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月如
燕子归来之际,清明悄然而至。
十年前我们家定下一条关于清明的家训:“生时待好,故后随风,亲恩深记,情义留存。”简短十六个字,承载着我们对已故亲人的无尽追思。
家训的订立,缘于十多年前一件往事。
当时家族中一位长辈突发重病,加上其有中风、糖尿病病史,治疗风险和费用颇高,医生建议放弃治疗。但长辈的大儿子坚持治疗,几天时间就花费了20多万元,可惜最后长辈仍没能熬过来。
临终之际,大儿子又不惜重金,给长辈用呼吸机、氧气等,并将长辈运回家中,召集亲戚为其“唤魂”。然而随着氧气耗尽,老人的生命之火也随之熄灭。丧礼由长辈两个儿子操办,场面铺张,宾客满座,人人夸赞两兄弟孝顺有加。
然而,我和先生无意中却瞅见了长辈的房间,内心顿时五味杂陈。那里面邋遢凌乱,衣物污秽不堪,旧式木床因长年污垢而变得漆黑一片。参加完那场家祭后,我俩借口单位有急事匆匆而归。
次日,公公婆婆也参加完那位长辈的后续殡葬仪式归来,提及那副棺木就耗资了5万元,花圈亦花费了1万元,谢宴更摆了20多席,花销好几万元……这般庞大的开支令我们瞠目结舌。
过了大半年,我们又听闻长辈的两个儿子因祖屋与遗产的分配问题争执不休。再后来,每年的清明时节,我们回去扫墓时,得知那位长辈墓前仅有几位堂兄弟前去祭扫。这一切,着实令人感慨万千。
经历这事后,我和先生开始更加珍视与家人相处的时光,我们时常带着婆婆回她的娘家,去探访她那些挚爱的老弟弟和好姐妹,陪她一同漫步于田间地头,或伴她与儿时玩伴共叙往昔。
我们也经常用轮椅推着公公到公园走走,呼吸新鲜空气,又带他到年轻时工作的地方看看老朋友,还挤入旧街带他吃最喜欢的“煲仔饭”,那份熟悉的味道仿佛带着他回到了往昔的岁月,我们也得以经常看见他的笑脸。
我与孩子们还常常带着我的老母亲展开说走就走的周边之旅,一同感受城市的日新月异,品尝各地美食,体验旅游的乐趣,让欢笑与温馨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
在这些互相陪伴的时光里,我们一直教导孩子们:生命是短暂的,亲情却是永恒的,当老人健在时,作为家人的我们一定要全心全意地赡养与照顾,用实际行动关爱和温暖他们,珍惜每一个与老人相处的瞬间。这些远比让他们孤独无依地在病榻上挣扎要美好,也比等老人离世后再耗费巨资办葬礼、徒然焚烧纸钱,要来得更加真挚且有意义。
我们更跟孩子们强调,一旦亲人离世,丧事理应从简,让骨灰重归自然的怀抱,尊重与顺应生命的自然循环。在世的人只需要将已故亲人的恩泽深深铭记于心,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缅怀、追忆就好。
每年清明时节,我们一家人还会一边制作艾草青团,一边细细回味着已故亲人的往昔趣事和曾经的涓涓恩泽。
婆婆经常会提起她那已仙逝二十余载的母亲,跟我们讲那位养育、教导她长大的女性,是如何授予她逆境中求生的坚韧与乐观地面对人生风雨的智慧的;公公则时常念及一位与他虽无血缘却情深如亲手足的已故工友。公公说在他人生低谷之际,是这位工友的挺身而出和无私奉献将他拽出孤苦深渊,让他体会到世间难得的亲情;我的先生会忆起那位因病不幸早逝的表哥,他们曾一起在车行探索车辆维修的奥秘,而表哥总是倾囊相授,将知识传授于他;我也会沉醉于对我疼爱有加的外婆的追忆中,想起她亲手为我制作的苞谷饼,那份滋味至今难忘……
在这些夹杂着淡淡哀愁的讲述中,我们仿佛穿越时空,重见已故亲人的音容笑貌,心中满溢着对他们无私的爱与深切教诲的感激。那份超越了生死的温暖,似乎穿越了时空扑进了我们的怀中,又如同春风拂过脸庞,温柔而持久。
孩子们在这种种清明时节的亲恩细数中,逐渐领悟了家训的意义以及亲情的可贵,对爱的真谛以及传承家风也有了更为具象的理解。
随着青团渐渐成形,我们在对“生命必然要面临离别”的释然中,又情不由禁地陷入了绵长而深沉的思念。而这份思念,如同青团中包裹的馅料,饱满而真挚,让人回味再回味。
清明时节,细数亲恩,轻念家训,我们学会要以爱和包容的心态珍惜眼前人,把握每一个与亲人共度的珍贵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