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12

鱼眼·观察丨从公司悬赏到AI介入,解码中国“体重换财富”的黄金密码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张文 发表时间:2025-03-26 16:09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张文  2025-03-26

进入3月,“体重管理”成为媒体报道和舆论热议的高频词汇——

深圳一家公司面向BMI≥19的员工发出一场“减肥就能赚钱”活动,员工减重不超过10斤的,每瘦1斤奖励100元;超出10斤的,超出部分按照300元/斤奖励。有员工月内减重超30斤、获得奖励超过7000元,全公司成功减重人数超过200人,总减重超千斤。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体重管理中心医生吴天根曾经体重接近200斤,因为“减重医生是胖子”的玩笑话而下决心减肥。他给自己开处方,以报名健美比赛为目标,上班前有氧训练、下班后力量训练,42天减重48斤,最终在健美比赛中斩获四项冠军。

3月23日,全球首个体重管理AI大模型“减单”在安徽合肥发布,该模型重构了体重管理模式,通过“智能工具+专业支持+生态构建”将原本需要专业团队持续跟踪的体重管理服务转化为可融入生活场景的数字化健康伙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将全民健身与科学减重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记者会上花7分钟专门阐述体重管理行动,凸显这一公共健康议题的重要性。

事实上,政策导向不仅折射出中国超4亿成年人超重或肥胖的严峻现实,也催生了一场涉及体育、医疗、消费电子、健康食品等多领域的万亿级经济浪潮——体重管理已从个人健康议题,演变为驱动产业变革、重塑消费结构的“新经济引擎”。

政策驱动:从公共卫生问题到经济“新风口”

近段时间以来,一些列“爆款新闻”和热搜词条,让“减肥”话题持续成为舆论探讨的焦点。然而新闻背后,超重肥胖所造成的困扰更让人“触目惊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去年底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目前我国超过一半的成年人超重和肥胖,高于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的37%。按目前形势发展,2030年我国成人肥胖率将超过70%,儿童肥胖率也将超过31%。

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在今年3月4日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则显示,我国在2021年成人体重超重和肥胖患者达4.02亿,肥胖率28.7%,肥胖人数位居全球第一。

众所周知,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面对这一公共卫生挑战,2024年16部门联合发布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与2025年两会的政策加码,标志着体重管理从“个体行为”升级为“国家行动”,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全民健身、健康饮食与医疗干预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国民健康水平提升,同时撬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市场爆发:体育与医疗构成减肥市场“基本盘”

说起体重管理,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管住嘴、迈开腿”,合理饮食和合理使用药物是体重管理、维护健康的有效途径,运动锻炼则是增肌减脂、增强代谢的关键环节。

全民健身政策推动下,运动服饰、智能穿戴设备需求激增。安踏、李宁等品牌营收连年增长,Keep的智能健身设备销量同比提升40%,智能手表市场2025年初销量增长超30%。

运动场景的科技化、智能化趋势显著,助推体育产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瘦身药品、减肥手术、代餐食品等体重管理细分市场规模同样迎来爆发式增长。

产业情报服务机构智研咨询发布的《2024—2030年中国减肥产品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将我国减肥产品细分为减肥药品、减肥茶、减肥医疗器械、减肥食品、日化用品五大部分,同时指出,2023年我国减肥产品市场规模达4114亿元,同比增长8.29%。

代餐食品,如低糖高蛋白产品成为消费新宠,受到市场追捧。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代餐市场规模达2210.3亿元,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达3534.9亿元。

减肥药品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明确,在药物治疗方面目前获批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减重治疗的5种药物,包括奥利司他、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及替尔泊肽,后4种药物均为GLP-1类药物。

随着国内肥胖症和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GLP-1类药物在国内市场的需求持续增长。研究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30年我国GLP-1类药物市场规模将超过500亿元。

体重管理不仅是推动国民健康管理的重要契机,更让相关领域企业迎来重大机遇。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共同构成的基本盘,让体重管理市场总规模达到约7万亿元。

产业升级:AI强势介入“减肥市场”

