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许张超 黄婷
3月28日,岭南数字创意大厦新基建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州羊城创意产业园举行,活动现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的岭南文化大数据中心正式启动。
据悉,岭南文化大数据中心将以“立足湾区、辐射全国、链接全球”为目标,夯实数据和技术底座,建立岭南文化传承发展的实验室,推动岭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智能化解析和产业化应用,打造“数字传承中枢、智能创新引擎、产业聚合平台、国际传播窗口”四大功能,为岭南文化“双创”增添新活力。
传承力:争创文化数字化标杆工程
广东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粤剧、古琴、剪纸、皮影、茶艺5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代表作项目,以及醒狮、广绣等16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全省核定公布不可移动文物2.5万余处……
然而,在这些“岭南记忆”中,仅30%左右的文物完成高清数字化采集,非遗项目数字化覆盖率不足25%;已数字化的资源中,有90%停留于基础影像存档阶段。缺少智能解析与活化利用,让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广东岭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华介绍,作为根植岭南的文化大报,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正以岭南数字创意大厦为物理载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驱动,建设岭南文化大数据中心,通过整合文脉、非遗、历史、民俗等文化资源,开发岭南方言语料库、岭南文化基因库等特色数据库,来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活化利用。
在岭南文化大模型上,当用户上传一张岭南美食图片,询问“哪些食物是咸的”,模型不仅能识别图片中的食物,还可以思考食物的具体做法,进而推理出正确答案;在动态更新的岭南文化基因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的岭南文化数据海量汇聚,还将与美术馆、高校、文博单位等建立共联共享。
此外,岭南数字创意中心将融合VR/AR、空间计算技术,打造出沉浸式的岭南数字文化体验馆。以岭南数字文化体验馆为样板,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还将推动“百县千镇万村文化体验工程”,在3年内建成覆盖省内各县镇级文化体验馆,配备标准化的数字展陈终端及动态更新展陈内容网络。
影响力:触达全球104个国家和地区
在中国文化“出海”过程,坐落于羊城创意产业园的岭南文化大数据中心,将如何助力岭南文化实现全球化的深度触达?
丁华表示,通过岭南文化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岭南文化数字驿站”搭载粤语等岭南方言语音交互系统,可精准推送醒狮VR教学、侨批电子档案等场景化服务,是推动岭南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
全球6000万海外华人中,仅广东籍占比就已超过42.5%。丁华介绍,岭南文化大数据中心将构建数字文化内容传播、文化出海服务平台,预计可实现日均跨国文化传播量超2000万次,触达全球104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群体;还将打造3-5个IP进入全球数字内容消费Top100榜单,推动岭南文化元素在全球电影、游戏、数字展陈中的露出率增长500%。
生产力:核心产业增加值将超1200亿元
岭南文化大数据中心如何扛起“文化生产力”的大梁?丁华描绘出一幅产业聚合平台建设蓝图:岭南文化大数据中心建成后,将整合粤港澳三地超200家龙头企业,打造覆盖数据生产、处理、分发的全产业链,推动数据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探索。
该中心将对经济产生显著的直接拉动,预计2028年实现数字文化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200亿元,带动旅游、教育、游戏、出版等关联产业规模超3000亿元,孵化独角兽企业5家、上市企业3家;将对产业效能产生较大提升,文化企业平均开发周期预计从12个月缩短至3个月,数据要素对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从15%提升至35%。
岭南文化大数据中心还将成为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关键一环。丁华称,未来将把该中心做到下沉一线、直抵基层,打造数字村史馆、AI文旅自助导览、跨境IP交易所等百余项智能体应用,为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岭南文化大数据中心建成后,有望成为国家文化数字化的‘华南支点’、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共同体的‘数字桥梁’、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超级路由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文化杠杆’。”丁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