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是第15个“世界肝炎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为“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具体指标包括新发感染率降低90%和病死率降低65%。实现这一目标,需确保90%以上感染者得以诊断以及80%以上确诊患者获得治疗。
丙型肝炎(简称“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慢性传染病,常呈隐匿性感染。全球范围内,丙肝流行广泛。据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数据,全球约有5000万丙肝感染者,当年约24万人死于HCV感染引起的肝硬化或肝细胞癌,新发感染者约100万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6月,全国(不含港澳台)报告丙型肝炎发病数15898例,死亡297人。
丙肝慢性化率高达60-80%,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并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该病早期症状常不明显,易被忽视。
丙肝如何传播
HCV主要经血液传播。自我国实施严格的血液筛查措施后,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已很少发生。现阶段主要传播途径包括:
1、破损皮肤和黏膜传播。
2、母婴传播: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约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 RNA阳性,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 7%;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
3、性接触传播:与HCV感染者性接触或有多个性伴侣者感染风险较高;同时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特别是感染HIV者,感染HCV的危险性更高。
4、接受HCV阳性器官移植。
需要明确的是,拥抱、打喷嚏、咳嗽、共用餐具和水杯及无皮肤破损的日常接触一般不传播HCV。
高危人群建议筛查
以下人群存在较高HCV感染风险,建议尽早进行丙肝检测:
·既往有输血或应用血制品史者
·静脉吸毒者
·有医源性暴露史者(如外科手术、透析、不洁口腔诊疗操作等)
·有纹身、穿孔、针灸等所致针刺伤史者
·具有高危性行为史者(如多个性伴侣、男男性行为者)
·HCV/HIV感染者的性伴侣及家庭成员
得了丙肝怎么办?
中山六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魏芳芳提示,所有HCV RNA阳性的患者,不论是否有肝硬化、合并慢性肾脏疾病或肝外表现,均应接受抗病毒治疗。丙肝目前虽无有效预防性疫苗,但通过规范治疗可以实现治愈。
丙肝的预防主要依靠:
·筛查及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丙型肝炎筛查及管理》,对丙型肝炎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及管理。促进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和抗病毒治疗,提高非感染肝病专业医师对丙型肝炎的认知,主动筛查抗-HCV、及时请感染科肝病专业医师对抗-HCV阳性者会诊、适时转诊。
·预防医源性及破损皮肤黏膜传播:推行安全注射和标准预防,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控制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
·预防性接触传播:对男男性行为者(MSM)和有多个性伴侣者应定期检查抗-HCV,加强管理。
·预防母婴传播:对HCV RNA阳性的孕妇,应避免延迟破膜,尽量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避免羊膜腔穿刺,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积极治疗感染者:及时治疗符合指征的感染者,可有效降低传播风险。
文、视频|记者 刘颖颖 通讯员 刘山青 陈子滢 简文杨
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