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09

2025广州中考落下帷幕,命题趋势如何解读?2027年广州施行新中考,考生又应做什么准备?重视基础和思维过程 鼓励考生形成独立见解

来源:金羊网 作者:蒋隽;朱穗晴 发表时间:2025-07-03 08:44
金羊网  作者:蒋隽;朱穗晴  2025-07-03
记者从市招考办“2025年中考命题思路讲解新闻通气会”获悉,中考命题体现出回归教材、重视基础、思维过程外显、需要学生有独...

羊城晚报记者 蒋隽 实习生 朱穗晴

7月2日广州中考结束,羊城晚报记者从市招考办“2025年中考命题思路讲解新闻通气会”获悉,中考命题体现出回归教材、重视基础、思维过程外显、需要学生有独立思维等特点和趋势。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正在更换新教材,2027年广州将施行新中考,后续年级学生需要将知识结构化、体系化,并且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而不能仅仅是碎片知识的拼接。

回归教材 重视基础

今年的中考试题,体现出回归教材的特点。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奥校工作处副主任马腾冰指出,数学试卷对教材基础性作用的重视尤为突出,“大量试题素材源于教材,通过创新情境与设问,实现‘两考合一’的自然衔接”,这些题目起点低、入口宽,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学习能力。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党委书记王勇指出,化学试卷部分素材直接来自教材,如第9题改编自教材课后习题,考查“绿色化学”理念;第10题源于教材实验活动,考查粗盐提纯的分离方法等。

此外,试题体现出引导学生夯实基础。马腾冰强调:“数学着重夯实基础,回归数学本质。”试卷通过强化基本概念和原理考查,引导教学回归课标,同时关注知识系统性与思维过程,检验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程度。

广州市执信中学学科组长邹春媚介绍,英语试题的书面表达依标考察基础能力,围绕“零废弃”主题,考查学生阐释理念、提出建议的能力。

思维外显 见解独立

各科试题力图让学生在答题中展示思维过程,让思维流程外显,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原语文副组长尹宏燕提到,今年语文试题突出学习的可视性,即思维流程的外显。例如,第十题是小品文的阅读,该题以表格的形式要求学生总结文章包含了什么事、什么景、什么情,“答这道题的过程就是学习小品文的必经之路。这也要求学生打通课内外的阅读,寻找阅读规律,而不是孤立地看一篇文章。”

越秀区教育发展研究院语文教研员余伟强调,语文是一个人文性极强、需要学生赋予感情去学习的学科。“在AI时代,AI成为了与我们人类对话的共同体,但它并不能取代人的思考。因此,学生在写作时一定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思考、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校长李晓玲表示,历史所有非选择题都设置了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贴近生活 关注社会

今年的试题进一步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余伟举例,语文试题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涵盖了诗词中的舟船意象、中国古代造船业的技术与发展、建党伟业的经典意象“红船”和当代造船业的伟大成就等多个维度,“多样化的材料旨在引导学生提高文化品质和审美情趣,关注社会当下的发展。”

王勇表示,化学试题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像第3题的膳食平衡、第6题的保护水资源等,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彰显学以致用,达成以考促学目的。

番禺区教师发展中心物理教研员何志强表示,将物理与生活结合是物理考试考查的一个方向,学生可以多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关注、多感知、多思考,将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例子与素材弄懂弄透,这对考生应对与生活结合的物理试题有帮助。

深化实践是数学试卷的一大亮点。马腾冰举例说明:“第20题以非遗为背景设置开放性问题,第22题结合智能机器人考查数学建模能力,这些题目紧密联系生活与科技前沿,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打破刷题应试

为打破机械应试模式,试卷在命题形式上积极创新。

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党委书记申东红介绍,为避免纯记忆考查,帮助减负提质,道德与法治试题还强调以大概念为核心的结构化知识,如宪法地位与小学内容的进阶衔接,并设计富有梯度的进阶问题,考查学生在任务完成中展现出的不同水平。

王勇表示,化学试题选取大量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导教学回归学科核心知识,反对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

何志强也指出,物理试题强化跨学科融合与实践创新,例如,将力学分析与地理等高线结合,涉及“人工心脏泵”、安全带装置等,鼓励学生利用生活物品设计创新实验(如矿泉水瓶测液体压强),打破学科壁垒,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

面对新中考 如何备考

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正在更换新教材,2027年广州将施行新中考,后续年级如何备考?

从今年开始,七年级的同学将使用新教材,对阅读量和词汇量的要求会有所提升。”邹春媚建议,学生需要首先“吃透”新教材。孩子也可借助英语报、分级阅读等课外素材,提升自己的词汇量和阅读水平。

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历史教研员朱云志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不重视教材”以及“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历史”,而不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其实大家可以不用太过关注琐碎的知识点,而是要更多地关注主干知识。”他建议,学生要敢于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己的认识,而不是单纯记忆书上、试卷上的结论。

编辑:潘海辉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