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花地有声”又出新玩法!
3月27日,由“花地”副刊衍生的音频节目“花地有声”将上线全新子栏目“花地夜读”。首期节目将通过AI技术“克隆”已故文学名家、“花地”的先行者秦牧先生的声音,朗诵一篇他于上世纪80年代发表在羊城晚报《花地》副刊上的散文作品。
芬芳四溢的文艺园圃开出新花
自1957年创刊以来,羊城晚报副刊《花地》以发表名家名作、发掘文学新人为宗旨,始终保持对文学、文化的坚守,被誉为一个繁花照眼、芬芳四溢的文艺园圃,赢得了海内外广大读者的欢迎。
茅盾、巴金、冰心、郭沫若、老舍、曹禺、汪曾祺、王蒙、蒋子龙、刘心武、莫言、贾平凹、李娟,以及余光中、洛夫、王鼎钧等名家,都曾是花地的作者。作家陈国凯所言“我从《花地》来”,代表了一代代作者、读者的心声。
“花地夜读”根植“花地”这片沃土,精选美文佳作,经由AI生成音频,将在21:30与读者共赴文学之夜。这些作品既有发表于“花地”的精品美文,也有大众喜爱的经典名篇。
栏目定位不仅面向资深文学爱好者,更希望触达广泛的受众群体,尤其是都市年轻人,希望为今天快节奏的生活带来片刻宁静的文学时光。
还原名家语音加持“花地夜读”
为了进一步激活“花地”文学资源,“花地夜读”中将尝试用AI技术还原文坛名家声音,请他们为读者朗诵名篇。第一期节目利用AI“克隆”的是作家秦牧的声音,朗诵他在上世纪80年代发表于“花地”的散文《新道学先生的笑剧》。
“花地”团队联合技术机构,基于秦牧生前录音与文本语料库,通过AI语音合成技术还原其声线特质与语言风格。我们期待通过声音的桥梁,连接历史与未来,让美文持续滋养当下读者的心灵。
秦牧(1919.8-1992.10)是中国当代蜚声海内外的杰出作家,尤以散文创作著称。他的散文名篇《花城》,让广州“花城”的雅称广为人知。
他不仅是《花地》的作者,更是《花地》的奠基者之一,曾两度出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主管两大知名副刊《花地》《晚会》。秦牧先生对报纸副刊的理解、他的文学理念也早已汇入羊城晚报的文化底色之中。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守正创新
“花地有声”投身融媒转型,既是对羊城晚报68年文化历史的深情回望,亦是以技术革新拥抱媒体融合时代的先锋探索。
从铅字油墨到AI声波,从纸面副刊到融媒生态,“花地”副刊的每一次转身都在印证:真正的文化生命力,源于守正创新。当秦牧先生的语音穿越时空再次响起,我们听见的不仅是岭南文学的黄钟大吕,更是一家深耕文化的主流媒体在数字时代的空谷足音。
文|记者 孙磊
总策划:任天阳
总统筹:林海利
总执行:陈桥生
策划执行:鲁钇山 邓琼 吴小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