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659

【名家·谢有顺】对话谢有顺:我们要永远对莫言这样的作家抱以期待

来源: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作者:孙磊 发表时间:2025-03-29 11:32
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作者:孙磊  2025-03-29


莫言、余华等先锋作家越写越差?学文科真的没用了吗?如何阅读才会有真正的收获?羊城晚报邀请到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有顺,跟他聊聊他的新书《文学的深意》。

谢有顺身上有很多标签:中大教授、长江学者、全球青年领袖。作为学者,他29岁成为国内最年轻的“冯牧文学奖”得主,与莫言同台领奖;作为老师,他34岁成为国内最年轻的中文学科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是诸多学生眼中的“大神”;作为文学批评家,他是不少作家眼中的“才子”,文学界盛传的“南谢”。

文学如何与人的内在生命、与我们身处的时代现场发生关系,是谢有顺真正关注的问题。在新书《文学的深意》中,谢有顺展示了自己对中国当代文学动态的体察和洞悉。

他的文学批评从具体的文本出发,进而进入到一个更宏大、更广博的空间,一个文学的、生命的、心灵的世界。

随着AI时代的到来,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让文字一步步祛魅,从庙堂之高走向烟火人间。

短视频、浅阅读、影视改编,让这个时代的文字越来越松软,文学看起来热闹又喧嚣。短视频时代,我们可以用五分钟快速读完一本《红楼梦》,也可以用三分钟看完《教父》三部曲。

“如果你过度迷恋、追求快乐阅读,那你的阅读可能就永远在一个平面滑行,很难有真正的收获。”谢有顺此说犹如对“快乐阅读”的当头棒喝。

他坚信,科技越发达,我们越需要文学。今天的文学,依旧有着影响人心的力量。然而,真正让人有收获的文学,从来都是有难度的。

静下心来,收听这期关于文学干货的“暴力输出”,我们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时间轴:

【3:55】批评家和作家之间,评论和被评论之间,并非庸俗的联系

【6:25】一个作家还在写,比他写了什么写得如何更重要

【7:59】永远要对莫言这样的作家抱有期待

【13:09】余华直言媒体现在塑造的“段子手”形象非他所愿

【15:38】作家在变化的语境当中要有所坚守

【17:05】传播方式、阅读趣味的变化未必不会对文学带来积极的改造

【18:32】文学所要做的所有努力就是告诉我们文学还可以怎样,探寻无数的可能性

【22:52】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无意义中流失,人生最后能回忆起来的就是那些“文学瞬间”

【26:26】向外是一个幽深的宇宙,向内也是一个宇宙,探求不尽

【29:00】你年轻就应该过漏洞百出的人生

【30:07】行到水穷处,不妨坐下来看看云起时

【33:01】赚稿费上大学作为写作动力一点不比成为伟大文学家低级

【35:50】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论文吗?

【39:24】如果说文学的价值,那就是俯下身倾听那些微弱的声音

【42:01】在今天就能指出谁是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家,这是批评家应有的胆识与见识

【43:44】肯定中国当代文学也需要勇气

【47:23】阅读需要首先读出作品的好来

【49:01】过度迷恋快乐阅读,你的阅读永远只能在一个平面滑行。真正有收获的阅读从来是有难度的

【52:36】每个人身上都应该有不被时代所改变的东西

【54:27】不通文学,终归是一个缺憾

【58:15】读烂书可能是你学会读书的必要代价,一直在读比读了什么更重要

节目中提到的相关著作:

莫言 《檀香刑》《丰乳肥臀》《透明的红萝卜》《枯河》《晚熟的人》《生死疲劳》

余华《活着》《文城》

曹雪芹《红楼梦》

李娟《我的阿勒泰》

李泽厚《美的历程》

陈忠实《白鹿原》

江南《龙族》

节目中提到的相关作家、学者(按出现顺序):

海明威、格非、汪曾祺、王维、苏东坡、孙绍振、卡夫卡、巴尔扎克、福楼拜、熊十力、徐复观、托尔斯泰、莎士比亚、李白、屈原、杜甫、钱穆、村上春树

本期主持:孙磊,羊城晚报文化副刊部记者

本期嘉宾: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出版有《成为小说家》《散文中的心事》等著作二十部。曾获冯牧文学奖等。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

音频剪辑:何文涛,羊城晚报文化副刊部记者

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荔枝APP

你还可以在喜马拉雅、小宇宙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搜索 花地有声 关注收听,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互动!


总策划 | 任天阳

总统筹 | 林海利

总执行 | 陈桥生

策划执行 | 鲁钇山 邓琼 吴小攀

音频采访 | 孙磊

音频剪辑 | 何文涛

海报制作 | 李焕菲 梁善茵

编辑:李芷涵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