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09

突然爆雷、人去楼空!广州多人被骗,有人一次交了10万元

来源:南方+ 作者: 发表时间:2025-05-24 20:06
南方+  作者:  2025-05-24

近日,多位广州居民向记者反映称,自己或家人临近退休年纪,因各种原因未能在广州缴纳满社保年限,被一次性补缴社保广告吸引,与广州德群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群公司”)签订了协议,一次性支付数万元,甚至十多万元用来补缴社保,最后却陆续发现该公司人去楼空,业务员失联,钱款去向不明。

多人轻信中介公司承诺

记者从张女士提供的其婆婆与公司签订的合同中看到,合同抬头为“咨询服务合同”,合同规定,服务费用为十五万六千元,“我们已经交了10万元,还有56000元的尾款没有交。”张女士说,当时是婆婆在网上看到一个说补缴社保是骗局的视频,发给了业务员,对方没有回复,第二天过来,才发现公司已经关门。

廖女士则是因公司倒闭,自己恰好少缴了1年社保,而与这个公司签订了18000元的合同。“我去年因为失业了,不知道怎么缴,他们这个公司给我打电话,说都是按照合法合规的程序,以后退休没有什么问题。”

金女士则向记者表示,曾多次被这个公司的业务员联系,对方称德群公司已经在这里七年,完全不用担心。“签合同的时候我反复确认,上个月发现业务员很久没有发朋友圈,我不放心,给对方打电话过去,他还接了。”金女士说,当时业务员说需要三个月等待期,没想到公司却跑路了。

员工称自己也是受害者

在白云区永平街同泰路的一栋商务楼,记者看到位于四楼的德群公司大门已上锁,内部空无一人。

门上张贴着两张告示。一张落款为该商务楼的物业公司。告示中提到,广州德群的租赁期限为2024年4月26日至2025年4月25日。目前,租赁期已满,该公司没有续租。物业从该公司员工及白云区永平派出所了解到,广州德群涉嫌违法行为,已于2025年4月27日暂停营业。

另一张是一份维权通知,告知该公司的客户到辖区的永平派出所登记个人信息及拖欠金额等。记者拨打了通知上预留的该公司协助办案的工作人员电话。受害者拨通工作人员电话,“其表示自己也在维权,公司欠了自己工资,留电话只是协助通知大家。”

目前,已有多位受害者前往派出所报警,他们非常关注案件进展以及资金追讨问题。“已经收到白云分局给我的来电,称目前案件正在受理分析中,这些都是老人家的养老钱,希望可以追缴回来。”张女士说。

爆料人:广州多家公司同一时间爆雷

有读者留言称他在广州艺嘉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补缴社保,也是同样的套路,被骗了十四万。后续他们发现,不单只有“广州艺嘉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爆雷退不了款的事件发生,同一时间内,“广州一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州骏宝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星宸(广州)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同时发生退不了款的事情。目前粗略统计,人数已经数百人,涉及金额超过千万元。

受骗人都是临近退休养老人员,而且人数众多,涉及金额巨大。爆料人表示,目前警方正在统计受骗者情况,但是“已经登记的人数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人员未到公安机关报案,还不知道自己交钱的公司已经跑路。

社保补缴骗局近年来屡见不鲜,尤其是在临近退休的中老年群体中,不少人因社保缴费年限不足而焦虑,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为什么这类骗局如此猖獗?背后主要有几个原因:

1. 社保政策复杂,信息差成骗局温床

社保补缴涉及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政策调整,普通人很难完全掌握。比如,有的地方允许一次性补缴,有的则严格限制;有的年份可以补,有的年份不行。这种信息不对称,让骗子有机可乘,他们往往以“内部渠道”“特殊政策”为幌子,诱导受害者交钱。

2. 退休焦虑催生“花钱买安心”心理

许多中老年人临近退休时,发现社保缴费年限不够,担心养老金受影响,便急于寻找“快速补缴”的办法。骗子正是利用这种焦虑心理,承诺“包办”“100%成功”,让受害者觉得“花点钱解决问题也值得”,结果却掉入陷阱。

3. 中介公司“合法外衣”掩盖非法操作

不少社保补缴骗局的公司,表面上看起来正规——有营业执照、办公场地,甚至签订“咨询服务合同”。但实际上,他们要么伪造社保缴费记录,要么收钱后直接跑路。受害者直到发现社保账户没变化,或公司失联后,才意识到被骗。

4. 违法成本低,追赃难度大

这类骗局往往涉及大量受害者,但单个案件金额可能达不到“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导致部分骗子即使被抓,也可能面临较轻的处罚。此外,骗子通常提前转移资金,受害者即使报警,追回损失的可能性也较低。

如何避免社保补缴骗局?

通过官方渠道办理——社保补缴应直接咨询当地社保局或人社局,不要轻信中介的“包办”承诺。

警惕“一次性补缴”广告——正规补缴通常需符合政策条件,不可能随便交钱就能“搞定”。

不签“咨询服务合同”——真正的社保补缴是向政府缴费,而不是向中介公司支付高额“服务费”。

多问、多查、多核实——遇到类似情况,先向社保部门或律师咨询,避免冲动付款。

社会保障是民众的“养老钱”“保命钱”,容不得半点闪失。我们呼吁,受害者互相告知,让受骗群众尽快到公安机关报警。同时也要提醒广大群众,办理社保业务务必通过官方渠道,对所谓“捷径”保持高度警惕,切莫因小失大。

编辑:杨浩贤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