享其数十年来通过漫画观察生活、理解人性的心得。众多读者慕名而来,聆听朱德庸关于自我、人性和社会的独到见解。

他向读者幽默地解释道:“或许我脑袋上有一根天线,一直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触到多种信息,所接触到的信息不论是熟悉或陌生,我都能在其中感受到一些情绪。当接触信息足够多的时候,我就能慢慢地知道人们在所处时代中感受到的是什么,从而产生创作的情绪冲动。”于他而言,所有作品都和人性有关,每一本书都是独特、真诚的,代表着他数年来的不同观察和感触。

多年的观察和积淀催生了新的灵感和创作尝试。《什么事都在发生》是朱德庸第一部打破四格创作的漫画,描写各种各样的人生困境。他认为,这本书能够教会人们如何面对情绪、疏解情绪,这也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何文涛 实习生 王申昊

康震:苏轼告诉我们,人生无论晴雨都应从容前行

8月17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百家讲坛》的明星主讲人康震做客南国书香节现场,围绕他的新作《康震诗词课:苏东坡12讲》,带现场读者粉丝一同解码与岭南有着不解之缘的苏东坡的“顶流”人生。

“书写苏东坡是我靠近这位千年知己的唯一方式。每个热爱苏东坡的人都有权利去写他,其实不必成为作家,只需要自由地书写内心,就很美好。”他鼓励现场在座的每一位喜爱苏东坡的观众写下自己心中的苏东坡。

在康震看来,苏轼从苏子瞻到苏东坡的转变,本质上是文化人格的淬炼过程。尤其是苏轼在黄州时期完成的精神蜕变,展现了中国士大夫文化自觉的最高形态,即在低谷发出高音的生命力。“苏东坡告诉我们,无论晴雨,‘一蓑烟雨任平生’,放轻松,走踏实,不要太得意,也不用太失意,从容踏实地前行,这就是最大的福报。”

康震生动的讲解和接地气的语言让现场多次爆发出掌声和欢笑声,然而活动最精彩的瞬间出现在观众互动环节。一位读者向康震问好,接着打趣道“今天我没穿制服”,康震立马认出了他。

原来他是《2023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南航机长马保利。他的现身引得现场观众阵阵惊呼,掌声雷动。马保利与康震以苏轼与韩宗儒之间“换羊书”的故事展开了一段妙趣横生的互动。马保利还用“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的诗句作为结尾,邀请康震常来广州。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欣怡 实习生 李雅慧

埃文·凯尔:向中国捐赠二战相册是冒险但正确的事情

8月17日,美国青年作家埃文·凯尔携带新书《敢为》亮相2025南国书香节主会场,并举办读者见面会。这是他第一次在中国参加书展。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大背景下,埃文·凯尔捐赠二战相册的举动显得意义非凡。在接受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埃文·凯尔讲述了他向中国捐赠二战相册与创作新书的心路历程。

“我想通过新书传达给读者保存历史、珍视历史的重要性。”埃文·凯尔说:“这本书的中文名叫《敢为》,因为我敢于做正确的事。自从我得到了那本记录二战时期侵华日军罪行的相册,我就知道这本相册应该属于博物馆,属于所有人,而不是我个人。当然,作为一个美国公民,把这样一本相册捐赠给中国是一个冒险的举动。美国政府曾试图说服我不要这样做,我也遭到过一些势力的网暴、恐吓,甚至有人闯到我的公寓威胁我。但我还是把相册带到了中国,因为这是正确的事情,这样做符合我的价值观。我这样做,也希望其他人敢于这样做。”

埃文·凯尔在《敢为》一书中记录了他获得二战相册、捐出日军罪证、在中国各地参观走访等内容,揭开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这是埃文·凯尔首次以文字真实、直接地面对那段至暗时刻,向世人传达捍卫真相的决心以及对和平的美好期待。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泳希 赵鹏

刘楚昕:中国文学的希望在于年轻的读者

8月17日,青年作家刘楚昕携漓江文学奖获奖作品《泥潭》亮相南国书香节,先后在广州四阅书店和南国书香节2025羊城书展举办两场活动。下午的读者见面会以轻松对谈的形式展开,夜晚的对谈活动则与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围绕“越过山丘,文学的孤独与回响”进行深度对话。作为备受瞩目的新生代作家,刘楚昕以真诚的分享和冷峻的思考,展现他的创作姿态与思想锋芒。

在四阅书店的《泥潭》读者见面会中,刘楚昕坦言,当代严肃文学面临与“中国足球”相似的困境——表面热闹却受众有限。他结合自身投稿屡遭退稿的经历,呼吁读者关注青年作家的生存状态:“中国文学的希望在于年轻的读者,他们比年轻的作者更重要。”

当晚与谢有顺的对谈中,刘楚昕进一步展露其艺术追求与创作内核。当谢有顺谈及“刘楚昕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构成”,刘楚昕真诚传达爆红后的自我定位:“我和当初的自己仍是同一个人。”

刘楚昕的新作,将聚焦理性对现代人的双重作用,探讨人类病症背后的时代病症。一个在理性、感性间撕裂的青年,在现代社会中无处安身,最终回归了“动物本能”。他想以此叩问现代性对人类的影响:“我们本应通过理性解放自己,却在现代社会中用理性约束和规训自己。”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熊安娜 孙磊 实习生 李雅慧

王晶:人生由我掌控,努力读书达到高起点

8月17日,香港知名导演王晶自传《人生由我掌控》新书首发分享会在南国书香节举行。作为香港“影坛活化石”,王晶通过“至暗时刻”“情义”“北上”“高考”等八大关键词,与现场读者分享了自己的50年从业经历,以及对人生处世的深度思考。

王晶的自传本次在内地重新出版,书中加了很多新鲜内容,是王晶过去数十年的从业经历与体验,其中包括他来内地工作后的诸多遭遇和感悟。

“我入行已经50年,中间有许多起起落落。面对挫折或者低谷,你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和价值观。”王晶与读者分享:“不要因为别人说什么,你就觉得自己不行。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自己的原则性,不用听太多人的建议。”王晶还回忆了自己的读书经历。“我在中学时,读书很不用功,就每天玩。直到中四,我就真的好像醍醐灌顶一样,用一年半的时间,努力背书,请教老师。我的成绩从年级200多名,进步到20多名。再努力了一年,我的语文成绩都是A,最后顺利入读了香港中文大学。”

王晶鼓励读者:“我还是赞成努力读书,因为没有别的东西在这个阶段能够判定你的能力值。我建议大家,努力读书,进最好的学校,让自己认识顶尖的朋友和同学,这样才能让你尽快达到比较高的起点。”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编辑:潘海辉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