在“体重管理”之前,“AI技术”是另一个市场风口,并且正在成为体重管理领域企业实现差异化竞争和商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从体重管理智能硬件升级到医疗健康服务,再到生态闭环构建,一批体重管理领域企业正在主动拥抱AI技术,通过技术融合与场景创新开辟多元化盈利路径。

3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有企业展示AI赋能的商用跑步机与智能健身设备,这些设备接入DeepSeek大模型,可以根据用户身体状况及运动习惯快速生成个性化的运动指导内容或运动处方。

近期面世的一款智能体脂秤,可以通过精准测量数十项身体数据,结合AI算法生成热量摄入与运动建议,并联动营养师团队提供定制化餐单,形成“硬件+服务+消费品”的生态盈利体系。

安徽医科大学等机构联合研发的“减单”大模型,是结合超过40万名肥胖患者的管理数据不断训练而成,当客户和患者把一日三餐的图片或文字描述上传,AI助手就会回答“吃了多少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据介绍,通过用户与该大模型互动生成结构化健康档案,医生或营养师可在30秒内快速掌握患者的全周期健康画像。

在AI技术的强势介入下,一些体重管理领域的企业的经营逻辑已从“产品销售”转向“数据+服务”的生态竞争。

未来趋势:从“减肥”到“健康生活方式”的转型

短期的“减肥”并不是主要目的,涵盖营养、运动、医疗的综合性健康体系和健康生活方式才是最终目标。

从健身器材、减肥药等单一产品服务,向健康管理综合服务的拓展,让体重管理的产业链不断延伸、交织。而新技术、新创意、新需求带动新的消费业态不断涌现,个性化、定制化服务与普惠型产品的共生并存,让不同群体的体重管理需求得到满足。

通过健康投资,撬动经济增长,短期依靠政策驱动。《“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的提出和持续推动,直接激活了体育健身、医疗减重、健康食品等产业的爆发式增长。

中长期来看,“健康生活方式”的转型能够助推消费升级和产业链延伸,而国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可以显著降低社会成本,增强经济可持续性。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人民币。

通过推进体重管理降低肥胖率,可以有效压缩慢性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基数”、降低医疗费用支出,同时提升健康劳动力比例,形成“健康—经济”的正反馈机制。

综合来看,2025年“体重管理年”不仅是一场全民健康觉醒运动,更有可能成为观察中国经济韧性与创新力的新窗口——在传统产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健康产业以年均超10%的增速,成为稳增长、促消费、扩就业的关键抓手,其中或许潜藏着健康中国的经济密码。

个案

林先生的减肥账

在广州工作的资深“减肥参与者”林先生有一笔“减肥账”:

运动方面,主要是前往健身房进行有氧训练和力量训练。早期请一对一私教,一节课花费400至500元;现在是健身房的“团课VIP”,一次课折合100元左右;

饮食方面,尝试过生酮饮食、轻断食、代餐、辟谷等多种方式,现在每天下午五点钟前后订一份外卖,蔬菜沙拉之类的减脂餐作为晚餐,一餐20到30块钱。早期请专业的营养师,花费1到2万元,进行3个月至半年的营养管理; 

医院诊疗方面,中医的中药调理、针灸减肥、穴位埋线,西医的降糖药物,都试过,断断续续花了五六万块钱;

此外,还有运动鞋服、家用运动器械、营养补充剂之类的消费。

“算下来,这些年我花在减肥上花的钱不下30万元。”回顾自己的减肥历程,林先生说,他从2005年开始尝试减肥,之后时断时续,体重却一路走高。真正重视起来还是从2021年春节开始,“那时候体重达到216斤,不减不行了。”

林先生说,通过运动健身、调整饮食结构、前往医院接受专业诊疗,体重很快得到控制,“投入大量时间、金钱和意志,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到2022年6月份我的体重降到138斤,2023年3月份体检的时候各项指标都恢复正常了。”

今年3月以来,“体重管理”成为媒体报道和舆论热议的高频词汇。林先生有喜有忧愁,喜的国家和社会对体重管理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忧的是自己的体重又有了“失控”的迹象,“今年春节吃的比较多,最近体重又达到160斤了。”

文丨记者 张文 彭纪宁


编辑:傅铭途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